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眼中的一式战斗机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盟军眼中的一式战斗机

英军的评价

1943年7月,一架从中国桂林缴获的Ki43Ⅰ型(陆军一式战斗机“隼”,盟军识别代号“Oscar”)途径印度运抵美国,几经辗转后被送到了位于俄亥俄州莱特菲尔德空军基地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技术研究中心接受研究。同年9月另一架被遗弃在新几内亚拉埃基地(莱城)的Ki43Ⅱ型也被修复,运往澳大利亚接受包括模拟空战科目在内的各种测试,结果在测试中发现同盟军的战斗机相比该机的技术水平之低下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一直笼罩在一式战斗机身上的神秘面纱亦被就此揭开。

美军缴获的Ki43/一式战斗机“隼”,运抵美国修复后立即用于各种测试工作

“该机的操纵性能和机动性能都极佳,做动作的时候能够做到人机合一,凭感觉(fly by the seat of pants)想怎么飞就能怎么飞”—关于一式战斗机的飞行性能试乘过该机的盟军飞行员基本上都做出了上述类似的评价,总体上认为该机在飞行中没有危险的特性,失速性能,起飞着陆的操纵性能都十分出色,盘旋性能—特别是在使用空战襟翼的情况下比零战还要优秀,这一点超过盟军的所有战斗机,在270千米/小时甚至速度更低的状态下还能够翻筋斗、做殷麦曼回转之类的高难度特技动作。在战术层面上,发现奥斯卡在时速240千米到时速400千米这一区间的加速能力极强,因此一旦疏忽大意过于接近处于低速飞行状态的下的一式战将会十分危险—这也印证了在此前战斗中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反过来利用该机高速飞行状态下加速缓慢的特点,当在空战中陷入危险状态时,只需进行高速俯冲便可以随时脱离战斗脱离险境。

那么,在未能摸清上述特点之前,盟军的战斗机飞行员是怎么样与一式战斗机进行战斗的呢?

盟军与日本飞机之间最早的空战始于1941年12月8日,日军对于马来半岛的侵略行动。出于对于远东方面防务的轻视,当时英国空军在这一区域装备的主要是在欧洲战场已经完全不堪使用的布鲁斯特“水牛”式战斗机(Buffalo MKⅠ,美国F2A舰载战斗机的陆基出口版本)。

从美国进口的布鲁斯特·水牛MKⅠ是战争初期英国远东殖民军的主战装备,性能比较平庸。

当面对日军的“0”(零式战斗机)时,这些布鲁斯特水牛式战斗机除了偷袭之外几乎没有胜算。为此英军于1942年1月向新加坡运送了一批飓风式战斗机,其中大部分为MkⅠ型,少部分为MKⅡ型,从性能上讲无一例外全都属于欧洲的二流水平。在欧洲战场擅长利用飓风的近距格斗优势来对抗Bf-109的英国飞行员,在面对敏捷轻巧盘旋能力更胜一筹的“0”时还是习惯性的主动挑起空中格斗,结果招致惨败,短短一周时间参战的51架飓风就仅剩下20架还能执行任务。根据英国方面的相关记载,虽然在6000米以上高度飓风在性能上能够占据优势,但在实际作战中日本飞机基本上都在低空活动,在这一空域包括最高时速在内飓风的性能都不如“0”优秀。

英国皇家空军 飓风MkⅠ型战斗机 装备7.62毫米机枪8挺 最大平飞速度511千米/小时

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盟军方面都没有意识到零战和一式战是两种不同型号的战斗机,即使在后来被盟军冠以了“Oscar”的识别称号之后,一式战斗机仍然屡屡被前线作战部队识别为“0”。在缅甸战场,一式战从1942年末开始被驻扎当地的英国空军称之为“01”。从称呼上看似乎已经将其与零战视为是同一种飞机了。

在激烈的空战中,零战(上)与一式战(下)从外型上确实难以区分

以下摘录几段缅甸战场上英国驾驶飓风战斗机的飞行员对该机的评价,供读者参考。

“刚被从欧洲调过来的飞行员们都被强行灌输了这样一种概念—即如果你试图与0或者01进行空中格斗的话就基本等同于送死—这完全基于一些血淋淋的战斗教训。日本飞机的重量很轻,拥有轻巧的机动性能,无论和美军或英军的何种战斗机较量都能在互相盘旋的过程中直接从内侧切入绕到你的屁股后面来。而战胜日本飞机的秘诀就是提升速度获取高度,俯冲射击,射击完毕之后再拼死保持速度努力向上爬升,确保获得足够的高度优势之后再继续俯冲攻击。一旦进展不顺利,就下降到贴地高度然后全速脱离战场。因为在速度方面飓风并不吃亏,论盘旋格斗就不占优势了”。

