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长城:虽然只有6英里长 却从青铜时代用到拜占庭灭亡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古希腊长城:虽然只有6英里长 却从青铜时代用到拜占庭灭亡

古希腊长城:虽然只有6英里长 却从青铜时代用到拜占庭灭亡

大部分人想到长城,往往不会将其与古希腊文明联系起来。毕竟,前者象征着疆域广袤的超级帝国,而后者仅仅象征着地域有限的小民寡国。但希腊人和他们的罗马继承者,不仅是城市攻防领域的杰出专家,也有过自己版本的长城式建筑。尽管跨度只有区区6英里,却可以在防御水准上比肩东方世界的所有同类成果。

科林斯地峡长城的所在位置

科林斯地峡长城的所在位置

早期公元前14-13世纪的迈锡尼时代,最早的地峡长城就被建造出来。尽管当时的希腊先民,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铜器阶段,却也懂得因地制宜的建造各类巨型防御工程。夹在爱琴海与亚得里亚海之间的科林斯地峡,就是有利于南方人防御外患的最佳地势。加上源自埃及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巨石建筑技术,让初代希腊长城的水平也非常可观。

迈锡尼时期的希腊 就有大量巨石建筑

迈锡尼时期的希腊 就有大量巨石建筑

只是由经济衰退引发的社会整体性崩溃,让迈锡尼人无力抵达南下的多利安蛮族。因此地峡的工事就在之后的几年里遭迅速荒废。

第二次希波战争中 地峡长城差点被委以重任

第二次希波战争中 地峡长城差点被委以重任

公元前5世纪,薛西斯一世的波斯帝国向希腊全境展开总攻。以斯巴达和科林斯为首的伯罗奔尼撒集团,再次搬出新的地峡长城。考虑到波斯军队已成功降服北方的色雷斯与马其顿,完全可以用占尽优势的大兵团向南不断发起袭击。后来的局势发展,也让以帖撒利及底比斯为代表的北希腊城市,集体倒向了波斯霸权,甚至逼的全体雅典人弃城遁逃。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伯罗奔尼撒希腊人的闭关自守决心。期望以斯巴达的精锐陆军死扛工事,再由科林斯人的舰队看守两侧水域。

新的地峡长城 两头都有贸易港口

新的地峡长城 两头都有贸易港口

当然,这样的计划很快遭雅典名将提米斯托克利驳斥。在他看来,要在四面环海的半岛靠单侧城墙防御,是低效而又愚蠢的自杀之举。于是,伯罗奔尼撒人放弃了原有设想,将大部分野战兵力派往地峡以北。这才有了联军后来在萨拉米斯海战和普拉提亚陆战中的辉煌胜利。

波斯的海军优势 让地峡长城的效率大打折扣

波斯的海军优势 让地峡长城的效率大打折扣

不过,这个特殊时期所留下的废墟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在后来的多次战乱中,总有占据科林斯城的军队,会利用这倒破损的坚壁防御特定对象。例如希腊化时代的不同军头,就经常在地峡的南北两头展开对峙。以埃及为本部的托勒密王朝,经常出钱资助南方的斯巴达士兵。用他们将北方的其他政敌都拦在半岛之外。后来成功入主马其顿的安提克二世,也在自己的事业低谷期内控制过科林斯城。他同样需要依靠这堵壁垒,提防与自己争夺继承权的伊庇鲁斯名将皮洛士。

马其顿的安提克二世 曾长期控制科林斯地峡

马其顿的安提克二世 曾长期控制科林斯地峡

然而,一再修整的古墙体,实际上也很难防御住具有较多兵力的强敌。因此,在皮洛士带着数万马其顿-凯尔特联军南下时,就较为轻松的冲入了伯罗奔尼撒半岛。本地希腊城市的抱团取暖,也最终促成亚该亚同盟建立和马其顿势力的撤退。于是当罗马军团在公元前146年杀到门口,便没有受到古城墙的任何影响。在他们成功降服希腊的几个世纪内,任何巩固这段防线的想法也都看上去是多此一举。

