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主之路:让美国“买”到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霸主之路:让美国“买”到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经济造成几乎毁灭性打击。主要参战国的损失极为巨大,苏联损失2700万青壮人口,其欧洲部分的工业设备不是被摧毁,就是被搬迁至乌拉尔或者西伯利亚;德国损失900万人,鲁尔为首的工业区被盟军夷为平地;英国一直到战争结束数年后,都在实行配给制度,最终不得不解散大部分舰队,退出一流强国行列。许多经济学者估计,欧洲文明已经毁灭,只留下作为余烬的“费拉”。

二战也让美国退出原本的门罗主义政策,转而开始干涉世界各地的事务。作为“灯塔”自然不能坐视自己的附庸一直维持悲惨状态。于是,《欧洲复兴计划》迅速被提上日程,得到国会批准后,美国开始大力援助欧洲的经济复兴。由于主要负责人为马歇尔将军,所以民间和各路学者,按照欧美的命名习惯,将欧洲复兴计划称之为“马歇尔计划”。

【二战带去巨量的人口损失以及经济打击】

《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农业的援助

粮食与石油可谓各国最终的两种战略储备:前者的为人的必需品,后者为工业的必需品,从重要性出发,前者无疑更为要紧,毕竟没了石油可以“小米加步枪”,没了粮食无论何种政体都会崩溃。

战争期间,各国都在实行战时管制,大批粮食被无条件征用或强制以低价收购,极大地打击农民的积极性。战火也摧毁了无数农庄,以损失最大的苏联为例:7万个村庄以及1700个小镇被摧毁;同样饱受战争荼毒的南斯拉夫损失了25%的葡萄庄园,50%的各类家畜;相对损失较小的希腊也损失了1000个农庄,波兰也表示1/6的耕地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战后的欧洲举目皆是类似种种的惨状,也难怪战后的欧洲普遍将和平视为最高宗旨。

【这样的农村景象,在战后随处可见】

农业产出的缩水,直接导致供给侧的出现巨大的窟窿。纵然各国在战后依旧维持战时经济——以分配的手法,确保尽可能多的人有饭吃。据统计,1945年的维也纳,大部分人只能获得每天800卡路里热量的食物;在相对穷困的匈牙利,这个数字更低,其首都布达佩斯的居民也只能勉强享有556卡路里热量的食物。纵然各国都在竭尽全力地保持均衡,可受制于战后糟糕的交通状况,与整体农业产量的减少,饥荒依旧在蔓延。原本富饶的低地王国荷兰,忍受了一整个“饥饿冬天”。许多女孩为了糊口,不得不排队侍奉美国大兵,以换取被美国人称之为“淋病”的午餐肉罐头。纵然荷兰付出憋屈的代价,还是有1.6万名荷兰人没能见到新世界的曙光,其中大部分为老人与小孩。

【大量儿童因童年的饥饿,患上终身疾病】

针对这个情况,立志成为新世界“灯塔”的美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理。美国也是当时唯一一个有能力拯救全欧洲的国度——它是世界最强的农业国。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7月到1946年6月,美国向欧洲和日本运送了1650万吨粮食,主要是小麦。它占美国食物供应量的六分之一,提供35万亿卡路里,足以一年为3亿人每天提供400卡路里。这些粮食成功地帮助欧洲渡过了最困难的岁月,以及1947年那个“百年难遇”的凛冬。

截止至1949年,法国的农业率先完成复苏,其农业产量超过1938年的水准。在此前一年,荷兰已经完成复苏,奥地利、意大利也于1949年完成生产复苏。次年,希腊和西德也宣布已经完成复苏,粮食配给制也很快被废止,西德人甚至能隔三差五地去餐馆开开荤。

【德国标语,意为“美国援助计划支持的农业咨询”】

这些农业成就无疑离不开马歇尔计划的扶持。因为1949-51年,欧洲人(消费的小麦有80%来源自美元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欧洲人的主食为面食,小麦乃是必需品。亲美派声称美国以一国之力喂饱欧洲,并非空穴来风。

《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工业的援助

第二产业乃是实体产业的支柱,尤其是制造业,这点在几十年前便已形成共识。二战后,各国原本计划对轴心国集团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作为轴心集团扛把子的德国,更是被点名要求,不许发展工业。1500家上市的制造业公司被勒令关停,钢铁产量被限制在1938年的25%。此时的德国也属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德累斯顿、汉堡、科隆、杜塞尔多夫以及“德国工业心脏”的鲁尔全被盟军炸成废墟。德国首都柏林被苏军发射的四万吨炮弹炸成白地,全国上下满目疮痍。

【英军通过炸毁水坝,淹没鲁尔,飞行员因此得到“毁坝”者的称号】

曾经的欧陆第一工业国如此,其他“战胜国”也不好过。1941年的英伦空战中,德军为摧毁英国军民的抵抗意志,派战机轰炸其首都伦敦。在遭受皇家空军的坚决抵抗后,转而去攻击英国的工业区,考文垂市为首的诸多传统工业区遭到轰炸,大部分设施都遭到摧毁。在东欧,白俄罗斯城市明斯克80%的区域化为白地;波兰首都华沙在德军撤退时,被系统地放火焚烧;乌克兰首府基辅,也被苏德的拉锯摧毁了几乎全部的城区。

