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阿尔巴尼亚,为何碉堡遍布全国?当年又为什么要修建它们?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如今的阿尔巴尼亚,为何碉堡遍布全国?当年又为什么要修建它们?

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与意大利隔海相望,同时与希腊接壤,东临马其顿,东北是科索沃,北接黑山。

在阿尔巴尼亚曾经实施过一个重要的政策,被称为阿尔巴尼亚“掩体化”政策,时间主要是在1967年到1986年之间,这段时间的阿尔巴尼亚整整建造了数十万个碉堡,至于具体的数量,恐怕没人能够弄清,因为当时的建造任务属于极度保密,具体的数量便无从得知了。

阿尔巴尼亚的国土面积仅有28748平方公里,人口也仅有300万左右,为什么要费尽财力、物力、人力来建造如此繁多的碉堡呢?

对于这个问题,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样的结果出现,是阿尔巴尼亚领袖恩维尔·霍查在位时的主导作用,但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阿尔巴尼亚建造数十万碉堡的直接原因。

而我们只要简单的回顾一下阿尔巴尼亚的历史,就可以轻易发现,霍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计划,或许是因为阿尔巴尼亚饱受入侵之苦,才使霍查要给予国民一个“堡垒”保护安全的想法。

早在公元前167年,阿尔巴尼亚便被罗马人攻陷,开启被入侵生涯的序幕,在随后的几个世纪当中,被入侵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在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欧洲历史舞台上,不论哪个民族和国家强大起来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解放阿尔巴尼亚,同时也会在第一时间侵占阿尔巴尼亚。

历史悠久的阿尔巴尼亚,却从没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而是频繁的与不同入侵者演绎同样的故事。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以后,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在9-12世纪这段时间,分别被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

在12世纪到13世纪曾经建立公国,短暂的独立之后,便再次迎来强大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从1385年军事入侵开始算,阿尔巴尼亚这一次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时间长达5个多世纪。

1912年11月28日,趁奥斯曼帝国统治虚弱期,终于起义成功,再次迎来独立,这一次独立得到国际认可,成功脱离土耳其统治,却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北伊庇鲁斯划归希腊。

毕竟阿尔巴尼亚的独立英、奥、法、德、意、俄六国承认的前提,必须还是对其能够拥有掌控力才行,想天高任鸟飞,从来都不是阿尔巴尼亚拥有过的权力。

一战爆发后,阿尔巴尼亚再次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随后再次独立;

二战爆发前几个月,阿尔巴尼亚意大利人入侵阿尔巴尼亚,意大利战败后,德国又来到阿尔巴尼亚对其进行控制。

终于,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一任的领袖便是我们前文提到的恩维尔·霍查。

从以上的历史情况来看,阿尔巴尼亚的悠久历史中,甚至可以说是一部被入侵的历史,有过如此特别经历的国家,担心同样的事情会再次发生,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恩维尔·霍查的“掩体化”政策中,有阿尔巴尼亚历史对其的影响。

阿尔巴尼亚先后与苏联、中国决裂,虽然在二战后与希腊停止战争,却依然没有放下戒心,霍查的政权一直怀疑,希腊具有侵占阿尔巴尼亚南部的领土的野心。

霍查对南斯拉夫的态度也处于紧张的防御姿态,他认为南斯拉夫有吞并阿尔巴尼亚的想法,想要将阿尔巴尼亚变成南斯拉夫第七共和国,并对南斯拉夫进行谴责。

霍查所领导的阿尔巴尼亚,似乎对外界有强烈排斥心理,他认为许多国家都对阿尔巴尼亚有巨大威胁,逐步进入一个固步自封的状态,为了寻求自我防护,霍查开始制定一些策略,其中便包含了闭关锁国,仅与奥地利和瑞典等中立国家进行贸易,海洋方面仅与意大利进行贸易。

同时限制私有财产和外国贷款,这一系列的做法,令阿尔巴尼亚进入了半封锁的状态,或许曾经被历史留下巨大创伤的阿尔巴尼亚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获得一些心理上的慰藉。

霍查在这些经济、外交策略的基础上,对于外国进行入侵的情况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也正是在这种防范心理的作用下,霍查的“掩体化”政策开始施行,具体办法是在全阿尔巴尼亚范围内大量修建碉堡。

“如果我们至少暂时放松警惕,或者至少至少减少与敌人的斗争,它们就会像蛇一样立即袭击,在您意识到之前,它会咬住您并注入毒药。”

阿尔巴尼亚修建的碉堡,不仅能够进行反击、自卫,而且可以达到防御敌机轰炸的作用,甚至一些坚固的大型掩体,可以防止核武器的攻击,当然,这种级别的掩体并不多,只够保护一些重要人物,更多的还是普通掩体。

在阿尔巴尼亚数十万的碉堡当中,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碉堡:

第一、普通碉堡;

这种普通的碉堡也被称为QZ掩体,其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三种,第一部分是一个直径3米的半球形弧顶,混凝土制成;

第二部分是一个中空的圆柱形,用于支撑半球形弧顶,同时为2-3人提供掩体内的空间,当然,在其中也会储配一些武器弹药,因为这个QZ掩体设计有射击缝隙,可以对外进行作战。

第三部分是比圆柱形宽60厘米的外壁,用来保护掩体内部的圆形体,在空心圆柱体外侧与外壁之间的60米间隙中填满泥土,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炸弹的攻击。

第二、指挥碉堡;

这种指挥碉堡也被称为PZ掩体,这种掩体要比普通的掩体大上很多,不仅防御力有大幅度提升,其内部空间也大幅度提升。

PZ掩体的构造与普通碉堡差不多,但是它的固定半球却不是一个整体,因为体积更大,所以采取分片处理,一个弧顶分为12片,可以互相咬合,组合完毕的重量更是达到400吨左右之巨。

在掩体内部,还设置一个类似小房子的方形掩体,可以形成二次防护,一些贵重的指挥设备和弹药可以防止其中,确保安全。

第三、大型掩体

这种大型掩体基本都是以隧道的方式存在,隐藏在地下,而且建造过程中的保密工作非常到位,施工队只能参与其中一段的修建,按时交工以后,接下来的工作会由下一批工人修建。

至于位置保密则更简单,可以通过多种办法令施工人员不知晓其具体位置。

这种大型掩体主要的作用便是保护重要的人和物,据说这种大型掩体甚至可以防住核武器的攻击,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经过考验。

霍查这种近乎偏执的思想下构建的数十万碉堡和掩体,并没有如他预测那般发挥作用,因为在此期间,并没有发生对外作战,仅仅在短暂的内战中曾经使用过。

如今的阿尔巴尼亚已经不同往昔,然而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碉堡却依然存在,不论是乡村、公路、甚至市区也会有一些碉堡存在,因为碉堡结构设计太结实,想要拆除需要付出巨大财力,索性也就不予理会了。

一些碉堡还被人利用起来,经营起了咖啡馆、旅店,还有仓库等等,也有一些闲置的碉堡,成为流浪汉和流浪狗的居所,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阿尔巴尼亚的碉堡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如今如阿尔巴尼亚旅游的人们会为之震撼,在临走的时候也会买一个碉堡手伴,来证明自己曾经到过这个充满传奇的国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