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黎大学是“西欧大学之母”?因为它敢叫板教皇和国王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为什么巴黎大学是“西欧大学之母”?因为它敢叫板教皇和国王

网络流行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这句话也不无道理,公元前开设的柏拉图学园就有类似的规定,说“不懂几何者莫入”。如果不懂几何,就没资格进学校。公元前393年,柏拉图开办了柏拉图学园,这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希腊除了柏拉图学园,还有伊壁鸠鲁花园、斯多葛廊院和吕克昂学园。如果你想到学园学习,还得先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第一,“不懂几何者莫入”,第二,必须信奉“阿波罗”和“缪斯”。怎么样,柏拉图学园向你招手了吗?

柏拉图雕塑

一、大学缘起

近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西欧黑暗的中世纪,它的模型可以追溯到“学者团体”或是“教师法团”,但这些模型的产生并不是在“黑暗的中世纪”,那么“大学”的前世到底是怎样的?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存在两种教育模式——斯巴达模式和雅典模式。

在斯巴达模式中,教师不是由职业教师担任,而是由社区范围内年长的志愿者担任。孩子们接受教育并不是免费的,是要缴费的,所交费用是指伙食费而不是学费。如果斯巴达穷人家的孩子无力缴费,不仅会失去受教育的资格,就连公民的资格也会失去。

斯巴达勇士

在雅典模式下,学校是教师的私人事业,教师自主开办学校,根据自己的所长设置课程内容,并且决定学费多少,孩子们可以根据学校特色择校入学。可以说斯巴达模式是种贵族教育模式,而雅典模式是一种民间教育模式。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比如前面说到的柏拉图学园、伊壁鸠鲁花园、斯多葛廊院等等,未能法人化、体制化,所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没能长成参天大树。

希腊化时期雅典的学校

公元828年,在巴格达,马蒙发展了他的父亲创建的“智慧之家”,这是由翻译局局、研究院、图书馆等机构组成的一座全国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也是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中心。

巴格达图书馆智慧之家

正由于这场翻译运动历时长、影响大、范围广,所以古希腊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这场翻译运动也造就了诸多天文学家、哲学家和医学家,但由于伊斯兰文化与希腊哲学的差异,自然哲学在阿拉伯帝国未能落地生根。

智慧之家的翻译者

蛮族入侵使得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终结,帝国的衰落让学校也饱受摧残,只有折服于教会的学校和教堂才能侥幸生存。从10世纪开始,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知识分子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增多。学生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纷纷背井离乡,来到经济发达的地方,来到师资力量雄厚的城市。而这些身处异乡的外来学者无法得到应有的权益保障,因此自发组建了“学者行会”。“行会”愈渐发达,这为大学的诞生提供了人才聚集的基础。除此以外,在大学成长的道路上,文艺复兴作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珍品

二、课程设置

西欧中世纪前期,由于大学与大学之间交流不畅,各自独立开办,因此各大学开设的科目、课程的设置、教授的内容等等,存在较大的差异。直到13世纪,教皇颁布敕令,这才使得大学逐渐驶入统一的轨道。

中世纪大学的上课场景

西欧中世纪大学以文(或艺)、法、医、神四个学院为主,其中文科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其他三类学院属于高级学院。在世俗权力与教皇权力抗衡的时代,君主和教皇都想控制大学,以增强自己的权威。而文学院一般在教皇的控制下,所以文科课程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要想进入高级学院进修,得先通过文学院的学习,才有资格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电影《教皇诞生》中的教皇

现今大学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专业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这样的设置其实是受到了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深远影响。早在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课程结构就分为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主干课程主要学习文法与逻辑,课程一般安排在上午学习,结课后还会进行审核考试;辅助课程设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数学等等,一般被安排在下午上课,师资力量比必修课弱一些,要求自然低一些。还有一些辅助课程,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低,学生上课具有随意性,但师资力量很强大,一般教学生授课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虽然不强制上课,但对想提升自己的学生来说,这个资源十分珍贵。

中世纪大学之教学课堂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法、医、神三类高级学院的设置,主要是培养专业性从职人员。法学院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律师行业,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从事医生,毕业于神学院的学生自然主要成为神职人员,这样的专业分科,主要得益于社会的分工。

神职人员

三、欧洲大学之母

巴黎大学是一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法国国立综合性大学,因其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被称为“欧洲大学之母”。

早期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学校、圣珍妮芙的教堂学校与圣维克特修道院的开办,使得一批批学者聚集在一起。其中一些优秀教师不满教会学校的教育模式,因而分别设立了文科、法学、医学、神学四个行会,后来这四个行会合并,直接酝酿出了一所大学,这就是巴黎大学。

塞纳河畔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成立之初设立了艺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其中艺学院是基础学院,主要教授“七艺”课程,除此以外,艺学院还根据地域划分为四个民族团。民族团设有首领,负责管理本民族的司法及财政事务,四个首领再推选其中一位担任校长一职,负责管理所有行政及教务事务。

但是,巴黎大学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是由巴黎大学全体师生在首领及校长的带领下,与教皇、君主、市民斗争,才换得一片乐土。

政教授权之争的时代,谁赢得巴黎大学,谁就是王者。1200年,巴黎大学的几名学生与酒馆老板发生冲突,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情绪,并杀死了这几名学生。而巴黎大学的师生听闻此消息后,向国王提出申诉,原来法王腓力二世曾授予巴黎大学的师生一个特权,就是“人身不受市民伤害”。国王为平息师生情绪,拉拢人才,最终判巴黎市长终身监禁,并且处置了参与斗殴的市民。

而教皇英诺森三世就聪明多了,直接颁布了旨在保护巴黎大学师生的1208年特权敕令,其中就一个要求:今后每一位巴黎市长在上任前要宣誓执行巴黎大学的特权。可以说,特权敕令的颁布使得巴黎大学获得了独立的司法权。这一敕令的颁布,被认为是巴黎大学正式成立的标志。

皇英诺森三世

1229年,又发生了一场学生与酒馆老板的冲突,这次冲突中国王的母亲出面干预,她不仅没有保护学生,还命令市长处死参与冲突的学生。这次事件引发了1229—1230 年巴黎大学的“撤离危机”——师生集体罢课,搬离学校。国王和教皇这下傻眼了,为了挽回局面,1231年颁布了《知识之父》……由此巴黎大学所获特权越来越多,主要涉及司法权、财政权、免税权和教师许可权等。

步入15世纪,巴黎大学渐渐不再被特殊对待。随着师生特权被肆意滥用,加之世俗王权居于教权之上,巴黎大学不再仅以基督教和教皇为中心。因而,特权慢慢被国王限制,并最终取消。

1971年巴黎大学分为13所大学,巴黎第一大学是其中之一

文史君说

大学是西欧中世纪的土特产,大学的诞生跟基督教、城市的兴起、文艺复兴有关,还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西欧中世纪并不完全是“黑暗的”。而“欧洲大学之母”——巴黎大学,正是在世俗君权与罗马教权相抗衡的“二元社会”的夹缝中生存。巴黎大学全体师生与君主、教皇斗智斗勇,从13—15世纪,其所获特权经历了从产生、发展、限制到取消的过程。

参考文献

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黄志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