蛮族崛起 迫使5世纪的罗马人重建地峡长城

蛮族崛起 迫使5世纪的罗马人重建地峡长城

公元4-5世纪,中世纪的先声开始冲击衰微的帝国疆域。先是哥特人从海上劫掠了大半个希腊,然后是更多日耳曼人不断击穿北面的多瑙河防线。等到阿提拉的匈人帝国成型,已经将君士坦丁堡作为都城的罗马皇帝便下令开启了新一轮国防工程建设。尤其是在灾难性的公元425年后,狄奥多西二世不得不面临蛮族军队的持续入侵。他一面下令加速修建都城外围的狄奥多西城墙,同时也不忘让人到科林斯地峡建立长城。于是,当初由两代希腊文明所完成的巨型工事,终于在罗马主人的统治下得到恢复。

中世纪的地峡长城 与狄奥多西城墙是同期产品

中世纪的地峡长城 与狄奥多西城墙是同期产品

基于希腊-罗马世界的强大工程技术,这段全新的地峡长城的起点也非常之高。帝国工程师参考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建设,用大量碎石和泥浆支撑外部的两侧巨石墙体。守军除了可以在内侧进行来回防御,并通过不同朝向的2座城门连接外部世界。哪怕根本没有对手能冲到这个位置,这座第二代6英里墙的坚固程度也胜于明朝中期前的所有远东同类。亦如君士坦丁堡的宏伟工事,能让始建于14世纪的南京都相形见拙。

阿瓦尔蛮族崛起 让巅峰拜占庭也必须巩固长城

阿瓦尔蛮族崛起 让巅峰拜占庭也必须巩固长城

到了公元6世纪,保有半壁江山的拜占庭开始全面反击。但查士丁尼皇帝麾下的部队,始终因各种困扰而显得数量不足。他也很难通过花钱收买人心的方式,同时劝退来自波斯或北方草原的双重威胁。恰逢新一波蛮族阿瓦尔人正在崛起,已将多瑙河对岸的世界踩在脚下。帝国便为以防万一的继续加固地峡城池,并将沿线塔楼的数量增加到史上最多的153座。好在蛮族骑兵总是直扑君士坦丁堡而去,懒得再翻山越岭的冲到希腊南部。因此,空有威严的6英里坚壁便没有什么机会去上场发挥效能。帝国的财政补贴也就不再对其开启绿灯。

阿拉伯世界的南方入侵 让地峡长城失去了作用

阿拉伯世界的南方入侵 让地峡长城失去了作用

此后的几百年内,6英里长的地峡长城再次遭到冷落。原因虽然复杂,却也很好理解。首先是阿拉伯征服者在公元7世纪蹿起,成功占领了叙利亚和整个北非。他们袭击拜占庭领地的方式,就是坐船直扑各个水域。因此,为防御北方威胁而设立的长城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其次,不断渗透的斯拉夫也没有触及到科林斯地峡,使得驻扎大量军队的做法过于浪费。最后,当帝国在9-10世纪出现回暖,就不断以野战军团主动出击。位置太靠腹地的坚壁,也就难以被人想起。

来自海上的十字军 同样对长城防线并不感冒

来自海上的十字军 同样对长城防线并不感冒

等到拜占庭帝国在1204年遭十字军重创,已经更名莫里亚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就成为希腊贵族们的保留地之一。但因为无法组织强势的抵抗力量,这支流亡者难以对抗西欧骑士的猛烈冲击。整个地峡都落入了亚该亚公国之手,由少数居住在诺曼式城堡里的采邑贵族统治。对于缺乏有效动员机制的他们而言,维护6英里的长城也是毫无必要。何况在当时人的心中,来自色雷斯边区的保加尔蛮族更为可怕,倒是早已缺乏战力的希腊臣民不足为惧。这样的局面,将一直等到来自亚洲的尼西亚流亡者复国才出现变化。

