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的秦军出现在清末时期,能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如果秦始皇的秦军出现在清末时期,能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吗?

在中国历代对外战争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公认输到耻辱。在京津“主场”作战,兵力后勤都绝对优势的清军,竟被几万八国联军一路吊打,国都北京悲惨沦陷,惨遭八国联军奸淫掳掠。整场“庚子国难”,不但让“中国人带着首都被人攻陷的耻辱进入二十世纪”。更叫多少国人读史时痛彻心扉,恨不得卷袖子上去帮一把。

于是,好些朋友也就生出个新猜想:既然大清不给力,那么如果有时光机的话,能不能给大清来场“跨时空营救”?比如把两千年前横扫六国的大秦军队“搬运”到“庚子国难”战场上,担负起对抗八国联军的重任。这大清王朝,还会沦落到“丢首都跑路”的地步吗?

拜各类“古装剧特效”所赐,秦始皇麾下那支秦朝大军,向来给好些历史票友“很牛很强大”的印象:那明盔亮甲的秦军将士,那高喊着“风!大风”的排山倒海气势,那战场上隆隆开进的钢铁步骑虎师,还有那如狂风骤雨般呼啸的“大秦箭雨”,无不叫银幕前多少观众热血沸腾。这样一支大军,倘若降临在上世纪初的京津战场上,能不能给骄横的八国联军一个生动难忘的教训?这事儿必须说:电影里的秦军与历史上的秦军,是两码事。

一个实打实的事实是:历史上真实的秦军,那支完成了“扫六合”大业的虎狼之师,别说和两千多年后的八国联军比,就算和接下来的汉朝大军比,差距都非常明显。

这事儿,首先可以先看兵种。虽然秦军以军阵齐整和战术成熟著称,但如果参考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实证的话,我们就能看到更真实一幕:秦军的编制,依然是步兵为主,车骑为主。以《史记》的记载,强秦的百万大军里,骑兵不过“万骑”。秦俑里的“骑兵佣”,也多是配备弩与铜剑等武器。这比起能以数万规模骑兵横穿漠北,对匈奴发起纵身打击的汉军来,差距其实很明显。

更明显的差距,却在装备。单看秦俑坑就知道,“扫六合”的秦军,依然以青铜兵器为主。虽然“秦朝题材”影视剧里的“秦王”“秦皇”们,常自夸麾下的“铁甲无敌”。但秦始皇兵马俑里的秦军,还是以皮甲为主,“铁甲”其实十分少见。像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11公斤汉代铁甲,在秦军里更几乎找不见。延汉简等典籍里记载的,那身穿“铁铠”守卫边关的汉军部队,比起“大秦虎师”来,防护力显然强一个档次。

至于常规武器,差距也是肉眼可见:秦军的兵器,无论是作为短兵器的剑还是长兵器戈矛,都多是铜制。直到汉朝年间,随着“高炉冶炼”“炒钢”等技术的飞跃,汉军才实现了“铁器化”:汉代长安武器库出土的汉军武器,除了少量铜箭簇外,其他大量的甲、刀、斧、矛等装备,都是清一色的铁制。特别是长一米以上,以炒钢技术打造的铁制“环首刀”,更完全取代了秦代铜钱,成为汉军士兵的单兵装备。

这样一支几乎钢铁包裹的汉军,倘若与皮甲包裹,手持青铜兵器的秦军来场“硬碰硬”较量,后果也是可以想。

值得一提的,还有古装剧里圈了无数粉的“大秦大杀器”——秦弩。比起影视剧里那动辄遮天蔽日的“秦军弩箭”来,真实的秦弩,技术也比战国其他列强精进许多:秦俑坑里出土的秦弩,其青铜弩机设计十分完备,特别是用于瞄准的望山大大加高。复原后的秦弩弩臂长70厘米,整体比例结构更合理,杀伤力也更强。另外秦军也大量使用大型连弩,在《史记》的记载里,甚至还用连弩射杀巨鱼,战场威慑力十足。

但要比起汉代弩来,秦弩的这些进步,却又差了一截了:汉朝的弩机上加了铜郭,望山上加了刻度,射击精度更高。汉弩的杀伤力,也比秦弩强出一大块——以强度划分的话,汉弩分为“一石弩”至“十二石弩”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六石弩”,射程可达260米。至于秦军用来射鱼的“连弩”,更是汉军的战场神器——汉军北伐匈奴时,常见“发连弩射单于”。密集的射杀效果,常叫匈奴哀叹“真可畏也”。而在汉军的北方边防部队里,弩的装备比例,也在六成以上。

可以说,如果汉军和秦兵不干别的,就是摆开了对射。胜负的结果,也是不用猜。

也正是这强大的装备水平,才叫书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功业的汉将陈汤,发出了“一汉当五胡”的豪言——单个全副武装的汉军士兵,足以对付三到五个匈奴兵。这样的意义,当然不是为了“碾压秦兵”,却是证明一个实打实的真理:中国历代王朝的进步,恰恰是这“铁刀”“铁甲”“强弩”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进步。

而放在“超时空营救”这个假设里,比汉军都差一大截的秦军,遇上20世纪初武装到牙齿的八国联军?惨败成什么样不好说,惨败却是板上钉钉。

不过,回到这假设里,照着20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记者的观点:倘若秦军真的“穿越”来了,战果没准还真比清军强。因为在以“庚子国难”为代表的一系列惨败里,清军留给列强的最重要记忆,还不是落后的装备,却是糟糕的战斗力。

就以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为例,清军的常见表现,就是“故多虚发之弹”,也就是见到敌人就乱开火,还经常打不准。而当八国联军冲到近前,露出雪亮的刺刀时,这些“大清精锐”竟纷纷“遗器械,鸟兽散”,几乎被人拿着刺刀追着屁股打。这样的表现,还真不能说清军“发挥失常”,在之前的甲午战争里,日军就生动描述过清军的囧样:“每当白刃战,他们都把子弹上了膛的步枪丢弃后一哄而散”。

如此一帮“废物兵”,别说打近代战争,就算双方都扔掉洋枪洋炮,直接拿冷兵器血拼。这“庚子国耻”,恐怕照样跑不了。

而到了十几年后北洋军阀混战时,脱胎于清军的北洋军,更在外国记者的笔下收获雷评价:直皖大战时,号称“民国精锐”的“直系”“皖系”两大军阀,双方几十万人摆开了打,但由于士兵素质太大,开枪开炮都打不准,对轰上千万发子弹,竟只有200人伤亡。以至于英国记者莫理循建议说:俩家也别浪费弹药了,都换成弓箭决胜好了,既便宜又实用。

看这景象,“秦军救场”这事儿,放在这种部队身上,还真不是笑话。

为何会如此可笑?道理也很简单,一支军队的强大,并不止在先进的装备,更在严格的纪律与训练。放在秦汉军队身上,看看秦简里严格的军事训练条令,还有汉朝“蹴鞠”“投石”“超距”等训练科目,以及严格的“校阅”制度,就知道横扫天下的秦汉军队,究竟是怎么练出来的。放在晚清民国岁月里,那严重腐朽的军事制度,儿戏般的管理和训练,才造就了一代比一代废的“新军”,还有那痛彻心扉的国耻。

“秦军抵抗八国联军”这话,当然是个玩笑话,但是玩笑背后,多少兴衰的教训,对比近代史上种种落后挨打的景象,却叫人笑不出来,相反,却有警钟长鸣的意味。

参考资料:《清军与八国联军之役》、《先秦两汉时弓弩炮的制作技术与作战性能》、《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通史》、《甲午战争史》、《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国历代军事装备》、《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