工业产品想要流通,发达的物流是必不可少的刚需,而物流的发达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二战后的欧洲在这点上,也是令人“惊叹”:法国有2/3的商船,因在战争中遭到轰炸或炮击而沉没,开战前,法国有1.2万个火车头,战争结束后,仅剩2800个尚堪使用。紧挨法国的低地国家,也被德军系统地摧毁了基础设施。为了迟缓盟军的进攻,德军炸毁了低地的堤坝,导致21.9万公顷的土地被洪水淹没。同时,涛涛洪水也淹没了低地国家的交通线,导致战前的公路、铁路、运河运输线仅剩40%。

【与水位对抗的盟军】

美国意识到欧洲必须重建自己的工业体系,才能恢复战前的经济水平。第一产业(农业和各种能源业)虽为一切的基石,但其能供养的人口有限,根本无法支撑欧洲的运转。正如1947年3月,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在他的德国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有一种幻想,我们吞并德国后,它就能转变为一个农业国(无法再次威胁世界)。但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任务,除非我们强制迁徙走2千5百万德国人。”

另一方面,冷战的阴云正在席卷全世界。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将苏东集团设定为最大的对手。在美国的设计中,欧洲尤其是西欧乃是对垒的中心。与苏东集团仅仅“隔一面柏林墙”的西德,自然成为核心的核心。这让美国决心放弃对德国的制裁,并帮助德国重建军队和工业。

【正在纽伦堡的废墟上交易的德国人】

1950 年代,德国重新树立了外向型经济。德国企业家重新拾起 1920 年代中期的精细化生产理念,将主要市场瞄准那些不满足于流水线普通产品的中高端消费者和有特别需求的企业用户。机械、发电、化工等领域本就是德国的专长,这些出口商品往往本身就自带着“高级”属性,在战后迅速复苏的欧洲极受欢迎。

【马歇尔计划解除德国工业限制后,德国的工业出口呈现井喷架势】

作为战败国尚且如此,作为战胜国的英法自然获得更多。美国的重工制造水平以及设计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工业产值就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并且为第二名的英国的两倍之多。苏维埃成立后,利用“剪刀差”强行拔高本国的工业产值,可是苏维埃重工从未超越美国重工,哪怕其最巅峰的时刻,更不用说苏联的产品质量远不如美国。

欧洲各国中,能与美国比较制造业效率与质量的国家,唯有德国。可是,德国那种精细化的操作模式,几乎不具备复制性。而且,二战刚过去不久,各国对德国的芥蒂并没有完全消除,法国人更是觉得“每一个德国人都是纳粹”,政府不可能得罪民众向德国学习。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制造业便成了欧洲同行们的效仿对象。

【德国制造业的基础为中小型企业,结构的差异,导致各国很难学】

早在1940年,美国国会便通过了一项法律,该法律允许美国劳工统计局(简称BLS)“继续研究劳动生产率” 并拨款建立生产力和技术发展司。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展开,BLS可以利用其在生产效率领域的专业知识,在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的每个西欧国家提升生产力。这个计划作为《马歇尔计划》的一部分,旨在让美国人提供统计和技术援助,其目的是提高欧洲制造商在所有行业中的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美国还发放配套资金用于资助美国工业的大规模考察。例如,法国派出了500个任务团,有4700名商人和专家参观了美国的工厂,农场,商店和办公室。美国工业的繁荣与美国工人的勤劳能干给他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美国工人只需要9个月的工作,便能购买廉价的新汽车,而法国同行则需要30个月。

【标语意为“西柏林重建——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

通过进行技术文献调查和组织的工厂访问,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工程师能够对欧洲制造商进行统计测量教育

为了进行此分析,BLS执行了两种类型的生产率计算。首先,他们使用现有数据来计算工人每小时的工作量—平均产出率。其次,他们将特定国家的现有产出率与其他国家的产出率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所有行业进行这些计算,BLS能够确定每个国家制造业和工业生产的优缺点。由此,BLS可以推荐每个国家可以实施的技术(尤其是统计技术),这些技术通常来自美国。根据估算在《马歇尔计划》开始前,美国使用统计技术“比(欧洲人)使用的技术领先一代以上”。

【1960年,西德为纪念马歇尔发行的邮票】

通过学习来自美国的先进技术,欧洲各国的工业水平得到快速恢复。截止至1952年,欧洲的工业产值增长35%,破损严重的基础设施也基本修复,他们即将迎接未来的繁荣的二十年。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东德被公认为苏东集团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度,但是和西边的同胞比起来,东德显得十分悲惨,直到今天,原东德地区依旧是德国较落后的部分。许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这是因为《马歇尔计划》主要支援西德的缘故。可是,事实上,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分配主要参考了人口比例,以及各国对美国的亲善程度。依据不同的机构和学者的计算,马歇尔计划援助的金额从103亿美元到136亿美元不等,依据国际开发总署(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统计,马歇尔计划主要参与国家及份额为:英国(24.7%)、法国(21%)、意大利(11.7%)、德国(10.8%)等。作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虽然有8000万人口,但是所获得的援助反而没有意大利多。而且,在1朝鲜战争爆发前,德国政府并不敢乱花来自美国的援助,而是将其视为“无息贷款”,在使用时小心翼翼。所以,东西德的差距并非网络谣传那样,是“美国特别照顾”的结果。

【马歇尔计划支出表格】

结语

《欧洲复兴计划》或者说《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各国从二战的伤痛中走出。“吃人嘴短”的欧洲各国也选择接受美国的领导,将其捧上世界霸主的地位。为此苏联为首的苏东集团,选择拒绝《马歇尔计划》,希望让苏联在东欧扮演美国在修的角色。可惜,事实证明苏联并没有这个能力。“被代表”的东欧集团,因此没能赶上二战后的经济发展,至今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欧。也难怪,今天东欧人提起苏联便是牙切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