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战时美军的坦克战术遭遇志愿军后为何不灵了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朝战时美军的坦克战术遭遇志愿军后为何不灵了

抗美援朝,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的是强大的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武器装备相差甚远,在美军的队伍中,拥有当时陆战能力极强的坦克,而且数量不在少数。

然而,美军强大的坦克在朝鲜战场中遭遇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却不灵了,不仅失去坦克往日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甚至在面对志愿军时屡屡受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当我们深入了解抗美援朝中,美军坦克是如何一次又一次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花式吊打时,就会惊讶地发现,美军的武器装备虽然先进,但是作战智慧却远远不如中国人民志愿军。

坦克第一次登上战争舞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的德国利用机枪火力点、堑壕、铁丝网构建一套难以逾越的防御工事,令英国十分头疼。

坦克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携带作战武器的新型装甲车,刚一出现在战场上时,就发生许多故障,导致第一批上战场的50辆坦克只有18辆能够正常使用,这可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不过令人意外的事情随之发生,即便是仅有的18辆坦克,也让德国军队吃尽苦头,战后,坦克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重要对象。

到了二战时期,坦克已经成熟起来,无论是机动性、越野能力还是火力输出等性能都得到全面的提升,整体看虽然仍有不足,却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

朝鲜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并没有第一时间派坦克出战,因为美国人认为坦克虽然作战能力强,但是在特殊地形会受到越野能力的限制,无法发挥它的全部优势,甚至会成为累赘,而朝鲜的地形复杂,河流纵横,山路崎岖,派坦克到这样的战场作战,并不明智。

美国人的想法固然没错,他们的判断就像是坦克使用说明书一样准确,不过他们对坦克的使用思维固化,很快让他们尝到苦头。

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正是利用坦克迅速南下,短短几天时间就已经攻打到了南韩的政治中心汉城,这样的结果让美国人吃惊,经过了解发现,原来朝鲜人民军将坦克分散作战,每辆坦克配备步行作战,成为迅速南下的重要战斗力。

美国人幡然醒悟,迅速转变态度,调集大量坦克进入朝鲜战场。并且依样画葫芦地搞起“刺猬战术”,即以坦克连、营为单位分散配备步兵作战。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投入坦克部队以后,迅速取得优势,一直延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开始,他们依然利用坦克优势极为猖狂的发动攻击。

美国人之所以敢如此猖獗的利用坦克进行军事行动,主要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成规模的机械部队与之抗衡,甚至连反坦克武器都难得一见,美国人此举,可以说就是利用坦克来明摆着欺负中国人民志愿军武器及反坦克装备不足。

双方的武器装备对比,可以用12字来概括,那就是“敌有我无,敌多我少,敌好我差”。

坦克的作战优势如此明显,美国人对坦克的青睐自然有增无减,仅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人就投入了4个步兵师建制内的坦克营和团属坦克连,1950年9月和11月, 3个步兵师的坦克营和团属坦克连接连进入朝鲜战场。1953年初,坦克连随步兵独立第5团投入战场。

美军在朝鲜战场先后投入了整整1100余辆坦克,这还不算英国与少量加拿大的坦克,如此巨大数量的坦克,成为抗美援朝时期,武器落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主要对手。

如果只是从纸面力量进行对比,匮乏反坦克武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想要顶着“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战胜“联合国军”数量众多的坦克,希望十分渺茫。

可惜,美国面对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恐怕美国人自己也没想到,就是在武器装备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他们的引以为傲的坦克,在朝鲜战场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时候,却不灵了。

究其原因,并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什么神奇之处,他们能够战胜美国强大的坦克,依靠的正是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超美国人的作战智慧。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敌军坦克时,主要吃亏在运动战当中,美军的坦克往往配合空投兵、飞机以及其他机械化部队作战,摧毁我军的一些重要防御工事,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撤退的时候,会对撤退部队产生巨大威胁。

中国人民志愿军反坦克的武器主要有火箭筒、地雷、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等等,在这些武器弹药当中,只有火箭筒才具备远程攻击能力,其他武器弹药都需要进行近距离投掷,甚至是需要贴身才能发挥威力。

即便是威力如此有限的武器弹药,这些反坦克能力不强的武器依然处于匮乏状态,在武器装备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志愿军依然组建反坦克小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他们虽然名为反坦克小组,却与“敢死队”并无二致。

根据一级英雄谭秉云的口述,我们便能够深切体会到当年志愿军战士们反坦克的危险性。

1951年,谭秉云所在7连4班奉命执行反坦克任务,他们当时埋伏在路边,不远处两辆美军坦克逐渐向他们隐蔽的位置靠近,谭秉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两只“铁乌龟”,就在两辆坦克距离他们不远时,坦克开始疯狂的四处扫射,谭秉云明白,敌军坦克是在探路,并非是真的发现他们。

