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史上,马匹作为重要的战争工具,展现了其可怕的攻击力,在很多小说中都有被马踏如泥的情节描写。在美国由于警察暴力执法致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死亡,之后引发一系列的暴力冲突中,我们也看到了骑兵对抗议民众的“雄姿”。冷兵器研究所也撰写了《被美国骑警践踏有多疼?古代战马体重堪比公牛,挨一马蹄你试试》一文。那么,马是如何进行攻击的呢?马踏如泥真的存在吗?亦或是小说家的凭空杜撰?本文,我们便来仔细聊聊马是如何进行攻击的,以及战争中如何利用马匹进行攻击。
要明白马是如何攻击的,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马的攻击行为。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里,马最具代表性的攻击方式就是踢蹴,但这并非其唯一的攻击方式,甚至不是其最常见的攻击方式。
▲以色列的重装骑警,颇有甲骑具装的风采
当马遇到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体内各系统发生总的激动状态,称为应急反应。马在争斗或逃避中都可出现应急反应。在应急反应时,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加,加强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和协调;皮肤和胃肠道血管收缩,肌肉血管扩张,以向运动器官提供更多的血液;心跳加快,心脏血输出量增加,循环率改善;血糖升高歹代谢增强,瞳孔放大,上眼睑回收,光感受器处于高度警惕状态;胃肠蠕动减弱,括约肌收缩,停止排粪、排尿;竖毛,血液凝固时间缩短,痛的闭值提高,因而马在争斗中破伤流血很少,不表现有痛感;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分析能力减弱。也就是说,当马出现攻击行为时,其会变得持续好斗且容易失控。
▲马匹互相啃咬进行攻击
争斗行为是许多动物都有的行为。配种季节主要和性行为有关,企图占有雌畜。母马产驹后,出于护驹,攻击性增强,很温顺的母马亦可变得凶猛。争斗最常见于公马身上,经常争斗的公马只要相遇,会立即转入应急状态,准备争斗。由于中枢神经分析能力减弱,性情反常,往往会攻击周围的人类。因此,公马,特别是相互仇视的轻种公马,厩门一定要坚固,以防发生事故。外出拴系时,要保持相当距离,将仇视马相互隔开,位置不能随意变更。
▲相互争斗的马起扬利用前腿进行踢蹬
马争斗行为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示威行为、扑咬行为和踢蹴行为。
▲马匹争斗时的动作无所不用其极
马在产生争斗时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示威行为,当马具有示威行为时,耳后背,目光炯视,上睑收缩,眼神凶恶,竖颈举头,鬣毛竖立,点头吹气。有些马还表现皱唇,作扑咬的动作。攻击对象在后侧时,后肢会作假踢动作,并回头示意。公马驱逐母马时亦有示威的表情,但低头示威。
▲马示威时凶狠的表情
人接近敌意示威的马,要胆大心细,用温和声音安慰或厉声训斥,从安全方向慢慢接近,握住缰绳或笼头,施以控制。走入马群内,遇有公马示威,应特别注意,警惕防护,但不可惊慌外逃,这会助长公马行凶。马饥饿时,食欲很高,采食时亦有示威表情,随着饱食而缓和。因此,根据马的示威表情,可以判断马的心理活动,恰当处理。
▲马要进行攻击前经常是有征兆的,读懂这些征兆可以有效预防马匹伤害
马的第二种争斗行为是扑咬行为。在产生扑咬行为前,马通常伴有示威行为,然后猛扑过去。公马相互攻击时,有应急反应,前躯竖立相互扑咬颈部,落地时又互扑咬四肢、鼠蹊部。马很少象驴咬住不放。追咬时没有固定位置。对人的攻击很少有连续扑咬行为。对咬人的癖马,要经常戴上口笼,及时教育。多数咬人癖马和父母遗传有关,亦和幼龄随母马学习有关。老龄公马、公驴往往发展成为咬人的癖马。这种牲畜胆大,并非出于惧怕而反抗,常由于某些病痛不适,如蹄病、肢痛、口腔疾病造成急燥反感而咬人。要注意管理,针对原因加以校正。出于护驹、护槽而咬人的马,多数只有扑咬动作,不敢真正咬人。军马亦可调教拒绝非军人接近的行为。
▲马的扑咬行为,经常伴随着跳跃动作,这时候如果马背上有人很容易坠马
