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博:从积极革命分子到汪伪汉奸,他的人生为什么高开低走?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陈公博:从积极革命分子到汪伪汉奸,他的人生为什么高开低走?

文/徐永超

人的命运真是不可思议。有人可以把老天给的一副烂牌打出王炸的效果,可有的人却能把一付好牌打人得稀烂。陈公博(1892---1946)就是后一种人。他原本是革命志士;原本可以研究学问,却非要搞政治;原本可以保持民族气节,却跟汪随精卫投了日本人。

人生虽长,关键处却是那么两三步。陈公博三步尽错,落得个满盘皆输。

一错:走上叛变之路

1892年,广州北门,陈府。

这年10月,年过花甲的的广西提督陈志美因得了一个儿子,老来得子的陈志美十分高兴,起名为“公博”。对这个儿子,他期望很高,所以从小就严格教育。陈公博也不负父望,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底子,四书五经以外,还爱看各种史书。

早年的陈志美,靠与太平军作战有功得了官位。晚年,他却“身在清庭心在汉”,

在与部下谋划起义败露后,被清廷关入大狱。少年陈公博逃到香港,去一家报馆谋生。

1914年,陈公博考入广州法政专门学校。三年后,25岁的陈公博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那时的北大,名师云集,思想交锋,层出不穷,陈公博在此,可谓眼界大开。

但五四运动中,他却一直在冷眼旁观。心里想的,大概是父亲当年经受的牢狱之灾吧。

1920年夏,陈公博毕业了,他回到广州任教授。那个时候,广州是革命的中心,各种思潮在这里汇聚、争锋。陈公博觉得当地的报纸文字粗鄙不说,思想也是十分之平庸,索性和陈独秀一起,办了一份《广东群报》。

1920年12月,陈公博在陈独秀的介绍下入了党。1921年7月23日,他作为广州代表,参加了一大。这样的人生履历,可谓高开。

1922年6月,陈炯明与孙中山撕破了脸,陈独秀公开声援孙中山。陈公博却发文支持陈炯明的言论,于是和革命分道扬镳。

再错:投身政治大染缸

脱离革命的陈公博,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攻读经济学。在美国的生活经历,让他意识到英美的经济学理论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三年后,陈公博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硕士毕业的陈公博,又面临着新的人生选择,是继续研究学问,还是从政?

这时,好友廖仲恺给他写信,说现在革命形势高涨,正是用人之际。

不甘坐冷板凳的陈公博决定,回国参政。

有了廖仲恺的引荐,他加入了国民党。短短几个月后,又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

1925年8月,廖仲恺遇刺,陈公博立刻找到了汪精卫做靠山。对陈公博,汪精卫一直十分赏识。所以对他一路提拔,先是委任广东省农工厅厅长、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主任等要职,后来又提名他出任中央执行委员,直接进入核心领导层。

满脑子忠君思想的陈公博,对汪精卫的提拔自然感恩戴德,他决心,一定要报答汪的“知遇之恩”。

其实,除了汪精卫,蒋介石也一度十分欣赏他。北伐期间,他是蒋的重要随员,在迁都的问题上,蒋介石接受了陈公博“韬光养晦”的策略,服从国民党中央,还任命他做了组织部部长。

但是,在蒋汪矛盾公开化以后,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站在了汪精卫一边。宁汉合流之后,蒋汪二人又走到了一起,但表面的客客气气掩盖不了私下里的貌合神离。

作为汪精卫的坚定支持者,陈公博一直鼓吹改组国民党,实际是为汪争权。

一错再错:附汪投敌终殒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次年一月二十八日,淞沪抗战爆发。这个时候的汪精卫,还是坚决主张抵抗日本侵略的。让他的思想起变化的,是1933年长城抗战之后。

那一年,陈公博受行政院委派,前往北方前线慰问部队。一名伤兵告诉他,连队100多兄弟,只有他们三个活了下来,大部分是被鬼子的飞机炸死的。

回来后,陈公博又向汪精卫提到此事,他们都为日军的强大震撼,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以中国的实力,肯定打不过日本,只有求和,才能保存中国。

这时的陈公博没有想投日本人。

1938年11月的一天,汪精卫请他去自己的公馆,说“有要事相商”。赶到后,汪精卫告诉他,自己打算离开重庆,与日本和谈。

陈公博听完,极力反对。两人唇枪舌剑,辩论了整整一天,谁也没说服谁。

一个月后,两人再次面谈,这次他们还是谁也没说服谁。旁听的陈璧君冷笑一声,对陈公博说:“你反对?那你做蒋介石的官去!”

陈公博愕然。

回家想了一夜,他做出了决定:跟汪精卫走。

这一走,就是叛国投敌。

在汪伪政权里,陈公博一直是汪精卫最看重的人物。陈璧君也称赞他“忠心耿耿真是忠臣。”但他对自己的归宿一清二楚。1944年,汪精卫病死日本,陈公博怀着复杂的心情开始主政。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陈公博立刻宣布:解散南京政府。

然后,带上妻子、亲信七人逃亡日本。国民政府随后发出通缉令,并要求日本政府引渡陈公博。

引渡回国后,陈公博写了二万多字的《致蒋先生书》,乞求饶命,又写了三万多字的《八年来的回顾》,竭力为自己辩解。但法庭的判决依然是:

“陈公博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处死刑,褫夺公权终身,全部财产除酌留家属必须之生活费外,予以没收。”

1946年6月3日,几名法警来到陈公博的牢房,他意识到,自己大限已至,于是请求向陈璧君告别:

“夫人,公博先走一步,随汪先生去了。”

法警抬手一枪,子弹呼啸一声,后脑入,右颊出。陈公博一命呜呼。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