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晚年为何失忆?这也许是原因之一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刘伯承晚年为何失忆?这也许是原因之一

刘伯承晚年失忆是因为什么?

少年开讲,讲100个共产党员的故事。我是少年特战兵刘逸,今天和大家分享刘伯承元帅大爱无疆的故事。

自动播放

1917年8月,刘伯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改组的国民党。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刘伯承率领川东护国军第一支队对袁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袁军虽然人多,但混乱中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护国军,纷纷掉头奔逃。

逃出城外的袁军从枪声断定护国军人数不多,便伺机掉头反扑。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却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他当即昏厥倒地。

后来,刘伯承被群众所救,在临江门外一所教会医院治眼伤。给刘伯承医治眼伤的医术高明的德籍医生阿大夫。看过刘伯承的眼伤后,决定对刘伯承施行全身麻醉的手术。刘伯承从阿大夫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药,有可能对大脑神经带来不良影响,他坚决地向阿大夫提出,给他做这次手术不用麻醉。

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深深感动了阿大夫,他终于同意了刘伯承不用麻醉药物的请求。 手术开始后,阿大夫聚精会神地用锋利的手术刀先将腐肉割去,然后将破碎的眼球挖掉,然后再将断裂的血管缝好。在长达3个小时的手术中,刘伯承始终未呻吟一声,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阿大夫又给他的右眼安上了一只假眼球。

晚年的刘伯承,坚决拒看一切战争片,对此,他这样解释:“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啊!这会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啊!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就不愿意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就是从大堆大堆我们的兄弟、父老、亲人的尸体上爬过来的,我至今仍看到他们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刘伯承的二儿子刘太行回忆曾和父亲的一次交谈,他问父亲:“淮海战役打得那么漂亮,可为什么从未听您在我们面前提起过一次呢?”刘伯承顿时陷入了深思,好久才说:“你知道你问我的这些问题,我想到的是什么吗?千百万的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里很不安,你要我怎么说嘛。我根本不愿意去想,就连看电影都不看打仗的。”或许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一份安宁,1973年,81岁高龄的刘伯承彻底失忆,从此长期住院疗养,直至1986年10月逝世。

刘伯承选择了失忆这一独特的回避方式,来求得自身心灵的安宁,而在这样一个喧嚣的年代里,他的这种沉默看似异常艰难,却让我们体会到,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对战争的反思和所达到的境界,不仅远远高于同一代人,更远远高于下一代人,这也是让我们对他格外敬重的原因。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