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王近山将军绰号“王疯子”的来历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揭秘:王近山将军绰号“王疯子”的来历

自动播放

幼时的王近山被父母领着,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穷苦日子。一家7口人,靠父亲王佑臣一人种两亩水田和两小块山林的微薄收入,远不够维持生活。会做泥水匠的父亲还得没黑夜没白天地给人打工,这才勉强糊口度日。

王近山从8岁起,就拿起牧鞭给地主放牛。孩子都向往读书,王近山也不例外。可是,在他9岁时读了两个月书、第二年又读了3个月书后,就因家里穷,交不起书费、学费,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13岁那年,他又给地主当长工。在地主家里,王近山吃苦受累,还经常挨打遭骂。一天吃晚饭,王近山正准备盛第二碗稀粥时,地主婆看见了,边骂边跑上去一把夺下王近山的饭碗,还逼着他去给牛喂草。这天夜里,王近山含着悲愤的泪水,和衣钻进柴火堆里,怎么也睡不着,他搞不懂,穷人为什么要这么受苦?地主凭什么欺压穷人?

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波及黄安时,王近山参加了当地中共组织领导的大游行,高喊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他似乎记住了一些人说的话:“只有革命,穷人才有出路。”

1929年秋,王近山参加了少先队。他经常听讲革命道理,帮助散发宣传品,参加站岗放哨,检查来往行人的路条。一天下午,王近山和队友海娃在大路上放哨,看见一个农民打扮却又不熟悉的人。王近山上前盘问:“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路条吗?”来人说:“小朋友,你们辛苦了,我从县城来,要到许家田村找你们村长。我走得急,忘了带路条,能让我过去吗?”王近山小眼一瞪,说:“没路条不能过!要我带你进村,你得先蒙上眼睛。”来人被带到村里,村长认出是黄安县农民赤卫队大队长赵锡吾。

1930年3月,王近山参加红军,被分到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4月改编为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五连当勤务员。这年9月,王近山由连队文书詹才芳和一排长方进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1月至2月商潢战役的一次战斗中,第十师第三十团奉命夺取一个山头。守军是国民党军刘峙的第十二师,装备精良,且居高临下,第三十团久攻不下。已是三十团第六连连长的王近山向师长王宏坤请战:“我们连上!”并得到批准。

王近山随即带领连队冲上去,同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搏斗。在肉搏中,已经负伤的王近山瞄准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猛冲上去抱住一起滚下山崖。在翻滚中,王近山头部被尖石穿了一个洞,鲜血直流。他不顾剧烈的疼痛,迅速拔出手枪,一枪将大个子国民党兵击毙。在他鼓舞下,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用枪托砸,用铁锹和大刀砍,有的还用嘴咬,终于打垮刘峙的部队,夺占了阵地,使战局转危为安。当战士们在山下找到王近山时,他还昏迷不醒。从此,王近山不仅头上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疤,而且还多了一个伴他一生的绰号“王疯子”。

王近山,(1915.10.29—1978.5.10),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许家湾人。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团长、师长、纵队司令员,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军长、政治委员,川东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山东军区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顾问等职。先后参加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率部参加上党、邯郸、定陶、襄樊、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战斗和抗美援朝战争,指挥部队打了许多硬仗和胜仗,屡立战功。他具有勇敢过人、舍生忘死的战斗风格,机动灵活、富于创造的指挥艺术,深得上级领导赞赏器重和部队官兵赞誉。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1983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报》、《东方少年》杂志专栏作家。现为少年特战兵训练营总指挥,志在为培养优秀少年做贡献。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著),绘本《捉迷藏》等。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