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1948年9月,我英勇的华东野战军发动解放济南的战斗,华野14万大军攻打济南城,历时8天,全部歼灭济南国民党军,生擒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从此开启了解放战争攻克并长期占领大城市的先例。

攻城战斗的过程我们无烦多叙,济南战役的前前后后发生了许多令人费解的事情,最突出的便是国共双方对投入兵力的吊诡之举:

一方面,王耀武迫于华野巨大压力,一再要求蒋介石增兵,蒋介石却迟迟不派。

另一方面,华野指挥员粟裕将军,明明坐拥32万大军,却只派出14万人进攻济南城。

打这么大的战役,双方的兵力安排为何都这么奇怪呢?

一、要兵不给:蒋介石不信任山东人王耀武?

王耀武于1946年出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

受任之前,王耀武在抗战中功勋卓著广受赞誉,被誉为名将。但他心怀民族大义,不愿卷入内战,曾向蒋介石提出辞职,并称病躲到医院。

或许正是这个举动,招致多疑的蒋介石对他有了想法。

王耀武是山东泰安人,性格豪爽大气、坦荡有担当,不怎会耍心眼。蒋介石吃准了他这一点,当面半是请求半是强令地让王耀武到济南主持大计,王耀武再难推辞,便接受了这一任命。

但他考虑到山东是解放军的重要根据地,兵力较强,提出将七十四军、一百军两个主力军拉到山东。

王耀武担任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时,曾指挥过七十三、七十四、一百军三个军,他还曾担任过七十四军军长,对这几支部队指挥起来得心应手。当年在湖南与日军血战,靠得正是这几个王牌部队。

然而出乎意料,蒋介石断然拒绝,理由是七十四军要当中央政府的御林军,一百军要调去守备上海。

王耀武又提出把十八军和新六军调到山东,这两个军他也曾短暂地指挥过,好办事。

结果蒋介石脸一板:你走到哪就把指挥过的部队带到哪,这岂不是军阀作风?要兵可以,你只把七十三军带走,其他军队我再给你调。

王耀武还能再说什么?

1947年,华野在山东战场相继打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两场大战,歼灭大批国民党机动兵力。1948年5月,又乘胜攻占潍坊、淄博一带,切断了济南与青岛的联系。至7月,又打下兖州。

当时国民党在山东有三大要点,一是政治中心济南;二是青岛,主要控制着海路,是国民党支援山东的主要入口;三是鲁西南济-兖一线,控制津浦线。

华野虽然暂时没有打青岛,但占了潍坊、淄博,掐断胶济线,济南就没法再指望青岛。至于兖州,津浦线一断,济南的国民党军和徐州方向的联系也断了,济南在战略上成了孤城绝地。

王耀武坐飞机到南京请求蒋介石一定要增兵,蒋介石当面答应给两个整编师,但直到解放军大军围城,两个整编师只运去了1个旅加7个连……

身为统帅,蒋介石自然要考虑大局,兵力分调到其他战场也可以理解,但对济南这么不重视,要啥不给啥,确实令人寒心。

王耀武坐困愁城,手里满打满算只有11万人可用,其中还有不少是地方保安团。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末日。

二、粟裕的独特气质:气吞山河与小心谨慎并存

与国民党兵力捉襟见肘形成鲜明对比,我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到1948年7、8月间,经过不断整训和增补,粟裕(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能够指挥的兵力,达到空前的32万人,而且一水儿全是野战军,战斗力极其强悍。

粟裕按照党中央指示,前期一直致力于巩固已有解放区,并相机发展实力,瓦解国民党的统治。

所以王耀武实力已呈明显下风时,粟裕也没有急于进攻济南。毕竟国民党军在济南经营多年,我军进攻大城市把握尚不充足。东野在四平的惨痛教训令我军高级指挥员都非常谨慎。

形势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时,山东大部区域已为我所控制,打济南已成势在必行。围绕解决济南问题,粟裕向党中央提出了著名的三套方案:

方案一:围城打援,重点在打援,主要战役企图是诱使徐州的新五军北上增援济南,然后于运动中歼灭之,而济南能不能攻下倒在其次。

方案二:攻城阻援,重点在攻城,以大部主力投入济南攻城战斗,其余少量兵力阻滞国军救援。

方案三:攻城与打援同步进行,即以两个纵队进攻济南机场,掐断王耀武的空中增援通道,而后以11个纵队全力打援,待打援胜利后,再回兵打济南。

粟裕向中央建议用方案三。这是一个气吞山河的计划。

济南守军和徐州之敌,总兵力共约28万人。华野32万人略有数量优势,但武器装备劣势明显,所以,敌我是持平的局面。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粟裕就是这么胆大包天、不按常理出牌,敢以对等兵力同时和两个战略方向的强敌搏斗。

但胆大的同时,粟裕又表现出极其谨慎小心甚至敬畏的心态,他对局势可能出现的变化,作出了几种推断:

第一,敌军见我以重兵打援,有可能缓进甚至不进,这时两个纵敌不过济南之敌,我军将会由先打援改为先攻城,并争取在援敌尚远时攻克济南。

第二,援敌迅猛突进济南,阻援无法快速歼灭援敌,导致其靠近济南,攻城兵力要争取尽快拿下城区。

第三,援敌已经靠近济南,但攻城战斗仍未结束,两部敌军汇合,使我军遭到内外夹击。

粟裕向中央表态,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华野将争取实现第一种情况,并保证第三种情况发生时有后手预备。

这就是粟裕大将,一位对战争有着深刻理解,向来擅长打走钢丝的战争,总会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诡之招。但他又是战场上那位最谨慎、最细心,不把战争研究透决不轻易出手的绝世高手。

那么,粟裕的方案,到底演进成什么状态了呢?

三、杜聿明为何不救济南?

不光是王耀武看到了济南战役的危险,蒋介石也看到了。

济南兵少,必须以区外兵力救援。蒋介石迟迟不派援兵,一定程度上认为,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济南这个篮子里。他向王耀武保证,一旦战役打响,只要济南守军能够坚守十到二十天,徐州的重兵集团将迅速北援,将华野重兵击破于济南城下。

1946年9月16日,华野正式发动进攻。

粟裕对攻城和阻援兵力作了调整,以山东兵团为主力,由许世友指挥14万人进攻济南城,先打飞机场,断绝空中援助。

粟裕则亲自指挥18万人,部署在兖州、邹县一带,掐断津浦线,并依托运河沿线逐次设置阻击阵地,把战役企图彻底暴露出来,硬碰硬地阻击杜聿明。

在援救济南这件事上,蒋介石确实没有食言。

济南攻城战斗发生两天,蒋就立即命令徐州的军队迅速向北推进。杜聿明指挥各兵团向鲁西南一带推进,结果与华野18万人正面遭遇,在曹县、成武、邹县一带发生接触,部分国军就此止步,再也没有北进一步。

是打不过华野吗?并非。而是杜聿明察觉情况有变。

粟裕以往打仗总喜欢虚虚实实,根本摸不清套路,不知道他的主力究竟在哪,想往哪打。但这次华野几乎把作战方案写到脸上,你不看也要逼着你看,兵力部署一览无余,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要和国军援济兵团决战。

只要粟裕敢把部队拉上来硬拼,那就一定意味着他已经充分调动了优势兵力。孟良崮和莱芜两战莫不如此。

杜聿明怕了。

援济只是上级派下来的任务,援不成,锅也不是他的。可是如果被粟裕紧紧咬住,万一济南再失守,32万共军全杀过来,自己岂不是送上门的肥肉?

主将没了战斗意志,这仗就没法打。徐州几个兵团的鼻子也很灵,总司令部并没有发出不惜一切代价北进的指示,仗也就打的稀松。直到24日济南被攻克,援济兵团仍然没有突破粟裕的阻击。

杜聿明一听济南失陷的消息,立即命令各部脱离战场,迅速退回徐州,总算避免了被华野追歼的命运。

有人或许会为粟裕感到遗憾,预想中的左右开弓,同时打掉济南和徐州两部敌人的企图并没有实现。

其实这属于对华野不切实际的要求。以当时华野的力量,尚不足以同时围歼两部敌人。粟裕的战役目标始终是阻援、打援,而没有超越现实订出歼援的目标。

杜聿明也非泛泛之辈,不像辽沈战役中的廖耀湘兵团死心眼,发现情况不对还死命前进,结果被东野阻援部队歼灭。

四、王耀武不失名将本色

王耀武虽然实力不济,但到底是在抗战中立过大功的,带兵有方,临敌有胆色。

华野攻城部队分为东西两个兵团,西线兵团对国军吴化文部实现了策反,吴化文率九十六军临阵起义,导致济南西部防线门户洞开,西线兵团长驱直入。

济南守军虽有工事可以依靠,但架不住华野的土木作业和近距离爆破,城郊外围据点、堡垒不断被攻克。

前七天华野进展十分顺利,但打到23日晚,攻到济南内城,济南守军全部退至城中,抵抗十分顽强,攻城部队连续四次突击都未能成功,打到半夜,部队都疲倦了,许世友考虑到天亮后敌空军会来增援,如果让城内之敌喘这一口气,不知又将造成多少攻城部队的损失,于是严令部队继续攻击。

当时王耀武指挥部已经完全处于解放军炮火之下,但王耀武凭着一股大将之气,始终保持着指挥所的完整和有序运转,各部仍在顽强地阻击华野。

直到24日拂晓,华野第五次突击,城内终于支持不住。

王耀武命令指挥部人员不得自尽,因为这是内战,不同于抗日。言毕,他带一个营突围,成功后,他又脱离部队,化装成当地老百姓,和侄子两人乔装改扮为商人,一路向东走。

行至寿光县时,因为解大便时用很少见的白色卫生纸,被当地群众察觉,后被我方公安人员查获。

一代抗日名将,就此结束了30年的戎马生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