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战役苏军大势已去如何突围?各师成立拦截营,对后退部队开枪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基辅战役苏军大势已去如何突围?各师成立拦截营,对后退部队开枪

1941年8月底,苏德战场上最大的焦点无疑是发生在基辅的会战,德国元首力排众议坚持从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南下参加合围基辅的战斗。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与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群,已做好了对苏军西南方面军南北夹击的准备。

然而,苏军早已获悉德军的意图也进行了针对性准备,却以66.5万人被俘的惨剧收场,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但苏联统帅的固执和不切合实际的“瞎指挥”,是人们认可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苏军最大的重兵集团被围歼是其一手造成的。

德军意图明显,但苏军判断失误。

按照苏联统帅避免被围,以及不放弃基辅的要求,西南方面军司令布琼尼也对防线进行了调整,一面命令第5集团军开始有序撤往第聂伯河东岸,一面要求第37集团军继续固守基辅。但战役一开始,德军的行动完全出乎他预料,猝不及防。

首先,德军经过前期的作战,总兵力已损失了11%约38万人,坦克的消耗更是达到一半还多,每个装甲师只有约100辆坦克,用在基辅方向的坦克仅为580多辆,尽管补充的新兵只有8万余人,但德国元首为实现大包围还是集中了100万人。

虽然此时的德军实力大减,但苏军西南方面军更糟糕,全军75万人只有100多辆坦克,更缺少车辆和武器。相比较而言,德军的总体实力依然优于苏军,并且还占据了极为有利的战役态势。战役伊始,虚弱的机动能力拴住了苏军的手脚。

其次,虽然布琼尼清楚德军在其侧后南北夹击的意图,但他对来自南方的德军威胁并不担心。理由很简单,第聂伯河一线的湖泊、沼泽是天然的阻敌“利器”,而部署该方向的2个集团军足以对付。在他看来,只需抵住北面的古德里安即可。

更关键的是,布琼尼和其统帅一样,都对叶廖缅科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寄予了很高期望,相信他能成功阻止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南下的脚步。为此,他将大部分主力部署在基辅正面和北面,在主力侧后仅有一支刚成立的集团军防守。

谁知,德军第1装甲集群在飞机的掩护下,绕开河流等障碍突然从克列缅楚格杀了出来;而在北方,叶廖缅科根本无力阻拦古德里安的进攻。这样的局面,完全出乎布琼尼和苏联统帅的预料,西南方面军顿时陷入德军南北夹击被包围的境地。

苏联统帅坚持不放弃基辅,终酿悲剧。

1941年9月初,苏德战场上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共计77个师,对基辅地区的“三角形口袋”开始“收紧”行动,苏军西南方面军的45个师即将被包围。此战的关键在于德军第1、2装甲集群能否快速突击罗姆内并扎紧“口袋”。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行动迅速,尤其是莫德尔指挥的第3装甲师,在坦克损失45%的情况下,依然冲破苏军阻拦攻占了罗姆内,此时他的坦克只有编制的20%。南面的第1装甲集群也异军突进,他们的目标就是与罗姆内的第2装甲集群会合。

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布琼尼立刻感到身后巨大的威胁,唯有撤退是脱困的办法,却遭到了苏联统帅的拒绝,“三角形口袋”里的苏军只得坚守阵地,拿着手榴弹或炸药包与冲过来的德军坦克激烈厮杀。然而,他们错过了跳出包围圈的最佳时机。

就在德军2支装甲集群就要会合时,布琼尼再次请示苏联统帅,指出该方面军的预备队已全部用完,依然无法阻挡德军进攻,眼看后路被掐断,要求立刻放弃基辅,全军撤往普肖尔河一线,但让这位老元帅未想到的是,答复居然是立刻被撤职。

接任的铁木辛哥按照苏联统帅的要求,命令部队不许撤退,并为了“激励”惊慌失措的部队投入反攻,甚至在每个师成立拦截营,对后退的苏军开枪。但这一做法并未阻止战局的恶化,打不下去的铁木辛哥也建议放弃基辅,却依然遭到拒绝。

在基辅方向,苏德两军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执行“兜底”的德军第1、2装甲集群,在付出高昂的代价后终于在罗姆内会合,并开始对“口袋里”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实施分割包围,而苏联统帅依然不顾将领们的请求,偏执地要求死守基辅。

随着战局的恶化,苏联统帅终于松口同意放弃基辅,但仍未允许西南方面军突围。铁木辛哥接到此命令后,十分清楚尽管没有批准突围,但留守的意义不大,他果断下达了突围命令。可悲的是,此时的各部已被打散,无数的苏军已经投降。

就这样,苏军最大的重兵集团因其领导人的偏执而付出了惨重代价。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