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为什么要换首都?| 地球知识局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缅甸为什么要换首都?| 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496-缅甸换首都

作者:吕宋刘大脑袋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2005年11月6日,在首都仰光工作的缅甸中央公务员们收到了一份奇怪的通知。通知是由当时的军政府下达的,要求所有人尽快做好准备,明天就将迁都内比都。

内比都欢迎你

(图片:shutterstock@All Around Photo)▼

于是,在几乎全无准备的情况下,很多公务员只能抛妻弃子,轻车简从地来到了军政府首长口中的新首都。满目所及皆是荒芜,这些中央公务员感觉自己彻底被整个世界遗忘了……

这不是缅甸历史上第一次迁都,却很可能是最让人迷惑的一次。

曼德勒时代

现代缅甸是一个狭长,且被山河纵向切割严重的国家,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间杂其间,这也是缅甸多年来内乱不断的根源。在这样的领土结构上,要想找到一个让各方都满意,又能维持国家稳定的首都,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

缅甸主体地形图

其核心区是中部的伊洛瓦底江流域

周围为众多山地与高原环绕,其间夹杂其他河流

南部的仰光是其最重要出海口

中部曼德勒则是国内居中的交通和地理枢纽▼

在缅甸人的记忆里,最有本土文化意义的首都应该数疆土中部的曼德勒。

缅甸中部曼德勒全城遍布古迹

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古都

(图片:Tony Wu Studio / Shutterstock)▼

抗战时期著名的滇缅公路就和这座城市有关。公路从云南瑞丽陆地关口进入英属缅甸后,便南下缅东北城市腊戎,再通过北掸邦铁路通往缅甸中北部的核心城市曼德勒,最后南下去往仰光。海上物资入华则是沿着这条线逆向北上完成。

当时缅甸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已经建立了铁路系统

但要到达中国大后方还要修不少公路

而且缅甸中部这条线在日军压力下很容易被切断’▼

而对于缅甸人来说,曼德勒还是最后一个古王朝的王都阿瓦城的继承者。南明永历帝携流亡朝廷一路南下时,就曾在此驻陛,为缅甸王所收留。

其实从这两段历史也能看出来,古代缅甸王国选择在这里定都,和想要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不无关系。

阿瓦城离曼德勒很近

都在伊洛瓦底江缅甸境内的中间位置

(图片来自:google map)▼

曼德勒位于伊洛瓦底江畔,这条大河从云南流向缅甸,是重要的跨境贸易管道。缅甸华人最早建立的在缅中心,就集中在曼德勒附近。近几十年来云南华人在缅落脚的第一站,也往往选在华人势力较强的曼德勒而非经济中心仰光。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对古代商路的历史继承。

另一个缅甸的重要古都——蒲甘

也在伊洛瓦底江沿岸,在曼德勒和阿瓦城下游

(图片:shutterstock@Milonk)▼

而从内部条件看,古代缅甸王朝选择曼德勒,也符合国王控制全国边远之地的需求。

位于缅甸东部的掸邦高原和西部的若开山脉,将现代缅甸的国土切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部分:高原上的掸邦地区、西部沿海的若开地区和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核心区。

东部占据很大面积的掸邦高原与泰族关系紧密

(很多人认为掸族和泰族是近亲,远比缅族人亲)

这可能是曼德勒最大的意义所在

用首都的动员力防止东西两大区域渐行渐远▼

东西两个部分虽然对核心区的影响力有限,但凭借山川之险,并通过引入泰国、中国、印度等外部势力,保存本地族群的顽强存在却是现实的。这使得缅甸古王国只能以核心区为中心,对外做极为有限的统治,叛乱时常发生,并可能来自任何方向,位置居中的曼德勒是一个平庸但安全的选择。

著名的敏贡大佛塔,世界最大砖体佛塔遗迹

位于伊洛瓦底江沿岸,曼德勒对岸

对缅甸这样民族构成复杂的国家,宗教的作用更明显

(图片:shutterstock@TZIDO SUN)▼

但这种古代的内陆居中选择,最终还是被殖民战争和新的交通体系改变了。

19世纪初,英国人通过海路来到缅甸西南部,并在此后一个世纪与缅甸爆发了三次英缅战争。对于志在打通北印度洋海上商路的英国殖民者来说,面向中缅贸易和平定内乱的内陆首都毫无吸引力,可用作港口的沿海城市才是他们的首选。

