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与正史,三国的兵器长啥样?青龙刀和方天戟真的存在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演义与正史,三国的兵器长啥样?青龙刀和方天戟真的存在吗?

《三国演义》关羽的形象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里面描写的各种兵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云的青冈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戟等。但在真实的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兵器真的存在吗?

一、长兵器的正史与演义

说到长兵器,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但真正的青龙偃月刀在正史中并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关羽只拿着一把大刀,并没说这把刀叫啥名。

在《三国志》中,关羽传记不过才1000字上下,但120回《三国演义》中,以他为回目的就有15回。罗贯中爱屋及乌,所以关羽的刀就被誉为“百兵之胆”,还有配色(青色)、有造型(偃月状)、有别称(冷艳锯)。

罗贯中对关羽的偏爱,是因为关羽的政治立场是拥汉反曹,这和宋元以来百姓对时局的立场相同,将关羽神圣化就是在精神上对叛逆、异族的抵抗,对儒家、道统的忠诚。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另外,三国中关于斧与枪等长兵器的记载也不少,从枪与斧的血缘来讲,我们先要了解一下长兵器的构成和家谱。长兵器是体长过人,需要双手操练的兵器。长兵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用双手操持的柄叫“柲”,多是木头做的;前端是攻击器,根据形制和功用可以分为劈斫氏、勾啄氏和刺击氏这三大家族。

这三种长兵器中以劈斫氏为主,而劈斫氏又以长斧、长钺为代表,早期神话人物刑天舞干戚,“戚”就是大斧;钺似斧又似铲,和斧头相比,刃更平薄宽大。斧头这东西吧,看上去虎虎有生气,但在三国中使用它的将领却寥寥无几。

刑天舞干戚

《三国演义》中使斧的只有徐晃还有些名气。其他用斧者,在小说里基本活不过一回,例如魏国大将韩德,挥舞一把150斤断金斧,仅三个回合便被赵云一枪挑于马下。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上将军潘凤一句“我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了”,没想到这气吞山河的请战辞,竟成了潘将军的遗言。

古代的各种兵器

勾啄氏是长兵器大家族里的老牌贵族。所谓勾啄氏,主要指戈这种形制的兵器。它利用自己独特的形制,可以在车战中勾对方的兵器,或者是啄击敌人。这种兵器适合士兵在自己的小车里,四平八稳、不疾不徐地比划,但当马匹取代战车,骑兵代替车兵后,戈留下了一些家当给“戟”,然后就撒手而去了。

三国兵器

铺垫了这么多,终于要来说枪所属的刺击家了。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骑兵就被大规模地引入中原后,战争史上的速度革命就开始了。

二、矛与戟的故事

三国中与矛最相关的人物与兵器,就属张飞和他的八丈蛇矛了。蛇矛,就是矛头弯曲如蛇,和直刃相比,这种特殊造型的矛创伤面更大,杀伤力也更大。

张飞横断长坂坡,少不了蛇矛的几分功劳。名将配神兵,固然十分悦人眼目,但出土实物中却没有这种兵器。至于一般的矛,和枪相比,不但基因相似,外形也很雷同。就像前面说到的,矛是枪的源头,是枪的加强版。

张飞的八丈蛇矛

三国之后,随着北朝时马镫被发明,将领可以平稳地坐在马上挥动长兵器作战,矛笨重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了。于是,更小巧的枪出现了。就枪头而言,长度不过6寸,重量不超过4两,既小巧轻便又节约金属。

但枪的光辉注定在后世才能绽放,在三国时代,矛的另一个近亲——“矟”才是主角。矟就是矛的一种,适合马上实战。矟也可以写作“槊”,不错,正是曹操“横槊赋诗”的槊。

赤壁之战前,平定北方、饮马长江的曹操在长江上置酒作乐,喝至酣处,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短歌行》。但这番感慨着实不祥,似乎预示着不久后的一场溃败。槊,随着这一典故,在铁血的外衣上笼罩起一层诗意而悲凉的薄雾。

横槊赋诗

在游戏《三国群英传》中,有件名字略显浮夸的兵器叫“神鬼方天画戟”。这名字像一个极短小精悍的战争故事,故事里名将持此神兵,一人破万军,杀得敌军尸首盈野,鬼神皆愁,这兵器的原型就是三国第一名将吕布的神兵方天画戟。然而在先秦到汉末三国时期,并没有方天画戟实物的出土。吕布的方天戟和关羽的偃月刀一样,是后人附会的。

吕布的形象

历史上的戟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两汉时戟不断发展成熟,三国时就开始走向没落。不过,戟的形制好看,到了后期又继续沿用,但已经失去了之前兵器的作用。

戟的样式

据说到了晋代,权贵王浚要把自己大宅门前的路扩宽数十步,就是为了能在门前放得下自家的长戟帜旗,可见门前置戟是高官的标配。除了壮门面,戟还有一身的艺术细胞。在唐代的名曲《秦王阵乐》中,舞者都“批银甲”“执戟而舞”,无论装饰门面还是装饰酒宴,古人都对戟偏爱有加。

文史君说

古代小说将兵器神魔化与夸张化,无疑是让《三国演义》更具有神话主义的色彩,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在描绘兵器脸谱的同时,也在凸显或丰富人物的形象和内涵。如兵器认主,就体现着古人推崇的忠义文化。也许,关公的大刀比孔夫子的文章更能劝普通百姓心存忠义吧。

参考文献

杨弘:《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兵器史研究》,《文物》1985年第5期。

何敬东;《古代兵器文化在现代武术发展中的创新思考》,《武术科学》2004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