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发紫,紫色与红色为何是古代官员的代表色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红得发紫,紫色与红色为何是古代官员的代表色

中国传统服饰随着时间发展,不再只是单纯的御寒护身衣物,而进一步成为身分地位的表征,更以此产生“贵贱有等、衣服有别”的冠服制度。从此,服装的样式、色彩、图案等都成为辨别着装者身分高低的标志,其中以服装色彩的辨识度最高。

尽管在秦汉以前受限于染色技术,服装颜色不如后代多采多姿,不过中国人已熟练掌握从天然矿物与植物制作出染料的方法,其中以植物为染料的“草木染”是中国印染的主流,通过采用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果皮等作为染料,将麻、丝等纤维织品染上颜色,如用药草菘蓝(板蓝根)等蓝染植物与布料一起搓揉染色。另外,把青(蓝色)、赤、黄、白与黑等原色相混,就能染出绿、紫、粉等间色。随着工艺技术的提高与发展,还能根据染料的特性创造出如套色染等各种染法,让染料的色谱变得十分丰富,同一种色调中还能明确分出几十种近似色,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

通过观察天象,古人悟出“阴阳相生,以生万物”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的概念,不仅影响到政治思想,比如以“五德终始说”来解释朝代更替。五行也深深烙印在服制色彩里头,像是以五行结合五种原色,如商代为金德,尚白;周代火德,尚红(火克金);而秦则是水德,尚黑(水克火);西汉为土德,尚黄(土克水)。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为木德,尚青(木克土)。东汉光武帝刘秀虽接续以“汉”为国号,但东汉代新朝而立,故东汉属火德,尚红(火克木),与西汉的土德就完全不同。秦汉以前,各朝代确定基本色调后,冠冕舆服制度也以选定的颜色为核心,建立官员的官服色调。

不过这样一套服制,到魏晋南北朝时又有相当大的变化。现代常用“红得发紫”,来形容某位明星人气很高,其实这句成语的由来与隋唐以后的官服品色制度有非常大的关系,红和紫在唐代以后皆是高官的代表颜色。北周时就有类似将官员服色区分的做法,《周书.宣帝纪》载:“大象二年(580年)招天台的侍卫之官,皆着五色及红、紫、绿衣,以杂色为缘,名曰‘品色衣’,有大事与公服间服之”,这种依照服色标明官位品级的制度,被隋唐的官服制所承袭,但颜色区别略有不同。

唐代延续隋代官服服色,据《文献通考》载:“此紫、绯(红)、绿、青为命服,昉于隋炀帝巡游之时,而其制遂定于唐”,除了服色外,唐代对于搭配的腰带有相当细致的规定:“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并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用官服颜色“青衫”,来表达出对于官位不高的自己感到悲哀和无奈。

宋代官制承袭唐代,因此服饰也沿袭前代的规制,主要以紫、绯、绿、青四色定官品之高低尊卑。唐以后的朝代,只对于不同的官职品级服饰穿戴稍作调整,但各颜色所象征的等级尊卑的序列则未有改变,紫与红依旧是高官的代表色。到了明清时期,除官服颜色外,还会在衣服中间加上花纹图案的“补服”,作为辨别官职高低的另一个方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