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时,各种札甲还比较多,到了中后期时,布面甲开始成为明军的主流铠甲。布面甲的结构与夹袄相似,有内外两层布面,中间夹缀铁甲片,甲片以铆钉固定,固定甲片的方式有多种,不同方式所用的铆钉数量,以及铆钉位置也不同。
嘉靖时期,明军装备过青布铁甲,可能便是一种布面甲,这种甲每副重二十四到二十五斤,当时还有一种紫花布甲,可能也属于布面甲。布面甲在明代又称暗甲,与之相对应的是甲片暴露在外部的明甲,即普通札甲。明代万历年间的名臣吕坤巡视雁门关时,发现士兵穿着的都是布面甲。吕坤十分吃惊,便询问士兵,他们的明甲在哪里,可见当时士兵是明甲暗甲都有配备的。按照吕坤的记载,雁门关的士兵普遍厌恶明甲,因为暗甲使用方便,战场上也比较隐蔽,不像明甲会反射日光。明甲的唯一用途就是接送上官列队欢迎时穿着,因为明甲能反射日光,看上去比较炫目。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士兵们的居住条件比较差,铁器特别容易生锈,而明甲的甲片暴露在外,生锈了就太丑了,因此军官们会督导士兵们时常打磨,以免影响美观。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士兵天天磨甲,哪有功夫去训练,种地呐?
不训练不种地是不可能的,因此士兵们只好利用休息时间磨甲,苦不堪言,另外明甲是用绳子串连而成的,要打磨就得解开绳子,一片片打磨,磨完了再装上,整个过程下来,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而穿连甲片是个技术活,大头兵是掌握不了的,必须雇人,这雇一次人,就得一个月的钱粮。好不容易磨好了吧,一下雨,得,又生锈了。
按照士兵的陈述,每年接送上官也就一两次,但是明甲给士兵带来的累赘则实在太多了,“军士之孽明盔甲居其半”。因此,吕坤视察时,士兵们都哭着向他陈述明甲的坏处。吕坤认为,既然明甲不如暗甲实用,那么除了军官们需要考虑观瞻,配发明甲之外,士兵们完全没必要配备,这样不仅节约成本,还免去了士兵打磨铠甲之苦。
不过,吕坤的这个说法,是否属实,还是有待商榷的。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曾经说过“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这说的就是边军铠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状况。这要是两下一对比,就细思恐极了,布面甲因为甲片在里面,所以锈了也看不到,换句话说,那就是布面甲更有利于糊弄上司。那么这样看,雁门关的士兵们所说是否属实,就很可疑了,毕竟布面甲这玩意最早也就是元朝才有,之前一千多年时间大家都穿普通札甲,也没听说不方便打仗。或许,对于雁门关的士兵来说,他们真正在意的不是打仗,而是如何偷懒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