未曾想过从政的他为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未曾想过从政的他为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

未曾想过从政的他为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

谈起瞿秋白我们会想到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还是他留下的《多余的话》,亦或是一个斯文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或许这些都是他也或许都不是他,瞿秋白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却是影响历史的人。本意做一个单纯读书人的他始终未能如愿,他受革命浪潮感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离开政治漩涡前往上海与书籍为伴,与文字为友,但这却依旧没有改变他最终因革命而牺牲的结局。反观瞿秋白的一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一个读书人在混乱的时代下的悲剧命运。

一、从报人到革命者

瞿秋白出生于一个并不算寒酸的家庭,其父饱读诗书并对瞿秋白进行了良好的幼年教育。但好景不长,在瞿秋白即将攻读大学之际,家里却出现沉重的债务问题,其母亲也因此自杀。1917年,瞿秋白本可以前往北京大学读书,但却因无法提供学费而被迫转入免费的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别看名头好听,实际即是一个短期的俄语补习班。

影视剧中的瞿秋白

影视剧中的瞿秋白

在学习几年俄语后,瞿秋白于1920年入职《晨报》,并凭其俄语能力被派往刚刚建立不久的苏俄首都莫斯科,成为一名外派记者。在莫斯科瞿秋白亲眼见到了当时国内知识界视作是“地上天堂”的苏俄的社会景象,尽管问题丛生但瞿秋白却对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充满希望。早在国内读书时,他即已经加入了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等人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瞿秋白随即在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张太雷的介绍下,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影视剧中的李大钊形象

影视剧中的李大钊形象

1923年瞿秋白在革命即将到来的前夜回到中国,他也凭其优秀的写作能力而成为《新青年》等中国共产党主导报刊的编辑与作者。1925年瞿秋白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执行委员,自此进入领导核心层,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瞿秋白更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 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即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负责人。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瞿秋白便完成了从报人到革命党人的转变,而且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负责人,这显然完全出乎瞿秋白的意料,也为他后来的命运转变埋下了伏笔。

影视剧中的瞿秋白

影视剧中的瞿秋白

二、革命中的“失败者”

知识分子是对国家未来充满最热切憧憬,也是对国家未来提出最多规划设计的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然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尤其在20世纪上半叶这段革命与战争交织、鲜血与炮火混杂的时代中,文人气质浓厚的他们往往会在革命中进退失据,从而导致革命的失败。瞿秋白是读书人,他对未来的期盼也是能做一个安稳度日的读书人,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偌大的玩笑,让他成为了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瞿秋白剧照

瞿秋白剧照

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在复杂的国内局势中左右为难。一方面是当时党内盛行着继续革命的理论,主张将剩余的革命力量全部投身于进攻城市的道路中,另一方面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了保留革命火种并开创革命根据地的全新道路。瞿秋白显然无法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很快他便受到“继续革命”一派的打压,被派往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实际上即被排挤出核心领导圈子外。1930年瞿秋白被解除领导职务,随后他便赶赴上海,再度恢复其文人身份。

伏案工作的瞿秋白

伏案工作的瞿秋白

如果说身处革命浪潮中的瞿秋白无所适从,那么在上海的数年才是他最自在快乐的时光。瞿秋白不仅加入了上海的左翼文学联盟,更是与冯雪峰、鲁迅等一大帮上海的读书人结交,他以笔为枪,他写作、批判、翻译,与其他读书人交流漫步。他身上的文人气息在上海得以彻底完全的展露,而这才是瞿秋白真正向往的生活。但这种生活还是在1934年被迫结束,他再度被派往中央苏区担任领导职务,同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苏区,中央红军被迫开始其长征之旅。瞿秋白则因病被留在苏区负责苏区的革命工作,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突围时被国民党逮捕并随后牺牲。

三、铁骨铮铮瞿秋白

或许瞿秋白的一生正如他在牺牲前写下的《多余的话》中所说:“我自己忖度着,像我这样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我本身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瞿秋白的文人底色在他短暂的三十几岁生命中始终未曾褪去,这也注定他在复杂多变的革命浪潮中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担任报社的记者,还是回国后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再或者是1930年代他在上海从事的彻底的文学工作,都可以展现出瞿秋白本人的读书人气息是深入骨髓的。

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

我们现在谈论瞿秋白的文人风骨,并不是要对瞿秋白提出什么非议,反而我们更要对瞿秋白表达出无上的赞扬。他们那一代读书人,见识到了国家与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对新生的苏联产生了无上的憧憬与向往,他们对建立一个美好的中国有着无与伦比的热切与激情。设想今天的我们如果生活在当时的中国,是否有勇气放下一切投身随时可能牺牲的革命呢?瞿秋白以赤子之心投向革命,他并不懂军事也不懂如何打仗,但他的笔与思想便是一道道利剑,为革命浪潮的前行披荆斩棘。瞿秋白的悲剧命运固然是他多重身份之间无法融合造成的,他的本意是做一名读书人,做一名为国分忧的知识分子,但时代将他推向了血与火的革命前线。但这一切都是后见之明,对于瞿秋白,我们后人将永远铭记。

文史君说:

瞿秋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光芒四丈,他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也是中国知识界的铁笔书生,瞿秋白没能见到美好新中国的到来,但他的梦想却在今天的中国早已实现。对于瞿秋白的命运,是时代的悲歌,我们无法对他有过多指摘,我们能做的仅有在当前的社会中努力前行,以不辜负无数先烈洒下的鲜血。

参考文献:

1. 缑思:《从政治领导人到无产阶级文学家—瞿秋白角色转换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2. 张燕妮:《浅谈瞿秋白和<多余的话>》,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