正在缅甸的密林上空与英国空军喷火式战斗机缠斗的ki-43Ⅲ型

“日本的飞行员好像并不擅长在超低空进行贴地的飞行。尤其不擅长在射击状态下贴地超低空飞行。我想这可能与日本人使用的是望远镜式的瞄准具有关,这种瞄准具使用的时候需要将眼部贴合在目镜上,这样一来在超低空飞行时一旦接近目标到射击距离之内他们就观察不到地面的情况了,会让飞行员产生恐惧的心理。当被日本飞机逼入绝境的时候,一个急转弯拐到诸如寺庙宝塔之类建筑物的阴影里再绕出来便可甩掉敌机,我的数名战友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不管是追击敌人也好,还是被敌人追击也好,一式战在超低空进行空战时直接失控坠入热带雨林的战例并不罕见,曾多次出现在英军的官方记载之中。

一式战斗机初期型号装备的望远镜式瞄准具,存在视野狭窄的缺点,如上图所示飞行员在瞄准过程中很难兼顾对周围环境的观察。

“我曾经撰写过一份有关交战双方战斗机性能对比的相关报告。在6000至7600米或以上高度,相对于01,飓风在爬升率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机动性能方面则与01基本相当—这是根据我个人的体验所得出的结论。不过,我们知道空中格斗可是非常消耗高度的,就算从有利高度开始作战,高度也会从5500米到4500米到3500米这样不断下降。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尽量避免与01进行无谓纠缠。飓风式战斗机配备了双级双速的机械增压机,飞行员在4000米高度便可操作令其介入工作提升飞机的性能。借助这种日本飞机比较缺乏的装备,我们可以在空战中占据优势的地位。在这里所采用的战术与我们在欧洲和德国空军作战时的战术完全不同。日本飞机在低空拥有非常高的机动性能,特别是在低速状态下的机动性能极高,在这种情况下飓风经常被日机直接从内侧切入咬尾。因此绝不能被日机诱入低空低速的近距离格斗。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只要维持住高空高速状态飓风就能占据优势,但在实战中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拥有这样完美的交战条件”。

飓风MKⅡ 主要特点是换装了4门20毫米机关炮

美军的评价

美国陆军航空队第5航空军于1942年夏至1945年春在新几内亚与日军航空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一本不足100页,用打字机打出来的小册子上记载了第5航空军约20余名王牌飞行员(击落敌机5架以上)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其中谈到了很多与日本战斗机交战的详细情况。

虽然小册子中明确给出日本飞机具体型号的记述并不算多,但基本上可以确定美军交战的对象主要就是零战、一式战和三式战(飞燕)这三种战斗机。其中提到零战的战例主要出现在战争初期,三式战则集中出现在战争的后期,只有一式战从头至尾都部署在该区域,且装备的数量最多,因此可以推断与美第5航空军的王牌飞行员们交战的日本飞机中恐怕有一半以上都是一式战斗机。在美军眼中“Oscar”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装备的机动性能最好的战斗机。在该区域的作战中美军主要使用的机种为P-39、P-40后期型、P-38和P-47。

运用合理的战术P-39、P-40也能给予日机强有力的打击

“最初的时候,我们装备的是P-39D和P-40K,除了俯冲速度、装甲防护和火力之外几乎所有的方面的性能都劣于日本的Zeke(零战)、Oscar、Hamp(零战32型)。于是我们就按照陈纳德将军的战术来进行战斗。先以高速俯冲实施攻击,受到攻击时立即俯冲加速脱离,摆脱之后再重新爬升高度寻找攻击机会。全程都保持高速度。一旦转入空中格斗的话,转眼工夫就会被击落”。对此P-47和P-38的飞行员得出的结论也相差不多—“首先第一条就是要尽可能的避免空中格斗,如果敌机被引诱贸然进入空中格斗日本飞机就会充分发挥其机动性能方面的优势,这种情况下你基本上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与日本飞机作战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高速的飞行状态,进入交战空域以后要尽量保持400千米/小时以上的速度,必要的话应迅速加速至接近最高时速的状态”一位驾驶P-38的飞行员如此强调道。日本飞机所谓的盘旋和机动优势是建立在低空低速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的。“如果能够保持足够的高度和速度P-38也能在盘旋格斗中击败日本飞机,而在爬升率和俯冲速度方面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本来就处于相当的优势地位”。

关于飞机的爬升性能,这名P-38的飞行员做出了如下说明:

“在4600米以下高度,我们的爬升率在700~1000米/分钟左右。此时的速度大约为320千米/小时。同样条件下日机虽然也能大致达到相同的爬升率,但需要非常大的爬升仰角,因此速度会降低至240千米/小时左右。在空战中我们经常利用这个速度差实施攻击,当遭到敌机攻击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仰角高速爬升的方式迅速摆脱,然后再回过头来实施反击。不过,当敌机以大角度爬升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不会追击太久,因为飞机无法维持长时间的高速、大角度的爬升。而与日机作战保持400千米/小时以上的速度是必须的,单机或双机编队以低速进行大角度爬升几乎等同于自杀。在6000米以上高度我们的爬升性能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常来说凭借坚固的机体结构和防弹装甲选择一次勇猛的迎头对射,可能对于盟军飞行员更为有利

一般从常识上来讲不管是P-47也好,还是P-38也好,在速度方面都远胜一式战,不过在记载中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出现。一名P-38的飞行员在单机出动四处游猎的时候,发现自己下方空域有9架P-47正在与4架Oscar进行空战,于是打算加入进行支援,关于当时的情形他进行了如下描述:

“我以前与P-47进行过模拟空战训练,知道P-47凭速度追不上P-38。而Oscar在低空的速度非常快这一点我很清楚,所以我当时觉得P-47可能追不上Oscar……”。

当遭到日机偷袭的时候P-47的飞行员有一个常用的摆脱战术—“P-47在速度500千米/小时左右状态下副翼的操控依然灵敏,因此可以在敌机即将进入有效射击范围边界的瞬间,利用副翼敏锐的响应速度半滚转实施规避,然后继续保持高速度转入盘旋。而日本飞机在高速飞行状态下副翼需要非常大的力量才能操控,因此在这种情况通常跟不上我们的动作,即使偶尔跟上了,也无法精确的调整机头姿态以获取足够的射击提前量”。

P-47看似笨重,却在高速状态下拥有相当敏捷的机动性能

而在摆脱以后,不管何种型号通常都会直接调转机头采用迎头攻击的战术对日机实施反击。因为美军战斗机装备的12.7毫米机枪无论射程和威力都优于日机装备的同口径机枪,所以对于美机而言这样做比较有利。有相当多的盟军飞行员在回忆中提到日机在空战中会主动避免与自己从正面交锋。中国战区P-40战斗机的飞行员们表示,很多Oscar都是在迎头互相对射的中途突然抬起机首进行规避时被击落的。

在缅甸作战的英国空军飞行员认为“在与01进行空战时,可以承受高G过载的坚固机体是飓风的优势”。一旦被01绕到后方,他就大角度加速俯冲,然后冒着黑视的危险再把飞机重新拉起转入高速爬升,这样一套动作下来没有01能够跟上,据他推测这可能是01的机体结构强度存在问题。

照相枪镜头中的一式战斗机,到了这个地步飞行员生存的希望已经微乎其微。

关于日本飞机的机体强度,一名来自南太平洋战区的P-38战斗机飞行员作了如下描述。“当时有一架 Oscar从正面横切而过,于是我对该机进行了一通从头到尾的猛烈扫射,结果日本飞机的机身蒙皮像剥香蕉皮一样被完整的剥了下来,像几条撕掉的胶带似的耷拉到了机尾部随风飘摆。其暴露在外的机身骨架看起来就像做到一半的模型飞机似的”。

对飞行员的评价

在作战中,除了飞机的性能之外,飞行员自身的技战术水平也对部队战斗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现摘录1943年中期部分美军飞行员的评价以供参考。

“在此前与我们作战的日军战斗机飞行员当中,有不少技术水平高超且攻击精神旺盛的家伙。这些人搭配机动性能极佳的日本飞机,是极为难缠的对手。幸运的是,最近遇到的日本飞行员大半都无法与之前的老手们相提并论。他们的驾驶技术虽然也很规范漂亮,但在大角度盘旋以及做各种高难度特技动作时的节奏单调缺乏变化,遭到攻击时也做不出那种出敌人意料之外的粗暴的规避动作。除此以外,年轻的飞行员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缺乏足够的警戒意识,很多情况下遇袭时往往还未及做出反应便被我们击落了”。(新几内亚战场)

“日本战斗机的编队根本就称不上是什么编队,和蜂群鸟群之类差不太多”。(中国战场)

“日本的飞行员缺乏足够的战斗欲望。一旦我们在首回合的俯冲攻击中打掉他们3~4架,其余飞机便一哄而散,也不反击便各自返回基地去了”。(新几内亚战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