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国民政府跪求英美出面劝阻,却得到这样的回复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国民政府跪求英美出面劝阻,却得到这样的回复

1930年代,日本接连向中国发起冲击,但自1931年侵占东三省之后,日本在中国的活动进入暂时的潜伏期,虽在此后有着长城抗战与华北事变等中日冲突,但始终未再向中国发动持久性战争。1937年的七七事变,在起初也只是中日双方发生的无数冲突当中的一起。我们今天作为后来者,把它视作是全面侵华的开始,但在当时,无论是英美还是中国,都未曾料到,事情会朝着糟糕的态势发展,进而一发不可收拾。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一、静待观望

1937年7月7日,日军故技重施,以寻找失踪士兵为借口,企图进入中国宛平城,在遭到拒绝后发动了持续8年的全面侵华战争。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很多人都认为跟之前的华北事变一样,只是小范围、小规模的中日冲突,并没有太重视。

宛平城

那当时西方国家又是怎样看待这次事变的?答案很简单,此时的英法等国正面临着德国的巨大威胁,他们出卖小国利益换取短暂“和平”的绥靖政策,于是乎就被应用到中国身上。

事变之后,有人向英国驻华使馆询问英方关于七七事变的态度,英国大使仅回复以空洞的外交套话,这倒是也不能责怪他们,因为在英国议会与外交部的会谈中,外交部也直接表明了静观中立之态度。

英国正面临着德国的巨大威胁

7月13日,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与英国外交部长艾登进行会谈,此时的国民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日本此次挑衅背后隐藏的巨大野心,因此希望英国能给予支持,但无论是英国外交部,还是英国驻日大使,都不认为局势会恶化。

就在郭泰祺与艾登会面的当天,英国驻日代办道滋给外交部发报告,称此时的日本并无扩大战争之想法,反而是中国有大规模调兵北上的意图,中国反倒成了强势的一方。

时任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

其实在中英会晤之前,英国已经就中日问题与美国进行过私下沟通,尝试着与美国搭建起联合渠道,共同调停中日冲突。

但美国不买账啊,7月14日,美国远东司司长亨贝克答复英国外交部的提议,说尽管愿意看到中日之间的和平局面,但英美还是独立处理中日关系比较好。此时的美国依旧采取“门罗主义”,并不对国际事务有太多干涉的愿望。至此,第一阶段的中国外交并未取得应有的结果。

二、寻求外交援助

7月12日之后,国民政府开始积极就中日问题寻求各国的介入与援助。7月16日,中国向除日本之外的、曾签署《九国公约》的国家发出照会,称日本接连破坏中国竭力维持的和平局面,其武装行为已经触犯《九国公约》的协定,请求各签字国支持中国。同时,国民政府驻各国大使也开始游说各国政要首脑,希望能获得第三方国家的介入。

《九国公约》签署现场

7月16日,国民政府接连收到英、美两国的回复。英国方面称,中国的陈述过于夸张,日本并没有对华北形成完全的军事控制,日本的武力行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自卫”行动,只有中日双方在军事上都保持克制,才能维持现状,不使其继续恶化。美国方面则声称,美方一直希望国际和平,中日之间应尽最大的可能实现和平。

尽管英、美双方由开始的静观其变转为呼吁和平,但双方的行动都仅限于口头呼吁,这并不会对日本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压力和打击,日本更不会因此而停止进攻中国的步伐。

实际上,英、美两国不是没有意识到日本的军事行动已经超越底线,但远东地区毕竟离英国太远,而且他们认为日本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只是占领平津或华北地区,而英国的大部头利益都集中在长江与珠江流域,所以华北利益的“些微”受损,英国还是可以接受的。

三、英国再次联合美国

中日开战之后,日本限定中方应在7月19日之前给予日方确切答复,承认日方在华北的“权益”,在中国政府坚决拒绝之后,中日关系再次迎来巨大转折点。此时的英国也逐渐放弃原先口头呼吁的态度,而是希望能联合美国共同劝诫日方,7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会见美国驻英大使,艾登称为保持远东地区的和平,希望能够与美国联手以停止中日之间的冲突。

进入北平的日军

1937年7月20日,艾登再次向美方发出电报,称希望可以和美国提出如下公告:一是劝说中日双方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二是劝说中日双方接受英美两国为维持和平做出的和平倡议,并在此后的行动中付诸践行。

但美国并没有立即答复,而是先行询问了对调停一事并不积极的美国驻日大使,在得到其较为消极的回复之后,21日,美方再度向英国表达了不愿联合行动的想法,进而强调双方应“各自”向中日两国政府提出倡议。

美国的拒绝表明英方联合劝阻方案完全失败,而此时的日本却依然在向英方释放着华北和平的假消息,在无法单独行动的情况之下,英国再度放弃了干涉的态度,进而将英国在华侨民全数撤离至安全城市或租界当中,并继续对日方的下一步行动进行密切观察。

英国驻民国使馆

文史君说

七七事变的爆发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但在当时,在中国有许多利益的英美等国,并未选择积极介入中日冲突,而是选择静观其变。

美国之所以不与英国共同干涉中日冲突,一方面是此时的美国存在《中立法》,法律使美国不得轻易干涉他国事务,不得轻易在他国冲突时选择站队。再就是据美国远东司司长亨贝克的观察,日本军部当时已经被军事侵略思想所控制,共同干涉不但不会阻碍日本,反而会激怒日本对中国发动进一步袭击。三是时任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对调停一事十分消极,他认为日本受当年“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影响,对他国贸然干预十分反感,加之格鲁到此时依旧不认为日本会挑起全面性的战争。综合考虑之下,美国对美英联合劝日之事不感兴趣。既然世界强国美国都选择退出了,正面临德国威胁的英国自然孤掌难鸣,所以选择了静观其变。

英国干涉的失败与美国的中立态度,让日本在战争初期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国际谴责与阻碍,更可以放开手脚在中国大肆侵略。不同于甲午战争之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与民国初年英国干涉“二十一条”,七七事变之后的日本,已经可以无视英美等国家的警告,其野心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也证明中国自晚清以来形成的“以夷制夷”的外交办法彻底失败,“狐假虎威”并不能够真正拯救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就此开始了!

参考文献

傅敏:《七七事变与英国的远东政策转变》,《民国档案》2002年第3期。

侯中军:《论七七事变与英国的最初因应》,《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