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祖国亲人抛弃的日本遗孤,由中国收养,遗孤:我百分百是中国人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被祖国亲人抛弃的日本遗孤,由中国收养,遗孤:我百分百是中国人

南京战区日本受降仪式

1945年,在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后,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年9月9日,侵华日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南京签下投降书。战争的硝烟已然消散,但战争遗留下的诸多问题却仍待解决。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遗留着东北开拓团中的大量日本侨民,全国各地也残留着未被撤离的日军俘虏。更重要的是,大量出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日本孩童被自己的家人遗弃。这些被自己国家和亲人抛弃的孤儿,又该何去何从?

一、殖民与弃民:日本遗孤由此而来

日本对中国大陆的殖民从日俄战争后就已悄然开始。《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得以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关东都督府和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等殖民机构。日本当局企图通过不断从本国移民的添油策略,逐步蚕食我国领土,并最终达到鸠占鹊巢的目的。从1905年开始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40年间,日本就从本土移民40万人到中国东北。这就是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大量日本遗孤悲剧的开始。

1945年,日本在各个战场均陷入颓败之势,8月,苏联红军挥师东北。日本本土计划放弃满洲,将军队、人口集中在朝鲜,企图放手一搏。但是关东军总部却隐瞒了命令,反而要求“各部分军兵应当积极应对苏军,随时准备好迎接其全面进攻”,企图利用移民而来的27万日本开拓团充当肉盾,抵御苏联人的进攻。这些开拓团中的成年男子都被充入军队,在临时组织起的抵抗军中,拿着少得可怜的武器阻挡苏联铁军。而移民中的老弱病残们处境则更为艰难,为了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在晚上沿小路结伴前行,一路上因为疾病和饥饿,不少日本人在绝望中自杀。一些极端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拿枪逼迫开拓团中的同胞们跳水、自焚,甚至干脆直接开枪射杀,制造了多起惨案。据统计,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前后,被死亡的日本人多达 9600 多人。

遭遇如此大难的日本移民,没有等来日本本土的帮助,等来的反而是本土出台的《关于关东军方面停战情况的实施报告》,报告冷酷地要求除伤兵人员外,“余者皆不准回国。”一句话,这些人被自己的祖国抛弃了。截至1950 年,中国东北地区未归还的生者达54000 人,生死不明者 2万多人。直到1955 年,日本出台《战时死亡条例》,更是将未回归的日本人视为死亡,只向其家人做出了一定经济赔偿。

《小姨多鹤》中的日本遗孤多鹤

二、中国人养父母

一切尘埃落定后,在战争中对中国犯下罪行的人似乎都得到了惩戒,战犯被审判,俘虏被施以苦役服刑,就连未曾直接实行侵略的日本移民,都落得个家破人亡。但这些侵略者的后代并没有犯下任何罪责,却遭祖国和亲人抛弃。他们多出生于日本平民家庭,广泛分布在东三省、内蒙古东部地区,人数多达6000多人。如何处理好这些战争遗孤,就成了重要问题。

从情感上来说,抚养这些侵略者的孩子对于在战争中饱受磨难的中国人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正如聂荣臻元帅所说:“这些遗孤们是无辜的,应该让所有人明白,敌人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我们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善良的中国百姓向这些可怜的孤儿伸出援助之手,甚至视如己出,全心全意将其抚养长大,并供他们读书。

民团中的日本孩童

比如黑龙江省新丰村的胡万林,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日本遗孤收养者。1939 年,日本开拓团强行征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他的亲生儿子也被日本人用木头砸死。然而在1945 年秋天,一个走投无路的开拓团移民,请求胡万林收养一个父亲战死、母亲重病、腿部受伤无法回国的小男孩。胡万林当即应允下来,并对其悉心照料。胡万林面对人们的疑问,深情地说:“如果说我不仇恨日本人那是假话,可是我恨的是那些行凶作恶的日本兵,而不是不懂事的孩子。”

这些被收养的遗孤中有个叫杜冬梅的小女孩,日本名字叫盐原初美。1945 年患上淋巴结核的杜冬梅被杜凤山夫妇收留抚养。养父母带着她跑遍医院寻求治疗,三年中,就为养女杜冬梅先后做了四次手术。在漫长的求医路中,这对善良的养父母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亲朋好友不少债务。杜冬梅在日记里写道:“从生命到灵魂,我都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人。”

剧照:日本遗孤与中国养母

1984年, 日本厚生劳动省大臣在哈尔滨会见日本遗孤的养父母时,代表日本国民对这些大爱无私的中国养父母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和尊敬。1999 年,日本志愿者在沈阳建立了中国养父母纪念碑,碑上承认了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痛苦。”

日本二战遗孤建碑感谢中国人养父母

三、中日建交:遗孤们回乡的转机

由于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缘故,自建国以后的20年间,这些遗孤们在中国长大,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回到日本家乡。这跟日本方面消极的态度有关。其实从1950年开始,就有不少民间志愿者和遗孤亲属们,通过中国红十字、日中友好协会等组织开展寻亲活动。1965年《满洲开拓史》这本书的问世,为遗孤的寻亲活动提供了资料援助,其中就有关于2.7万开拓团民及其家属的名单。日本民间团体见此纷纷要求政府展开行动,但是面对民间的积极态度,日本政府却表现得很不配合,无耻无情地宣称遗孤问题属于个人问题,应由遗孤本人和亲属解决!

日本遗孤要求日本政府给予赔偿

到了70年代,随着中日关系解冻,事情出现了转机,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使得双方外交终于正常化,1978 年,中日两国达成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决定由中日双方共同承担起日本遗孤探亲和回国事务,两国做出协定:凡是前往日本进行寻亲活动的遗孤们应按期返回中国。对于不愿返回中国的遗孤,日方应当妥善处理,在其亲属迁居问题上日中双方应给予便利。另外,返回日本居住的遗孤应支付其养父母一定的赡养费用。

1981年3月2日,中国方面和日本厚生劳动省第一次组织遗孤回国活动,活动中有47名遗孤访日。此后,从1981年至 2009年,共有2116名遗孤参与寻亲活动,总计672人身份查明,得以和亲人团聚。

文史君说

日本遗孤是侵华战争的悲剧,他们降生于世未曾做过坏事,却惨遭命运的戏弄。但最终,历经三代人的努力,他们得到了相对好的结局。2008 年 4 月,日本方面终于出台了新的支援制度。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使这些可怜的人得以归国寻亲。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大国胸襟和中国人养父母的善良品性和崇高品格令人动容。

参考文献

关亚新、张志坤:《日本遗孤调查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

刘茹:《日本遗孤问题探究》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