大英帝国通过战争将缅甸变为殖民地

也就将其从英国本土直至远东的交通线进一步巩固

此外,占领缅甸也是与法国竞争东南亚的重要一步▼

从毛淡棉到仰光

英国人最早选择的殖民地中心是今天缅甸孟邦的港口首府毛淡棉(穆尔曼)。原因也很简单:这是一座位于萨尔温江(也就是怒江下游)三角洲的平原城市,与城市西侧的毗卢岛形成了天然的避风港,是来自海上的英国人最喜欢的类型。

毛淡棉离仰光不太远,在安达曼海的东海岸

显然其重点在于连接缅甸和马来亚的殖民地

(图片来自:google map)▼

毛淡棉与毗卢岛

(图片来自:google map)▼

这里特产的柚木,又是一种质地坚硬且不易膨胀收缩的优质木料,适于建造木船,以至当地野船厂的船比英国船只更耐用。港口条件加上优质的船只原材料供给,帮助毛淡棉一度上位成为了缅甸南部的中心城市。

1887年的英印蒸汽轮船

(图片来自:wikipedia@A & J Inglis)▼

20实际出的毛淡棉河口

(图片来自:wikipedia@Arnold Wright)▼

但毛淡棉很难长期满足作为整个缅甸殖民地首府的要求。它的位置毕竟过偏,已经临近让英国人并不放心的泰国势力范围。何况英国当时在缅甸的殖民地除了东南部的孟邦以外,还有西部的若开邦,以毛淡棉为中心管理若开邦,形同为自己制造了一块飞地。

于是在第二次英缅战争胜利之后,英国殖民者将第一次战争中获得的两块飞地通过肥沃的伊洛瓦底江流域联系在一起。新的殖民首府仰光,便是在此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

重要的港口集中在西部海岸和东部海岸

中间难得有一个仰光,很适合协调整个缅甸的海运▼

仰光在古缅甸王朝中的存在感很弱。在英国人着意营建这个殖民基地之前,它留给缅甸人唯一的印象只有大金塔和作为贵族的海滨疗养地。但其实它的港口条件很好,仰光河和巴戈河在城市东部汇流进入莫塔马湾,下游河口宽而深,可通海船。

仰光并不是伊洛瓦底江的入海口

伊洛瓦底江下游形成广阔的三角洲

这一地带不适合建设港口,但可以发展为良田

(图片来自:google map)▼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接触缅甸之初就在这里建立了工厂和办事处,如今新设殖民地首府不过是实现了当年就有的梦想。

英国殖民者也确实重视对这座样板殖民首府的建设,派出军队和军用工程师对新仰光进行了大规模重建,按照网格化的思路规划了最早的港口区和配套设施。今天从高空俯瞰仰光河北岸的仰光城市样貌,仍然能看出当年网格化建设留下的痕迹。

1868老照片上的缅甸大金塔

(图片来自:wikipedia@Jackson, J)▼

新首府倾注了英国人大量的心血,也成为了真正的贸易和政治中心(随着第三次英缅战争结束,曼德勒彻底衰败)并吸引了大量缅甸人前来。海洋时代带来的新奇与财富,在下缅甸的这座城市里来回翻涌,迫使缅甸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工作。

1911年的仰光地图

相比曼德勒老城

仰光作为新一代经济中心和首都的基础已经很明显

(图片来自:wikipedia@Internet Archive Book Images)▼

待二战之后缅甸从英国人手中独立,文化意义更高的曼德勒已经回不去了,他们只能选择带有大量殖民记忆的仰光作为首都。

二战中遭到破坏的仰光市中心

虽然有损失,但地位已经无可动摇

(图片来自:wikipedia)

鬼城般的首都

独立后,缅甸并没有走上顺畅的自主之路,在族群斗争的泥潭中深陷多年,文官政府对全国控制力极为有限,最终走上了军政府道路。

但和世界上所有现代国家的军政府一样,缅甸军政府也长期面临执政合法性的质疑。从奈温将军到他的继任者们的时代,铁腕统治和民众反抗伴随了缅甸半个多世纪。而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仰光,总是缅族核心区内反抗声音最响亮的地区,镇压惨案不断。

当然,奈温将军并非缅甸军政府的唯一掌权者

只是这一段漫长军政府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图片来自:wikipedia@Moshe Pridan)▼