谭秉云等它们距离自己隐蔽工事仅有20尺的时候,便丢出手中的一颗手雷,手雷不偏不倚地在坦克炮塔上爆破,巨响过后是一阵强烈的热浪冲击过来,哪知道坦克依然能够行动,谭秉云急了,手持另一个手雷追了上去,丢在坦克的尾部,这一次爆炸将敌军的坦克炸毁,但是谭秉云距离过近,被反弹回来的弹片击伤前额。

谭秉云的战友张兆友见他受伤,赶紧过来为他包扎,只是包扎还没完毕,另一辆坦克的火舌便喷射过来,谭秉云推开张兆友,忍住疼痛再次扔出手雷,可惜手雷没能炸毁敌军坦克,他转身隐蔽到一旁,用机枪进行扫射,以求吸引坦克注意,为张兆友争取时间。

张兆友在谭秉云的掩护下,顺利用手雷炸毁坦克,使其无法移动,但是坦克人的敌人却还活着,一名敌军打开坦克的塔盖,准备离开坦克,谭秉云机警的将其击毙,并且奋不顾身的飞身跃上坦克,对着坦克内部就是一梭子子弹,将坦克内的敌人全歼在里面。

这是一个成功的反坦克案例,谭秉云依然受到重伤,拼了性命才完成任务,由此可见,志愿军战士反坦克固然有效,但摧毁每一辆坦克的代价,很可能就是许多人的生命。

中国志愿军的火力不足,美军自然也看到这一点,尤其是时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最喜欢在火力压制上做文章,他利用美军强大坦克进行作战,采取“坦克劈入战”。

这种战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采用远超敌人的武器装备来进行战斗,进攻时利用坦克配合步兵摧毁防御工事,被围的时候利用坦克进行突围,撤退的时候利用坦克进行断后。

“坦克劈入战”这种集群式坦克突入战术一经使用在战场上,便得到美国人的认可,只是这种疯狂利用火力优势进攻的方式,美国人很快便不再使用了,因为在一个文登川的山谷中,中国志愿军给美国人的这种战法深深地上了一课。

文登川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这条山谷很狭窄,最宽的地方600多米,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十米。西靠鱼隐山,东邻加七峰的特殊地势,注定了坦克在这里的横向机动受到很大限制。

美国人正是以“坦克劈入战”的方式在文登川这样的险地对志愿军发动攻击,当时负责争夺此地的志愿军是68军,此时的68军已经得到苏式装备武装,有日式山炮、步兵炮,美式反 坦克火箭筒、无坐力炮等武器。

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国坦克部队,双方展开激烈交战。在初接触的过程中,美军的坦克部队占据一些优势,原因是68军虽然有苏式装备却并不能熟练使用,而且对坦克作战经验不足。

经过几天的战斗,志愿军68军战士很快就找到了窍门,发现美军坦克的弱点所在,并且熟悉了反坦克武器的使用。

随后的战斗之中,志愿军战士开始有意选择有利地形,比如不利于坦克行动的山脚棱坎、水沟、土包等自然形成的地形,借助这些地形的同时,修筑一些有利于反坦克的工事。

为了确保胜利,志愿军战士充分发挥修建工事能力强的优势,在公路两侧整整挖了一万多米的交通壕,还挖三道深3米、宽4米的反坦克壕,可以说是做足充分准备。

除此之外,还布置了5个反坦克雷区,同时设置三道火力线,分别由76.2毫米加农炮、山炮、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组成。

志愿军68军通过这一次对敌坦克作战,总结出丰富的作战经验,打坦克的时候要靠近再打,等坦克行驶到难以行动的位置时再打,这样共容易命中要害;要攻击坦克薄弱点,比如履带、尾部、通风口、侧装甲等等;如果使用反坦克手雷,要在坦克视线转移的时候,在坦克盲区进行迅速靠近坦克,完成手雷投掷。

志愿军战士的战斗智慧极高,甚至有战士将山炮进行平射操作,当成反坦克炮来使用,令人敬佩!

美军想依靠火力欺负志愿军而使用的“坦克劈入战”战法,因为在文登川的惨败而极少使用了,文登川一词也成为美国坦克史上永远的痛,更是志愿军历史上,记载了志愿军智慧的丰碑。

随着新中国国内兵器工业的全面发展,国内兵工厂开始争分夺秒的大量生产反坦克武器,其中尤以国营五二三厂较为突出,加之苏联的支援,国产51式、90火箭筒和 57 无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的配备,美国的坦克在志愿军面前,便再也耍不起当年的威风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