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鱼龙:见证中生代海洋家族的落幕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最后的鱼龙:见证中生代海洋家族的落幕

最后的鱼龙:见证中生代海洋家族的落幕

关键词:鱼龙 白垩纪 古生物 海生爬行动物 恐龙时代 化石

鱼龙是中生代最著名的海爬家族,它们因为拥有像鱼类一样的流线外形而得名。尽管曾经在大洋中逐浪,但是鱼龙并没有坚持到中生代结束,它们在晚白垩世初期就已经销声匿迹,那么谁才是最后的鱼龙呢?

萨拉托夫州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伏尔加河从这里流过。从地理位置上看,萨拉托夫州位于欧洲的内陆,但是却发现了许多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上个世纪末,古生物学家佩尔武索夫(Evgeniy Pervushov)在萨拉托夫州地区发现了一具化石(编号 SSU 104a/24),化石属于鱼龙类的不完整头骨。

图注:萨拉托夫州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在萨拉托夫州发现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1998年,古生物学家在经过研究之后将发现于萨拉托夫州的鱼龙命名为佩氏鱼龙(Pervushovisaurus),也可以翻译为佩尔武索夫鱼龙,其属名来自“Pervushov”和“saurus”,意思是“佩尔武索夫的蜥蜴”,名字正是为了献给化石的发现者佩尔武索夫。

图注:好不容易找到一张不清晰的佩尔武索夫的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发现化石地层判断,佩氏鱼龙生活在距今9970万年前至9430万年前,生存年代恰好位于晚白垩世的最早期,它的发现也打破了鱼龙类没有延续到晚白垩世(白垩纪晚期)的论断。

大家一定非常好奇,作为最后的鱼龙,佩氏鱼龙有什么独特之处?答案是更加高度的适应海洋生活。佩氏鱼龙体长约5.5米,体重约2吨,它的脑袋很大,其中大部分是尖长的口鼻部,在细长的嘴中长着两排锋利的牙齿,暴露了其掠食者的本性。在佩氏鱼龙的嘴巴基部两侧长有一对鼻孔,它们正是通过鼻孔呼吸空气,别忘了佩氏鱼龙是靠肺部呼吸的爬行动物。在鼻孔之后,则是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表明佩氏鱼龙有极佳的视力,能够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靠视觉寻找猎物。

图注:佩氏鱼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佩氏鱼龙的身体流线,并不像三叠纪和侏罗纪的鱼龙那样肥胖,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身体游动时遇到的阻力。与其他鱼龙一样,佩氏鱼龙背上长着三角形的背鳍,身体两侧一前一后长着两对鳍状肢,身后是新月形的大尾巴。佩氏鱼龙的身体结构显示其具有很强的游泳能力,就像今天的海豚一样。

从分类上看,佩氏鱼龙属于大眼鱼龙科下的扁鳍鱼龙亚科(Platypterygiinae)。除了在俄罗斯的发现,古生物学家还在英国剑桥发现了佩氏鱼龙的化石,其属于佩氏鱼龙属下的第二个种:P. campylodon。至少从化石上看,佩氏鱼龙主要分布在晚白垩世早期欧洲海域,当时正在形成的大西洋深入欧洲,让这里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

图注:在英国发现的佩氏鱼龙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最后的鱼龙类,佩氏鱼龙并没有表现出颓势,从大量保存的牙齿化石看,其牙齿呈圆锥形,顶部尖锐,适合穿刺,是捕鱼的利器。刺穿型的牙齿,加上高速的身体,无不代表着佩氏鱼龙能够高速穿行于大洋之中,捕食鱼类,就像今天的剑鱼那样。

图注:佩氏鱼龙的牙齿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游弋于海洋之中的佩氏鱼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关于鱼龙牙齿与食性的分析,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几乎完美的速度型猎手,在佩氏鱼龙之后却没有再发现鱼龙的踪迹,它也因此成为最后的鱼龙。鱼龙的灭绝一直是个迷,2016年,一篇名为《鱼形海洋爬行类灭绝及演化率衰退和全球环境剧变》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人员认为鱼龙类的灭绝是因为白垩纪时期不断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间接造成的,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影响了鱼龙的食物来源、繁殖地、迁徙路线等等,再加上鲨鱼等竞争,最终让鱼龙灭绝了。

不得不承认,鱼龙家族已经演化出适应海洋最完美的身体结构,但是这个伟大的海生爬行动物家族却在白垩纪大灭绝前2700万年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图注:游弋于大海之中的扁掌鱼龙,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Arkhangel’sky, M. S., 1998, On the Ichthyosaurian Genus Platypterygius: Palaeontological Journal, v. 32, n. 6, p. 611-615.

2.Fischer, Valentin; Arkhangelsky, Maxim S.; Naish, Darren; Stenshin, Ilya M.; Uspensky, Gleb N.; Godefroit, Pascal (2014). "Simbirskiasaurus and Pervushovisaurus reassessed: implications for the taxonomy and cranial osteology of Cretaceous platypterygiine ichthyosaur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71 (4): 822–841. doi:10.1111/zoj.12158.

3.Storrs, G. W., M. S. Arkhangel'skii and V. M. Efimov. 2000. Mesozoic marine reptiles of Russia and other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pages 187-210 In Benton, M. J., M. A. Shiskin, D. M. Unwin and E. N. Kurochkin, (eds.),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Russia and Mongol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江氏小盗龙(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盗龙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