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二战期间,陆基飞机舰载化,曾经是美国和日本都考虑过的一种“航母用兵法”。日本海军曾经思考过用舰队航母搭载双发轰炸机的“陆攻舰载案”,以求在对美舰队决战的“九段击”中取得先手优势;而美国海军更是吊装陆军的B-25轰炸机登上“大黄蜂”号航母,执行了震惊世界的“杜立特空袭”。不过,这些早期的提案和实战,都没能在陆基飞机的着舰上取得技术性的突破。
为了利用陆基战机具备的远程飞行性能,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尝试了一系列陆基飞机舰载化的适应性实验,其中,著名的陆基护航战斗机——P-51D“野马”战斗机的上舰实验,便是其中重要而又鲜为人知的一环。
“海马”项目,始动
1944年7月,美军攻占被日军称为“太平洋上的防波堤”的马里亚纳群岛,日本的“绝对国防圈”被打破。从塞班岛和天宁岛起飞的B-29轰炸机群开始对日本本土展开战略轰炸。这时的美军遇到了一个问题:没有合适的远程战斗机为B-29提供全程护航。
从塞班岛机场起飞轰炸日本本土的B-29轰炸机
当时,为了规避日军战斗机的拦截,B-29轰炸机组希望利用自身飞行高度的优势,实施较为安全的万米高空轰炸,可由于日本上空复杂的气候条件(厚云层和强风带),原本适用于欧洲战区的高空轰炸战术在日本本土表现很差。
在对日轰炸的总指挥:柯蒂斯·李梅将军希望将高空轰炸变更为低空夜间轰炸的时期里,美国海军也有了新的计划:用航母搭载陆军的远程战斗机——P-51“野马”,在抵近日本本土的海面上起降,这样就可能实现对B-29机群到日本本土的远程护航。用航母搭载野马战斗机的计划很快被紧急立项,代号“海马”(Project Seahorse)。
P-51D是美国陆航在大战后期的主力战斗机之一,在对德轰炸的远程护航任务中表现出色
但是,要实现P-51的舰载化,依然存在着诸多困难。作为专用的陆基远程护航战斗机,北美公司在P-51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过舰载的可能性,P-51要实现上舰,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加装着舰钩等着舰设备,并强化机身等部位的机体结构,以承受飞机勾住阻拦索时瞬间产生的巨大拉力;将轮胎更换为特殊的高压轮胎、增加主起落架减震器承受的气压,以减少着陆时产生的弹跳。
海军飞机的飞行环境也是一个问题。高盐和高湿度环境会大大增加对机体的腐蚀程度,机体表面必须做特别的防锈蚀处理。
海军对于P-51无法折叠机翼的问题也有着顾虑,毕竟机库空间是航母上的“稀有商品”,无法折叠机翼的舰载机,无疑将减少航母的载机量。
正在为前线运输补充“野马”战斗机的美国护卫航母,没有折叠机翼设计的野马很难被收容进机库,只得固定在甲板上进行运输
陆基测试
虽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困难,但是由于现实的急迫性,海军还是继续推进着“海马”项目,一架机号为44-14017的P-51D被选中进行改造,这架野马被重新命名为ETF-51D,海军同时挑选了一位先前已经参与了多种飞机的航母舰载适应性试验的试飞员:隶属于海军陆战队的罗伯特·埃尔德中尉(Robert M. Elder)负责海军版野马的试飞工作。1944年9月,海军版野马的测试工作在位于费城附近的美国海军机场正式开始。
进行了舰载化改造的414017号P-51D战斗机
为了满足高空高速的飞行性能需求,P-51在机翼上引入了当时十分先进的层流翼型设计,但这一设计的代价是P-51较差的低空低速性能,而良好的低空低速性能,又是舰载机在着舰时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因此,在海军版野马的试飞工作中,必须收集足够的低空低速试飞数据,为后续的试飞和上舰作战提供参考。
在1944年9月至10月,埃尔德中尉驾驶ETF-51D,在模拟了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甲板尺寸和着舰标记、安装了着舰阻拦索的陆基机场跑道上进行了近150次模拟起降,获得了大量试飞数据。埃尔德中尉在技术报告中写道:“野马的层流机翼阻力小,速度快,但在低速时效率相对较低,导致失速较高。由于航母的阻拦索不能勾住速度超过90英里/小时(约合145千米/小时)的飞机,而野马的失速速度通常为82英里/小时(约合131千米/小时),已经非常接近航母阻拦索的极限阻拦速度了。”这也意味着,驾驶野马在航母上着舰,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着舰进近速度如果不能进行精确控制,将会带来大麻烦。
上舰测试
在收集了足够的试飞数据后,埃尔德中尉已经有着充分的信心驾驶野马登上航母。ETF-51D被安排与正在弗吉尼亚州海岸附近进行航海训练的新锐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香格里拉”号航母进行着舰测试。
1944年11月15日,埃尔德中尉驾驶这架野马,以85英里/小时的速度成功在香格里拉号的航母甲板上降落,随后的4次起飞和3次降落都宣告成功。埃尔德中尉也成为了第一位成功驾驶野马战斗机在海军航母上着舰的飞行员。有趣的是,就在当天,海军的一架PBJ-1H巡逻机(海军版的B-25轰炸机)也成功在香格里拉号上完成了起降实验。
1944年11月15日,埃尔德中尉驾驶的“野马”战斗机成功在“香格里拉”号航母上降落
同一天也在香格里拉号航母上成功进行起降实验的PBJ-1H巡逻机
埃尔德中尉报告称:“野马的着舰表现非常好,飞行员只需要合理地控制油门就能很好地操控它。”埃尔德中尉还表示,野马在舰上的前向视野很棒,甚至要优于装备星型发动机的舰载机(F6F、F4U等)。
准备从航母上再次起飞的“野马”战斗机,注意螺旋桨高速旋转而产生的滑流效应
但是,野马登舰后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如前所述,失速速度和最大阻拦速度之间的冗余空间很小,这点冗余对于着舰的安全性而言实在是太小了;低速和大迎角时的舵控制不充分;此外,飞行员必须谨慎控制着陆姿态,以免在着陆时损坏机身。
航母地勤为埃尔德中尉的野马使用轮档进行固定
未竟的“海马”
埃尔德中尉在香格里拉号航母上一共进行了25次起降实验,实际上只进行了相当短时间的航母适应性实验。野马的着舰实验给埃尔德中尉带来了“十分有趣的着舰体验”,但他同时也十分尖锐地指出:“野马在海军的作战中很难有用武之地”。
1945年3月,美军以伤亡2万7千多人的代价,成功占领了硫磺岛,美国陆航的P-51战斗机部队也很快进驻硫磺岛上的机场,从硫磺岛起飞的P-51D战斗机已经有足够的航程,可以为B-29轰炸机在日本本土上空进行远程护航了。“海马”项目就此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野马的舰载化项目宣告终止。
1945年4月,进驻硫磺岛机场的美国陆航第531战斗机中队的P-51D机群
后人创作的“海马”的美国海军涂装想象图
不过,在冷战初期舰载喷气式战斗机依然存在着“腿短”等各种问题的时期,海军和北美公司都对重拾“海马”项目有着一定的兴趣。在北美公司的主导下,对P-51H型战斗机进行了改造和着舰试飞。尽管如此,海军版的P-51H似乎吸引力不足,无法引起海军高层的更多关注,野马舰载化的尝试,至此终于告一段落。
1946年,进行着舰测试的P-51H战斗机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