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伊斯兰恐惧症”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欧洲的“伊斯兰恐惧症”

法国教师惨遭当街斩首

2020年10月16日,法国47岁的中学历史老师帕蒂在街头惨遭砍杀斩首,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行凶者安佐洛夫是一名来自车臣的俄罗斯公民,今年18岁,他从6岁起就以难民的身份合法居住在法国。

据法国媒体报道称,给帕蒂招来杀身之祸的是公民教育课的言论自由单元,主要涉及历史和传统。在课堂上,帕蒂选择以2015年发生的《查理周刊》遇袭事件切入,他打算向学生展示《查理周刊》讽刺宗教先知的漫画,不过为了照顾不同信仰的学生,他在开课前曾向学生介绍了这堂课的性质,并允许那些可能感觉到被冒犯的学生缺席这堂课。

然而,在伊斯兰教中,任何对于先知的图像描绘都属于亵渎神灵。所以,帕蒂老师的做法还是惹怒了一些穆斯林学生的家长,他们愤怒的在网上发起了一场声讨运动,呼吁学校开除帕蒂。

不过,众人还没等来学校的决定,帕蒂老师就死在了放学回家的路上。

血案发生后,巴黎、里昂等法国城市,有数万名民众上街示威,呼吁言论自由,哀悼遇害者。

法国为帕蒂举行了国葬,并追授了荣誉军团勋章。

周五,帕蒂成为了共和国的面容,他代表了我们消灭恐怖分子,减少“伊斯兰分离主义者”,和作为自由公民生活的意愿。 代表了我们继续了解,继续学习,继续自由教育的决心。帕蒂老师被杀,但是他在每一天在每一个教室里都获得了重生,自由在学校里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马克龙的言论引起了伊斯兰世界的极度不满。一场抵制法国货的运动在中东十多个国家开始蔓延,而且愈演愈烈。

马克龙需要精神治疗,一国元首不明白信仰自由。这样对待他国内数以百万计的信仰不同人士,还能怎么去说他?首先,他要检查精神状况。

就在马克龙与埃尔多安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法国又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10月29日,一名来自突尼斯的难民,在法国尼斯的一座教堂内持刀伤人并高喊极端宗教口号,造成了至少3人死亡。这起恐怖袭击发生在这个时间节点,可能并非巧合,更像是宗教极端分子对马克龙的回应。

欧洲噩梦

在过去的5年里,

恐怖袭击一直频繁地困扰着法国。

还记得吗?2015年,《查理周刊》就因为漫画而遭到恐怖袭击。

2015年1月7日,两名黑衣蒙面男子,手持AK-47突击步枪及火箭筒冲进了《查理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他们闯入时,办公室内正在开每周的编辑会议。他们首先指认并枪杀了总编辑夏布,然后再将杂志编辑逐一点名,并宣布:“你们侮辱了先知,要付出代价。”便向其他编辑人员连环扫射。

他们离开大楼后又与赶来的巡逻警察交火,最终造成了12死11伤。

悲剧发生后,西方社会同仇敌忾。

原本每周销量只有3万份的《查理周刊》,一周之内卖出了800万份。但是,来自各方的共情没能阻止恐怖袭击的发生。从2015年开始,发生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恐怖袭击,次数越来越频繁,受害人数越来越多。

根据美国民间信息机构“搜帆组织”在2015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来自86个国家的27000-31000名“圣战分子”中,出自欧洲的近5000人,其中仅法国、英国、德国和比利时就接近3700人。而从叙利亚和伊拉克返回这四个西欧国家的“圣战分子”接近千人。

这些返回原国籍地的“圣战分子”因其身份隐蔽性,对欧洲母国的安全产生巨大的挑战,对于民众更是潜在的梦魇。而且,“圣战分子”及组织的快速增长和渗透,对穆斯林移民后裔也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

例如,在2020年11月2日发生的维也纳恐怖袭击事件的凶手法伊楚莱就拥有奥地利国籍,且年仅20岁。他曾因企图前往叙利亚加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被捕,但他在参加了一个去极端化项目后获得保释。这也直接导致了维也纳街头惨剧的发生。

恐怖袭击的背后

在欧洲搞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大致分为三种人。

第一种,是刚刚节目里讲到的11月2日“维也纳恐袭案”的凶手那样的,生于欧洲,拥有欧洲国籍的人;

第二种,是10月16日杀害巴黎郊区中学老师的凶手那样,从小就以难民的身份居住在欧洲的人;

第三种,是成年后偷渡来欧洲的非法难民。

前两种人,在欧洲长大,从小就接触欧洲当地的文化,接受欧洲当地的教育,按说,他们本不应该憎恨欧洲啊。可是你想得到吗?这两种人在恐怖分子里的占比,不在少数。这是为什么呢?

最根本的问题,是身份认同问题。

这事还得从历史说起,欧洲的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穆斯林移民潮。最近的一次是始于2010年的“欧洲难民危机”。2010年发生了什么事呢?发生了“阿拉伯之春”运动。

“阿拉伯之春”简单来说就是,西方国家策动北非西亚一些国家的反对派,推翻了本国政府,搞得这些国家天下大乱。天下大乱,小民百姓首当其冲,流离失所四下逃难,数百万难民就这样逃进欧洲。

第一次是在1945年到1975年,前后30年。当时,二战后的欧洲各国急切需要恢复经济,而恢复经济就需要劳动力,可是欧洲在二战中损失了太多的青壮年,国内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所以,他们开始在中东地区招募年轻男性去欧洲工作。

在这个阶段里,招募人数最多、吸收移民最多的就是法国,移民潮发生的这30年也正好是法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辉煌30年”。但是,20世纪末,法国经济开始走向衰退,这些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外来移民,就逐渐逐渐失去了价值,经济不行了,打工仔无工可打,劳动力失业了。

然而,法国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又导致偷盗、抢劫、贩毒这类“赚快钱”的行为成为选择。久而久之,中东、非洲面孔的移民与犯罪画上等号,无声的歧视又会加重青年融入主流社会的难度,进而导致这一群体进一步与主流割裂。

再加上法国是世俗主义原则贯彻得最为坚决的欧洲国家。所谓世俗主义原则,就是政教分离,禁止宗教组织干预和控制政府。

2004年,法国政府就以“世俗化”为名,立法规定公立学校及官方场合禁止佩戴面纱等宗教标志,这就造成穆斯林移民社区跟法国主流社会的关系开始逐渐恶化,这也使得许多穆斯林在“法国人”这个身份的认同上,出现了问题。

现在回头过来再来说说伊斯兰国家的众矢之的马克龙。巴黎郊区中学老师帕蒂遇害后,马克龙第一时间对伊斯兰教说了狠话,也出了狠招,引发伊斯兰国家愤怒声讨。

10月31日,马克龙接受半岛电视台的独家专访,他的态度变了,不再那么咬牙切齿,有点儿往回收的意思。他说,“有人编造、歪曲了我的言论。有些人认为我支持那些漫画。”那些漫画,指的是《查理周刊》那些惹恼了穆斯林的漫画。马克龙说,那些漫画并不是政府的作品,而是来自“自由独立的报社”。

这些话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马克龙跟《查理周刊》割席了,撇清关系了。马克龙说,作为法国总统,他的职责是,捍卫法国公民言论的自由、写作的自由、思考的自由、绘画的自由。想起二百多年前法国政治家罗兰夫人的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11月22日 晚19:15

大新闻大历史 为您讲述

《欧洲的“伊斯兰恐惧症”》

编辑:ZHANG、林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