最后便是最广为人知的踢蹴行为。踢蹴和刨扒也是马争斗行为的表现。这种癖马多属性情强悍,兴奋性高,聪明灵活的马,多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调教不良所致。踢、扒行为发生前,一般都有示威表情,然后低头,两后肢上踢。两肢同时后踢时,往往还发出咆啸的尖叫,准确程度不高,常不如一肢后踢准确。马对人很少有两肢后踢的行为。刨扒的行为是前肢或两前肢交替突然动作,没有提前示威的预警表示。因此,对人有危害性。马的正前方是危险位置,任何操作和接近都应避开。幼驹阶段溺爱嬉弄,常打马“出气”,使马对人敌视;或者由于胆小恐惧,对待粗暴,都可发展成为攻击人的癖马。癖马的校正方法,首先要了解马的行为特点,对待要有耐心,多安抚,少责罚,要经常刷拭,进行人马亲和的调教,减少马的兴奋,出现恶癖时,要及时制止,给予适当“惩戒”,但亦不可过分。那些有遗传“病癖”的公马,不应作种用,因此并不留下太多的后代。
▲马的踢蹴行为
在介绍完马的争斗行为后,我们大致可以明白战场上马会进行何种方式的攻击。当骑兵在进行战场冲锋时,马匹的争斗行为大体不会体现出来,或者说此时的马无暇进行争斗,但是当骑兵陷入胶着混战时,双方的战马由于互相陌生便有可能出现比较激烈的争斗行为,对对方骑兵或马匹进行扑咬,或对身后的人马进行踢蹴。但是,如上文所说,马匹进入争斗行为时是不理智的,骑手在此时很容易失去对马的控制,而扑咬或踢蹴的动作有可能会造成骑手的落马,因此,这种攻击是不可靠的方式,其对双方都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伤害。在战场中,马匹的上述攻击情况通常是不可避免,但是却不为双方所期待的。
▲不止是人在战斗,马也在战斗
马匹在战场上对敌人最大的威胁也并非大家所认为的踩踏,而是冲撞。这主要与马的视觉行为和竞争行为有关。马眼位于头部两侧,稍突出于侧面部,视野呈圆弧形,可接受正面,侧面及后面的光线,全景视面可达330°~360°,只有尻部后方才超出它的视野。但双眼视觉,即两单视野在中央重叠部分是很窄的,只有65°左右,不及食肉动物的三分之一。马,所见到的主要是平面影像,缺乏立体感,因而对距离的分析能力较弱。同时,马眼球呈扁椭圆形,由于眼轴的长度不良,物象很难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马眼焦距的调节能力也弱,只能形成模糊的图象。因此,马视觉感受器不如其它感受锐敏。同时,部分覆盖面甲的重骑兵具装战马,其面甲有时会对眼睛进行一定的遮蔽,更加影响了马匹的视觉观察。因此,在高速奔跑当中,马对自己正前方的物体其实是缺乏足够判断的,这就造成其很容易跑着跑着就撞到对面的人或者马。以马奔跑时速40公里/小时计,在此时发生的撞击伤害几乎等同于摩托车车祸时的伤害,虽不一定当场毙命,但是受到这样的伤害在战场上基本上也已经丧失战斗能力,几乎是死路一条。在现代社会,许多国家正是利用马匹冲撞这一攻击方式,组织骑警对游行示威或暴动人群进行冲击驱散,通常能收到其他类型警种难以取得的效果。
但是和很多人印象中的不同,马对倒地的人一般不会主动进行踩踏。在马学上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无蹄则无马,蹄子对一匹马来说至关重要,对于这一点,马自己也有充分的认识。马全身分布有痛觉传入神经,或叫痛点。痛点越多的部位,痛觉越敏感。蹄冠是马痛觉敏感的部位之一,当痛觉刺激的反应,通常产生逃避行为,因此,当地面有不平的障碍物时,马大多时候会选择跃过或是避让开障碍物以尽量避免让自己蹄部受伤,而不会选择直接踩踏过去。
▲通过动图可以清楚看到骑警撞人后马是从倒地者身上迈过,而不是踩过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马匹踩踏的情况在战场上不存在。比如,当进行密集冲锋时,左右马匹间距过小而无法进行闪躲且不及,跳跃时或前后马匹之间距离较小时,后面马匹有时会因视线受前面马匹阻挡,而避让不及对倒地的人进行踩踏,或是当马匹起扬时,也可能在看不清地面情况下落地时发生踩踏伤害。不过这些都可以算是意外而非马本意而为之的。
▲马在起扬时其视线是往前看的,回落时有可能踩踏到倒地的人
马是温顺的动物,会主动攻击人的马是极少数。但是却被动地卷入人类的战争长达数千年时间,并不由自主地扮演着杀手的角色,从这一点而言,骑兵退出历史的舞台对马来说或许是幸事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吴俣,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