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抗战怎么打?当年在山西一小县城,日军见识了什么叫人民战争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敌后抗战怎么打?当年在山西一小县城,日军见识了什么叫人民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装备优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的日本军队,在没有外援、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如何坚持与侵略者的斗争?不同于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敌后游击战争往往是小规模、以地下隐蔽、分散的方式和敌人斗争,因此其战果很难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当下许多人对敌后根据地的抗战功绩不甚了解。

其实,战争时期,敌后抗战面对的困难并不比正面战场小。就比如说发生在太行山根据地的沁源战斗,真正阐释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困难和意义,那就是敌后抗战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

一、沁源的战略意义

沁源县隶属山西长治,地处沁河源头,故而得名。沁源县当下是以超高的森林覆盖率和天然氧吧而闻名。若放在战时,沁源属于战略要地,在抗战时期其战略意义就尤为凸显。

今天的沁源县风貌

沁源在太行山东部,地处晋南、晋中、晋东南的交界处。当时太岳军区的党政军机关,决死一纵,以及附近几个县城的临时政府,都暂时驻扎在此。同时,县城东边有白晋公路(祁县白圭镇到晋城),西边有同蒲铁路(大同到蒲州镇的风陵渡)经过,在这两条交通线路中间还有临屯公路作为连接点。

位于交通要道,又是八路军的行政中心,如果日军占领此地,几乎可以摧毁太岳根据地(太行山西南部屏障),太行山根据地也会直接暴露在日军威胁之下,这样留给八路军的周转余地就非常狭小。日军对此地势在必得,八路军和根据地的群众该如何应对呢?

二、鬼子来了!

中条山战役之后,华北地区的国军遭到严重打击,日军基本完成了对华北地区铁路干线以及主要城市的控制。新的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司令官冈村宁次上台,他的主要目标就是打击华北地区的八路军力量,维持华北地区的“安全局面”,从而助力其他战场。

作为八路军主力所在的山西省,自然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目标,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太行山根据地则成为日军的眼中钉。1942年10月8日开始,日军发动第五次“强化治安运动”,兵锋直指沁源和太岳根据地。

日军集合了第36、37以及69师团各一部共7000多人的主力,联合伪军1万多人,向太岳根据地进发。日军的战略非常明确,主力沿大路快速前进,攻击县城,消灭八路军主力部队,直取八路军总部;对于占领的县城外围地区,大肆劫掠烧杀,将其变成无人区;同时修筑堡垒、挖壕沟,架铁丝网,把根据地分割成一块块小网络,将抗日部队以及民众分割围困起来,步步蚕食,最终消灭,这就是所谓的“囚笼战术”。

“扫荡”过程中的日军

日军来势汹汹,目的明确,装备精良,八路军如果硬碰硬,死守县城,最终结果可能人地皆失。1942年的双十一,太岳军区成立了沁源围困斗争指挥部。反复权衡之后,八路军决定采取“逼走敌人”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把沁源和周围的群众转移出来,粮食财物也一并带走或者藏起来,给敌人留下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从外围更大的空间反包围敌人,袭击骚扰,从而起到保存实力,打击敌人的目的。

反扫荡,留给敌人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

三、军民一心,人民战争

敌强我弱的态势很明显,因此敌进我退是必然的,但是又不能一味退却。敌人来了就后退,我们中国腹地再大再深,也有无路可退的时候。而且此时根据地被封锁割裂,八路军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如果留下民众任由敌人戕害、统治,那么想再夺取就会更难。因此只能带着群众和敌人周旋,以最小的代价消耗敌人,等待时机发动反攻。

八路军在建设根据地的过程中,和当地群众的联系愈加紧密。之前敌人来袭,老百姓牵着牛,拖家带口盲目逃难,甚至跑向敌占区,人员财物损失巨大。后来在八路军的组织之下,军队根据情报判读敌人的进攻方向,指导并保护群众转移。对于家中的财物,一般只带几天的口粮,其他财物隐藏好,等敌人抢掠完了之后再回到家中。

军民一心,没有打不赢的战争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群众基础,八路军才制定了带着老百姓打游击的战术。但是此次围困敌人的策略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一方面日军是要对此地进行长期占领,并不像以前“扫荡”完就走。另一方面涉及的范围很大,而且时间很长,这就对八路军的组织工作和军民配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最终在基层工作者的不断动员下,老百姓填了水井,深藏财物,然后在部队的指挥下向外围转移。距离县城较远的可以安置到其他县城和地区,距离县城较近的,就在荒山野岭里面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粮食不够吃就从其他根据地接济,后方为了支援沁源人民的斗争,不断发起机关干部节食一日运动,支援前线部队和群众。更令人诧异的是,1943年秋收季节,在军队的保护下,百姓晚上跑到敌占区去收割粮食,游击队民兵放哨,一部分老百姓在地里收麦子,一部分负责运输,牛拉驴驮,甚至直接往回背,一旦敌人有所察觉,哨兵就发出信号,军民立即撤离。

组织百姓转移

不管怎么围困,最终还是要以武装斗争为基础。决死一旅的6个连是主力部队,主要打击交通线,切断敌人给沁源的补给。民兵和游击队则组成若干小队,一般分为三个小组,以车轮战的形式骚扰打击碉堡中的敌人。如果敌人大规模扫荡,部队就退到深山里,敌人回去之后,就在外围打冷枪,扔手榴弹。一些大胆的小组看准局势,偷偷炸掉敌人的厨房、厕所,给其生活造成困难。这样长时间不分昼夜连续武装袭扰,给敌人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阴影,甚至外出取水都要集合一队人前护后拥,胆战心惊。

游击队员袭扰日军

正是这种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的随机袭扰,让日军疲于应对,有时候八路军的正规部队突然集合力量打击敌人的据点,日军反应迟缓,外围的据点和封锁网逐步被打破。到1944年,日军基本就龟缩在县城和周围几个小据点,在没有大部队支援的情况下,敌人甚至不敢出县城和碉堡。日军的战略不仅失败,而且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最后日军集合了1000多人的部队,接应沁源县的守军撤退,县城也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

历时2年的沁源围困战,在只有少数正规部队的配合下,消灭了4000多日军和伪军,还解救了被日军抓捕的老百姓1700多人,抢回的财产、牲口更是战果累累。如此辉煌的战果,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艰难,也非常直观地回答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日军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中华儿女奋起抵抗,正面战场组织大规模会战,为保卫大城市和工商业而战;敌后战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军民一心,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无法自拔。

对于八路军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应该如何认识?一边是过度神化,游击队战无不胜,无所不能;一边却又盲目贬低,直接怀疑敌后战场的成果和意义。这两种取向都是不可取的,需要客观意识到敌后战场面临的巨大困难环境,在此背景之下,敌后抗战军队一方面要和敌人作战,一方面要保护老百姓安全,同时还要保存自身力量,小心翼翼坚持与敌人周旋,每一步都可谓是刀剑上的舞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