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父子三人组
在魏晋嬗代之际,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组无疑最引人注目,作为司马氏家族的三任族长,他们一手缔造了西晋王朝的根基,让司马炎最终轻而易举地成为皇帝。西晋建立后,这三人分别被追谥为宣皇帝、景皇帝和文皇帝。相对而言,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一个同样为西晋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知名度就没有那么高了,虽然司马孚在西晋初年被封为安平献王,且安平国是所封诸侯国中规格最高的国家,司马孚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封为诸侯王,一时风光无限,好像是对司马孚在魏晋嬗代之际的功劳的回报,不过司马孚死后短短十几年间,安平国就落得一个除国的结局,这一切与司马孚本人有密切关系。
影视剧中的司马孚兄弟
一、司马孚与高平陵之变
在《晋书·司马孚传》中,司马孚被塑造成了一个怀念前朝,不问政事,且以曹魏旧臣自居的隐逸者的形象,临终前的遗令更是将这种形象推到了极致,“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司马孚在西晋政权已经稳定的时候,依然自称为“有魏贞士”,如果不是他的崇高地位摆在那儿,这种话很有可能会祸及自己的子孙。这句话真的是司马孚内心的真实想法吗?要知道他可是为司马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孚,魏晋的历史可能会有另一个模样。
影视剧中的司马孚
魏晋嬗代的关键性事件是高平陵之变,以上帝的视角来看,我们可能会觉得高平陵之变进展得很顺利,凭借着司马懿的聪明才智,几乎一日之间,司马家便控制了整个曹魏朝廷,重新掌握了中枢大权。其实只要认真看一看这次事变的整个过程就能知道,事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甚至凶险万分,稍微有一步走错,或者其中发生一点变故,整个事态就会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在高平陵之变的整体部署中,司马懿自己的任务最艰巨,他带领自己的家兵占据武库,司马孚和司马师则负责屯兵司马门,司马昭负责监视二宫,高柔和王观凭借自身的威望稳定曹爽的军队,最后司马懿再与太尉蒋济一道屯兵洛水浮桥,准备迎接曹爽等人的反扑。
曹爽等人车驾
在这几处战略要点中,武库的位置最重要,打仗需要兵器,武库是曹魏在洛阳设立的存放武器的场所,一般军队的武器都存放在这,只有去巡防的士兵才有武器,占据了武库也就切断了曹魏士兵的武器来源,当时去武库必须要经过曹爽府,司马懿的军队一度被曹爽府中的兵士用强弩击退而无法前进。
武库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司马门的得失,魏晋之际的多次宫廷政变中,控制司马门的往往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为司马门是宫城的外门,控制住了司马门,也就切断了宫城与宫外的联系。在这次政变中,司马懿一方控制住司马门后,最终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书,罢免曹爽兄弟的一切职务,在合法性上也有一定保证,在当时没有落下反叛的名声,对这样一处战略要地,司马懿让自己的继承人司马师和弟弟司马孚去占,可见司马孚在司马家的地位不一般,深得司马懿的信任,地位要在司马昭之上,当然司马孚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最终帮助司马懿夺回了中枢权力。
司马孚
二、司马孚在司马家族中的实际作为
司马懿死后,司马孚俨然司马家的中流砥柱,每每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护卫着司马家族度过困难。司马师刚刚掌权的时候,权力还不是很稳固,司马师趁着孙权病亡的时候,分兵三路进攻吴国,最终在东关遭遇惨败,这件事对当时司马家族的打击非常大,趁着这个机会,东吴的诸葛恪率兵反攻曹魏,一时间人心动荡不安,关键时刻,司马孚挺身而出,率军20万在新城击败了诸葛恪,稳住了当时的局面,重新巩固了司马氏的权力。正因为如此,当毋丘俭和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的时候,司马师恰好患了目疾,当时朝廷中有一大批人士主张由司马孚领兵出征,可以看出司马孚当时在司马氏家族中的特殊地位。
司马师
正元元年(254年),蜀汉的姜维率军进攻陇右,击败了当时雍州刺史王经,关中地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人心不安,朝廷中暗潮涌动,又是司马孚亲自前往关中前线坐镇,稳定了局面。因此当魏晋禅让之际,司马孚也就顺理成章地以太宰的身份,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震慑当时潜在的反对势力。由此可以得出司马孚是魏晋嬗代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性人物之一。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高贵乡公曹髦被弑杀时,司马孚第一个赶过去伏尸痛哭,坚决要求严惩凶手,并说:“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曹髦
三、不伊不周,不夷不惠
应该如何理解司马孚这种矛盾的态度呢?一方面作为司马氏后期的元老,在魏晋嬗代之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却时刻以魏臣自居。我们可以从他临死前的遗言“不伊不周,不夷不惠”去理解司马孚的自我定位。
所谓“不伊不周”,指的是王莽身为汉代的宰衡,却没有表现出周公、伊尹的忠诚,最终夺取了汉家的天下,司马孚此处是在自责身为曹魏重臣,却没有如周公、伊尹一般尽忠尽责,使得曹魏最终被晋所取代。
所谓“不夷不惠”,是司马孚用汉代人对伯夷和柳下惠的批评,指责他们太过于极端和不恭。司马孚用这四个字有为自己辩解的意思,说自己不像伯夷和柳下惠那般偏激,秉持了一种较为通达的立场,这其实也是司马孚在国与家之间挣扎,无可奈何之下的必然局面。一方面熟知儒学的司马孚,心中自然有君臣大义的理想,另一方面面对当时波谲云诡的政治局面,他又不得不力保司马氏家族的政治前途。
老年司马孚
文史君说
魏晋之际,司马孚在当时的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高平陵之变的直接参与者之一,也是后来多次化解司马氏家危机的关键人物,但他却以大魏纯臣自居,面对这种矛盾的情况,我们必须将其放在当时家族和国家的关系之间去理解,指责一个历史人物非常容易,困难的是身临其境的理解。
参考文献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96年。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作者:浩然文史·南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