即使军政府于21世纪初公布了民主路线图,宣称将渐进推动民选政府上台之后,国内的反对声音仍然不断。军政府本就面临国内少数民族的挑战,难以承受继续长期在核心区与反对派缠斗的压力,最终决定把首都迁往远离仰光的内比都。

缅甸省级行政区主要氛围省和邦

这两者的分布非常分明

与平原/山地高原、缅族/其他民族的分布高度相似

现在有多了一个内比都联邦区▼

在迁都之前,内比都只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面对民众和公务员的质疑,军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仰光位于海边,容易受到来自海上的军事威胁。但事实上,缅甸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对外战争,而人们也很难想象任何一场世界性战争或者东南亚的地区战争会率先以仰光为攻击目标。

迁去内比都与其说是为了防御外敌,不如说是为了对掸邦高原和若开地区加强控制,同时与仰光的反对派保持距离。

仿佛是一片风景优美的风水宝地

很适合平地起个首都?

(图片来自:google map)▼

有消息指出,内比都的兴建工作从迁都前12个月就已经开始了。但军政府有意隐瞒了这个消息,并在新城完全建成之后给人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以免反对势力有时间组织反抗。前文述及的那些公务员,大多被迫不带家眷前往新首都办工,甚至有一些未婚的青年男性仰光市民也被拖到了内比都定居。

内比都总统府

(图片:wikipedia@Prime Minister's Office)▼

据估计内比都的前期兴建过程总共花费了40~50亿美元。这对于当年GDP也不过60多亿美元,且位列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缅甸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军政府为了支持这座新首都,几乎破产,但出于各种安全性上的考虑他们还是坚持完成了这个任务。

内比都国家议会,似乎有旅游景点的潜质

(图片:haton Chokpatara / Shutterstock)▼

而由于在规划过程中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事工区”的政治设施上,内比都的居住配套设施几乎为零。除了被迫迁来的公务员和少部分市民,这里基本没有自己的土著居民。政府又不让带妻儿,导致公务员们一度吃饭都有困难。这就造就了内比都的一道奇景:饭点在机关单位门口卖盒饭的大多是其他部门的公务员,而他们通过卖盒饭赚的钱(50美元/月),比薪水都高(20~30美元/月)。

国内不解的声音很多,国外也有疑惑情绪,内比都究竟能否真正承担首都功能遭到了所有人的怀疑。

内比都的荒疏程度感受一下....

而且这还不是城市郊区,可见自然环境应该是不错的

(图片来自:google map)▼

但军政府似乎并不是很关心这一点。相反,为了让大家承认内比都的价值,他们不仅为它配套了一座国际机场,还修建了大型体育馆(承办过一届东南亚运动会)和大型会展中心,以及方圆一公里都没有人烟的五星级酒店。

机场、火车站等等都建好了,就差客流量了...

(上图:wikipedia@mohigan)

(上图:wikipedia@Tetsuya Kitahata)▼

每到夜间,内比都便会变得比故都仰光更灯火璀璨,宽阔的14车道公路两边布置着闪亮的灯火,甚至还能看到一座仰光大金塔的复制品。

可就是没有人。

倒是改了一座比仰光大金塔还要大的大金塔

(图片:shutterstock@milosk50)▼

根据官方的说法,这座首都里有115万居民,可几乎所有去过内比都的外国记者和游客都在怀疑这个数字的真实性。英国《卫报》记者这么记录他眼中的内比都:“街边的珠宝店里有40个展示柜台,有数十个员工,但完全没有顾客。”

不过也确实做到了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

(图片:shutterstock@Amnat Phuthamrong)▼

各国大使馆似乎也可以为记者的描述作证:直到10年后的今天,几乎所有国家的驻缅大使馆还都留在仰光。纵使军政府已成往事,而昂山素季也在呼吁各国外交人员承认内比都的首都地位,可还是没有人愿意搬去300公里开外的这块荒地。

(图片:shutterstock@Chaton Chokpatara)▼▼

关于神秘的内比都,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政治大佬们其实也都住在仰光。内比都国际机场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国际承运任务,其主要的修建目的之一,就是为大佬们提供私人航空通勤服务。白天在内比都开会,下班后两个小时就可以返回灯红酒绿的仰光。

而公务员和基层军人,就只能选择漫长的公路或是拥挤的火车,基本远离仰光消费主义的毒害,保持了内心的坚定与纯洁。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shutterstock@Oaklizm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