奥斯曼土耳其的跨海扩张 将促成地峡长城被重启

奥斯曼土耳其的跨海扩张 将促成地峡长城被重启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大量突厥骑兵开始越过马尔马拉海,将铁蹄践踏在希腊境内。后期的拜占庭帝国,不仅无力阻挡新来者扩张,甚至经常要借助他们的军队替自己完成内斗。加上沿海大部分港口的贸易都落入意大利商团之手,就只能经常以土地代替货币作为报酬。奥斯曼势力也得以稳步做大,最后将莫里亚与首都君士坦丁堡截成两块。至此,地峡长城的古老遗迹就再次为守军所想起。毕竟,突厥人此时还没有海军,不可能穿过由拉丁船长们控制的复杂海岸。

新的地峡长城 就是莫里亚地区的唯一屏障

新的地峡长城 就是莫里亚地区的唯一屏障

公元1415年,当时的皇帝曼努埃尔二世,决心加强帝国的南方飞地防御。他率领一支仅有6艘船的舰队南下,视察了经济凋敝且军力不振的莫里亚地区。在他和少量卫队的督促下,地峡长城终于获得了久违的重新修缮。虽然贫穷的本地贵族为巨额成本而发出抗议,但大部分工程还是踉踉跄跄的勉强完成。至少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重新恢复了军事功能。

曼努埃尔二世也只能恢复部分段落的军事功能

曼努埃尔二世也只能恢复部分段落的军事功能

但还是因为曼努埃尔错误的介入奥斯曼继承人战争,所以引来突厥军队的报复性惩戒。作为当时名将的图拉汉贝伊,两次率领骑兵就轻易穿越了长城防线。考虑到此类线型防御需要堆砌大量士兵,财政吃紧的莫里亚地方当局显然是无力运作全部地段。结果自然是让对手进进出出,将包括首府米斯特拉在内的主要城镇都劫掠一番。但除了称臣纳贡,他们早已想不出任何其他有效的应对措施。

君士坦丁十一世 彻底激活了地峡长城

君士坦丁十一世 彻底激活了地峡长城

公元1444年,后来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还只是莫里亚的地方君主。他利用欧洲最后一波十字军的东征机会,完成了对地峡长城的最后一次修缮工作。这次,大部分始建于公元5世纪的经典壁垒都被激活,并成为他北伐雅典和底比斯的坚实依托。但在知道奥斯曼人赢得瓦尔纳战役后,就只能非常识趣的撤到原先位置。后者也不断算息事宁人,出动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南下军团,并不忘带上从意大利与匈牙利获得的新式攻城炮技术。

奥斯曼军队的攻城技术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

奥斯曼军队的攻城技术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

于是在1446年的地峡战役中,拜占庭希腊人就只能以公元5世纪的防御体系,硬扛公元15世纪的火药技术。没有人会对长城的坍塌产生怀疑,却可能还对守军的顽强应付有所期待。但当重型攻城炮的弹丸摧毁坚壁,末代罗马人的士兵甚至不能像古代先辈那样再构筑第二道临时墙体。眼看大批转投穆斯林宗主的东正教士兵从缺口涌入,整个半岛的防御就在顷刻间化为虚无。以至于在后来十多年里,希腊人都没兴趣再去加强这段看似很美的防线。君士坦丁前往都城继承帝位,并在1453年的围攻战中以身殉国。他的兄弟留在南方苟延残喘,也还是在1460年向苏丹交出了全部地盘。地峡长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奥斯曼税吏通过,并从此彻底沦为无人问津的古代遗迹。

地峡长城的失败 就是拜占庭帝国的衰退气象

地峡长城的失败 就是拜占庭帝国的衰退气象

事实上,直到被残酷现实宣判死刑之际,科林斯地峡防线的技术水准,依然强于同时期的明朝长城。但留下最后半口气的古典文明后裔,根本不能再依靠任何地势与器物获得第N次转机。最后的惨败不仅象征了技术差距,也是经济格变局和基层社会缺乏活力的最直观投影。

毫不夸张的讲,这座地峡长城的起起伏伏本身,还是一部简明的希腊罗马文明演进史。但和许多读者的固有概念不同,坚壁的繁盛往往意味着领地主人虚弱。倒是那些荒废和没人搭理的岁月,更能体现政权的强大与生活的安定。因此,至少在蔚蓝的地中海岸,长城绝对不会是伟大盛世的象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