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问完这个问题,梁漱溟之父就跳湖自杀了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问完这个问题,梁漱溟之父就跳湖自杀了

2020年对于世界上的每个国家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友好的,疫情的四处蔓延及其所带来的的经济下滑,让人们不禁对未来充满隐忧。许多人可能会问: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

答案谁都不知道,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只得硬着头皮向未来走去,未来无论是好是坏,总要经历过才知道。在102年前的1918年,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梁济,也跟他的儿子问了同一个问题,他的儿子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济问完便离开了家,他的儿子想不到,这竟是与父亲的最后一面。梁济我们可能很陌生,但他的儿子人尽皆知,就是鼎鼎大名的梁漱溟。

梁漱溟

一、小人物之死

1918年11月的北京城,树梢上已没剩下几片绿叶,老北京再度被秋冬交替时节的肃杀氛围所笼罩,积水潭也不复夏日的葱茏热闹,只剩下躲避寒冷的行人从潭边走过。

11月14日的早晨,前清举人梁济在与儿子梁漱溟对话完后便匆匆离开家门,梁漱溟本以为老父亲是去拜访好友,因此并未在意,但他没料到老父竟然一去不返,三天后,梁济的尸体被人发现在积水潭中。

积水潭

梁济生前虽是大清举人,也在朝廷当中担任过官职,但相较于同时代的具有龙凤之姿的大人物来说,他的存在无足轻重。他参与过数次社会运动,但都没有在社会上掀起大水花,与其大名鼎鼎的儿子梁漱溟相比,梁济怎么着也不是大清体制的受益者,那么多前清遗老遗少与王公大臣都没有自杀,梁济为什么会为糜烂的大清殉节呢?

梁济生前虽无甚大名,但死后却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关注,无论是新文化运动的棋手们,还是传统派,都对其表达出哀悼之情。人们之所以会关注这样一位小人物的自杀事件,着眼点绝对不在梁济本人身上,更多的是透过对梁济自杀事件的讨论,表达对社会以及时代的看法。

梁济父子

二、过渡时代的自杀事件

自杀在圣人看来是十分罪恶的事情,不仅在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更在于圣人认为自杀只能在一种情况下发生,那就是“杀身成仁”,为“仁义”而死才算是有意义的自杀。

梁济的死显然不是因为身患疾病或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而死,他绝对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凛然赴死的。这一点从其死前与梁漱溟的最后一次对话就可以看出,梁济既然能够问出“这个世界还会好吗”这样的问题,已经表明他认为现在的世界十分糟糕,而以他本人的能力显然无力改变这个世界,唯一的解脱办法只剩下自杀这一条路了。

如八百壮士就是舍生取义的典范

梁济在自杀之前,还写下一封遗书,在遗书中梁济说他自杀原因有二,一为“殉清”,二为“国性”。如果说殉清这一点还可以让人理解,那么“国性”二字当如何理解呢?

“国性”二字,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品格和性质,在梁济这里即是传统帝制时代下的文化道德系统。在梁济心中,这比任何信仰都值得尊重,是不可磨灭的“真理”。秉承着共和理念而建立的中华民国,理应有着更好的“国性”才对,但社会秩序却比前清的时候更加混乱。这也许就是共和制之下梁济所要殉的国性吧!

民国时期,社会失序

三、向死而生还是向生而死

梁济的死尽管在遗书中被分成了两点,但实际上在梁济本人看来也可以合并成一点,梁济认为他所谓的“殉清”并不是说因大清亡了而死,而是因“幼年所学”全然崩溃而死,这里的“幼年所学”,其实就是中国传承千余年之久的伦理纲常与诗书礼乐,而这种学说是深深地印刻在他的骨子里的,是根本无法剔除的烙印。梁济本人自幼即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对其严格的管教使他自幼便形成了十分正直且有些固执的性格,可以说梁济本人坚持赴死,固然是他无法接受后清时代的社会状态,但更多的是出于他想借死亡来表达对现实诸多丑像的嘲讽。

大清亡了

“义者,天地间不可歇绝之物.....设使我身在汉,则汉亡之日必尽忠.....是以义为本位,非以清为本位也。”梁济此话将其想法完完整整地表达出来,他的死是“杀身成仁”,是“舍生取义”,而不是愚蠢的殉葬。梁济并非愚忠之人,他也知道一切当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但此时的民国对他来说却是远逊于大清的国家,民主共和制度初建,社会乱象层出不穷,皇帝制度的废除使习惯了存在最高权威的中国人顿时失去了国家的精神支柱,一时间借民主共和之名,行揽权掠财之事的官员是“前赴后继”,没有了权威也就没有了约束,对于中国人来说民国无疑成为了最为“自由”的时代。

而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则继破除皇帝制度之后,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除”,一时间社会上凡曰孔孟之人皆为守旧之分子,即使是接受过新教育的梁济之子梁漱溟也曾经说过:“对于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皆有不过如此之感”,儿子尚且如此,作为从传统里走出来的父亲,梁济自然对民国更加失望。

新文化运动

悲壮的死是向死而生,苟且的生是向生而死,就在梁济死后的第十年,也就是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同样以跳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正如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所写下的悼词中所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当身体踏上了新世界但心灵却依旧为传统所包围,当新世界的种种浪潮不断袭来,能保护自己的只有以死明志了。

王国维

文史君说

梁济与王国维,一个是寂寂无名的读书人一个是名满京华的大师,但二人在10年内先后选择以同样的方式自杀,而在晚清民初,自杀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清与民国之间的更替,与其说是政权的更替,不如说是新与旧的碰撞,是传统与现代的较量,接受者则大踏步走向新世界,不接受者则只能以死明志。

参考文献

韩华:《梁济自沉与民初信仰危机》,《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