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科学出现前提条件 古代中国为何没能产生科学?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揭科学出现前提条件 古代中国为何没能产生科学?

李约瑟雕塑

原题:想想李约瑟难题,就能明白美国为什么釜底抽薪,围剿华为了

从去年开始,美国就不遗余力地围剿华为。世界知名科技企业那么多,为什么单对华为下手?中国台湾有个教授曾解释说,“是因为华为在做基础架构的东西”。如果华为单单是个组装型企业,那或许还入不了特朗普的法眼。

华为的遭遇,既让国人担忧,又让国人骄傲。因为中国人100多年前还没有“科学”,而现在,我们在科学上显露光芒了。文史君不禁想起上个世纪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的疑惑:“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是啊,西方为什么能够产出“科学”,而中国却只掌握“技术”呢?

华为走向世界

一、“科学”是什么意思

科学,唐代到近代以前指的是“科举之学”。当时的西方也没有Science这个词,中国人也认为好好读书就是“科学”。到了近代,传教士将欧洲人以“去伪求真、掌握规律”为目的的求知模式带到了中国,当时有人将该词转译为“格致”,就是“格物致知”的缩写。

中国古代读书人求知

日本明治维新时,福泽谕吉第一次将Science翻译为“科学”。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把这个词引入中国,但这时的“科学”同唐代为博取功名而追求的“科学”,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至今,所谓“科学”就是:“积累公认的普遍真理和已经系统化了的公式,并将其用于验算和数理求证。”换句话说,东方算数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西方算数和求知的目的是获得真相,也就是求证,这恐怕就是中国的“科技”与西方的“科学”最直观的区别了。

老照片:西方传教士在中国

二、“科学”在西方出现的前提条件

早在1950年代,爱因斯坦的一个门生也向他请教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说:

科学思维并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虽然它看起来可能和别的东西很相像,但它并没有同时在多个地方出现。西方是科学的发生地,更像是西方的母亲。

科学这个西方文明的独子很奇怪,它有这几个特色,也可以将其视为产生科学的前提条件。

首先,欧洲文明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先后有水生论、原子论等重要理论出现,也有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的数理体系和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出现。这些人提供的基本思想虽然被现代人纳入哲学的范畴中去,但人们已经开始强调哲学思维对科学思想的孕育作用。

画作中古希腊繁盛的哲学讨论会

其次,文艺复兴时期发展的系统实验思想为现代科学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个时期诞生了伽利略、培根、牛顿、笛卡尔等伟人,他们都把实验、演算和理性推理当作探索命题的方式。

第一个用科学结构描绘世界的人:牛顿

由于欧洲人普遍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因此人们对赖以生存的世界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

在爱因斯坦看来,古代中国人既没有产生出认识世界的必要,也没有兴趣给出足以解释世界的道理。所以“科学思维”便与我们渐行渐远。

爱因斯坦

三、中国为何没能产出科学?

古代中国没能产出科学,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虽说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问题,但有一些历史渊源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中国的儒学自汉代以来就成为官学。在此后国人的生活中,儒学始终在学术领域占统治地位。学习儒学也成了博取功名利禄的不二法门,学术和生计过早地联系到了一起。

到了唐宋,理学作为儒学的化身横空出世。理学虽然为儒学的发展增添了外来因素,但却无益于将其发展为一门“哲学”。这不得不说是另一个遗憾。

倡导经世致用的传统教育

西式的“哲学”是从推敲人类以外的存在开始的,然后才有对人世的关照。在传统西方哲学著作中,如果没有先谈“起源”就直接谈论“人间”,这是要被人嘲笑的。

传统中国的道学,甚至从印度引来的佛学,都曾对彼岸世界产生过关照,而且都是比较自由的哲学。可惜,我们“三教汇通”出来的理学,却成了人人都要接受的“定理”,这不得不说是把学术之路“走窄了”。

西方哲学关注宇宙

自明初,程朱理学被推崇到极盛。到了明末的时候,尊重个人欲求、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的陆王心学,已与刻板的程朱理学形成了鼎足之势。注重经世致用的实学又在清初吸引了不少读书人的目光。其实,经世致用的本意是反对官学那一套刻板的说理,但对“致用”的过分强调,无意间迎合了“实践”而非“实验”。

强调“实践”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这恐怕是明末士人最愿讨论的话题。因此,文人们开始从“经史子集”中寻找更新的东西,其实这是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可惜明清官方对文化思想的束缚太过严重,“实践”经由一定的发展就会引发人们的“实验”兴趣。但文字狱的兴盛和廷杖辱士这类丑事层出不穷,反倒给每一个人的脑袋戴上了紧箍咒。

文字狱严重限制了人的思维

传统文化中似乎有很像科学的部分,其实不然。比如“天文学”,是统治者为了方便祭天祭祖而推行的宫廷研究,地动仪近年来也被很多学者质疑到底有没有探测的作用。我们的数学更多是被用来锻炼脑力,而非觉察自然。而西方人对科学的兴趣,更多是根源于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对超自然事物的幻想。

认祖归宗的习惯也使得古人无力抛弃先祖遗留下来的种种规矩。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追求稳定、遵守秩序的小农心理,会限制人们追求“流动”。小农经济结构顽强地抵抗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整个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源。

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曾令利玛窦感到不解。他说:“依我之见,中国人之所好,甚为浅明,彼等因不识上物,复以其优于蛮夷之邦,故习于自豪。”传统文化中对“形式逻辑”的抛弃和与“实验主义”的失之交臂,最终导致我们未能孕育出西式的科学。

身穿儒服的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

文史君说

中国古代和近代虽然也有不少先哲,但却很少涉足现代科学。中国人习惯了遵循祖宗家法,并没有形成西方式的“求知”的文化氛围,自然也就很难产生科学了。所以中国古代的科技,越发展就越画地为牢,技术之“用学”已经到达了顶峰,却但无力自主突破它。幸好,今日的我们已经有了超越祖先的科学思维,这不得不说是极为幸运的事。如同梁漱溟说的:“流俗有见于中国不及西洋之处颇多,便以为西洋进步快,捷足先登,中国进步慢,遂至落伍。其实错了。要知走路慢者,慢慢走,终有一天可以到达那地点;若走向别一路去,则那地点永不能到达。

参考文献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