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前谈笑人依旧:邓小平影像记忆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尊前谈笑人依旧:邓小平影像记忆

建党百年忆元勋,尊前谈笑人依旧。他是被毛泽东誉为「人才难得」和「钢铁公司」的大政治家,他是政坛上三起三落的传奇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扭转了中国的政局,成功带领国家走上了富强之路——他就是邓小平。

这是1976年1月19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眼神咄咄逼人,倔强的嘴角仿佛流露着一种强硬的姿态。照片注释写着「周的继任者邓小平」,而在右上角却赫然写着: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空军一号的舷梯,把手伸向守候已久的周恩来,两手相握的一瞬,两个一度敌视的大国开始了“破冰之旅”。

在美国人看来,周恩来充满了儒者魅力,而邓小平则完全不同,他从来都是直来直去,他能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并准备为此付出什么代价。72岁的邓小平就这样出现在国际视野中。

邓小平于苏联留学时,他就以立场坚定善于雄辩被称作「小钢炮」。而邓小平第一次被外国出版物介绍到西方,是1938 年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埃文斯‧卡尔逊的著作《中国的双星》。在书他评价到,邓小平的头脑像「芥茉一样辛辣」。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总经理罗伯特‧马克斯韦尔,策划出版一套世界领袖丛书。他尝试着联络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出乎他意料的是,中方异常迅速地作出答复同意出版,更让他万分惊喜的是,邓小平还答应为文集写序。邓小平之所以爽快地答应培格曼出版公司的请求,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能够在西方世界出版自己的著作,将有助于外国人重新审视和了解中国。

邓小平出生时,按照家族辈分取名为邓先圣,乳名叫做贤娃儿。六岁时,父亲把他送入私塾。私塾的老先生觉得,孔子才是圣人,就对其父邓文明说:「我看就叫邓希贤,希望他将来成为贤人。」这个名字一直用到1927年,此时邓希贤到武汉开展地下工作,改名为邓小平。

1921年春天,无力支付学费的邓小平不得不进入法国克娄梭钢铁厂打工,干的是运煤和搬运钢板这样的重活。一个星期要工作五十个小时甚至更长。工卡里记载,邓小平的报酬是仅可糊口的每天6.6 个法郎。这对邓小平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从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原本活跃的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三个星期之后,他宁可失业回到巴黎,直到4月,邓小平进入哈金森橡胶厂工作。

在新的环境里,他度过了18岁的生日。这时,邓小平已经脱离了纯粹的留学生活,苦难使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幻想。他与周恩来等人成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核心成员,变为职业革命者。

邓小平回忆起自己在法国的经历,不止一次地自嘲说:「我在法国呆了5年多,其中在工厂劳动了4年,干重体力劳动。我的个子小,就是因为年轻时干了重劳动。」

由于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再上学读书,邓小平的教育程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学毕业。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高度重视教育,尊重知识,提倡科学。80年代,他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致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26年1月7日,22岁的邓小平,依照党组织的安排,离开法国,辗转来到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他的俄文名字叫做「多佐罗夫」。

在苏联,邓小平结识了一位来自祖国的同学,俄文名字叫做「尼古拉‧伊利札洛夫」,他就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这两位年轻的学子,一同在莫斯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并结下了友情。当时没有人能够料到,这两个青年学生,将在半个世纪之后,分别成为主宰台海两岸政坛的风云人物。

在留学苏联期间,蒋经国把邓小平当作学长和「大哥」。而邓小平留学法国时,也把另一个人视为一生的兄长,那个人就是周恩来。

很少有人知道,邓小平与周恩来的第一次合作,竟然是合伙在巴黎开了一家「中华豆腐店」。这家小店由周恩来提议开办,实际负责人是邓小平,1922年开张。邓小平善于用豆腐炒菜,并向食客介绍营养价值。他们开办这家小店,主要目的是为革命活动提供经费。从此,邓小平与周恩来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1993年1月3日,邓小平在写给孙辈的一封信中,谈起自己一生的工作,他轻描淡写地说:「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