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如何躲过大灭绝?中国科学家发现秘密在牙齿中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鸟类如何躲过大灭绝?中国科学家发现秘密在牙齿中

中国科学家在鸟类牙齿中发现其躲过大灭绝的秘密

距今6600万年前,一场毁天灭地的大灾难结束了恐龙的时代,造成了非鸟恐龙的灭绝。鸟类作为恐龙的后代,为什么能够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中国的古生物学家从它们的牙缝中找到了答案。

鸟类是恐龙的后裔,它们今天随处可见。其实在白垩纪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鸟类,它们与恐龙一起面对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但是却坚强的挺过了大灾难,然后在新生代中快速演化,成为今天地球上最重要的脊椎动物类群。

图注:今年地球上异彩纷呈的鸟类,图片来自网络

恐龙家族中有一个类群与鸟类非常接近,那就是恐爪龙下目(Deinonychosauria)。恐爪龙下目包括了驰龙科和伤齿龙科,它们体型普遍较小,而且身上长满了羽毛,就好像大号的“走地鸡”!

图注:恐爪龙是恐爪龙下目的代表,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奔跑的恐爪龙下目恐龙,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志恒团队选择了对比恐爪龙下目与古鸟类的牙齿,希望从中找出鸟类能够躲过大灭绝的原因。相关研究于4月21日在线发表在学术期刊《BMC Evolutionary Biology》之上。

通过同步辐射的高解析穿透式X-光显微镜,研究人员对比了属于恐龙的伤齿龙、近鸟龙、小盗龙,属于鸟类的会鸟、热河鸟等的牙齿。显微结构表明生活在中生代的恐龙和古鸟类的牙齿表面结构出现了差异,这个差异便是多孔罩牙本质这一结构的有无。

图注:白垩纪古鸟类与小型非鸟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内部微结构演化(a-伤齿龙, b-近鸟龙, c,d-小盗龙, e-反鸟未定种, f-今鸟类, g-长翼鸟, h-会鸟)。

多孔罩牙本质(porousmantle dentin)是介于牙釉质和牙本质之间的结构,在肉食性恐龙的牙齿中普遍存在,作用则是在肉食性恐龙撕咬猎物的时候起到特殊的避震保护,避免牙齿在撕咬受力时发生断裂。简单地说,多孔罩牙本质是恐龙捕食行为的证明。

在研究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中生代鸟类的牙齿中并没有多孔罩牙本质,也就是说古鸟类在食性上已经与恐爪龙下目发生了明显的差异,它们选择以种子、果实以及昆虫为主要食物,成为植食性或者杂食性动物。如此的演化趋势或许是为了避免与小型食肉恐龙的直接竞争,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而这恰恰救了它们!

图注:撕咬猎物的恐爪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植食性古鸟类 (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龙(右)的生态复原场景,郑秋旸绘图

前不久,古生物学家命名了一种发现于比利时的白垩纪鸟类——马斯特里赫阿斯忒里亚鸟(Asteriornis maastrichtensis)。这种生活在恐龙时代最后时期的鸟类不仅体型小,而且嘴巴之中没有牙齿,它们生活在海滨地带,能够找到各种各样的食物食用,属于杂食性动物。

图注:阿斯忒里亚鸟复原图,可见其生存环境,图片来自网络

当灭绝事件发生之后,一系列灾难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法恢复,而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受到了影响最大,最终纷纷灭绝。食性上转向植食性和杂食性的鸟类恰恰获得了很高的适应性,在灭绝事件 中依然能够找到足够的食物艰难生存,待到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图注:小行星撞击被认为是造成白垩纪末期大灭绝的主要原因,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非鸟恐龙在灾难面前纷纷灭绝,图片来自网络

鸟类在中生代完成的食性转变成为它们躲过大灭绝的关键,除了食性的差异还有其他的原因。无论如何,鸟类都保存了恐龙的血脉,并且在新生代占领了天空!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江氏小盗龙(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盗龙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