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中的战争: 二战时形形色色的鸭翼飞机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彩绘中的战争: 二战时形形色色的鸭翼飞机

在2003年,日本模型厂商长谷川推出过一款造型独特的日军飞机,很吸引眼球

而另一厂商造型村也在2013年出品过该机型。

这架如同科幻电影作品中的战机是否是模型厂家杜撰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架真实存在过的飞机,其历史原型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九州J7W1“震电”截击机一号原型机(十八試局地戦闘機震電試作1号機)。

飞行的鸭子

该机源自1942年末日本海军航空技术厂(海軍航空技術廠)飞行机部鹤野正敬大尉领导的鸭翼结构加螺旋桨后置推进式开发方案。此时的鸭翼战斗机设计构想为将发动机置于机身后方,武器装备集中于机身前方,因而可将机体各部位平衡运用以减少体积需求。因重心移至机体后方,若主翼与水平稳定面调换位置置放就可利用较小面积的主翼提供适当升力,亦可抵消通常的水平尾翼配置在低攻角产生的升力抑制。此外因推进式螺旋桨后置减低空气阻力,速度也可提升。

当时的鸭翼结构也并非全新发明。其实美国航空先驱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缔造首次动力飞机飞行纪录所使用的“莱特飞行者“(Wright Flyer)就是鸭翼结构。

但鸭翼结构特殊的气动特性需要两翼形状配置等精密设计,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自动飞行辅助控制技术成熟前,虽各国都偶有鸭翼结构原型机进行试验,却始终无法成为飞机设计的主流。直到1967年首飞、1971年服役的瑞典萨博AJ/JA 37”雷“式战斗机( Saab AJ/JA 37 Viggen)成为鸭翼结构的首款量产机,自此之后才开始多了起来。但现代的鸭翼主要作为飞行控制面使用,与二次大战期间藉以缩减机身主翼、提升火力速度的设计概念并不相同。

鉴于德国所面临的的盟军重轰炸机编队问题,为了避免未来有此问题的产生,1943年就任海军军令部参谋的源田实中佐认为有以高速战斗机拦截盟军轰炸机群的迫切需求,于是鹤野大尉的高速局地战斗机开发案迅速成为海军的重点计划,并在1944年5月得到十八试”震电“式截击机编号(十八試局地戦闘機震電),随后海军在7月中止三菱J2M”雷电“截击机后继机--双机身双发、发动机后置推进式的三菱J4M1十七试”闪电“截击机的开发。之后在1945年2月选定当时资源较有余裕的九州飞行机公司(九州飛行機株式会社)作为开发制造第三方。震电的机型编号J7W1中,J为截击机(局地戦闘機)的代码;W指九州岛飞行机株式会社。九州岛飞行机于1943年成立,前身是位于福冈市的渡边铁工所飞机设计制造部,因此沿用渡边的罗马音”Watanabe“的首字母W。而“震电”则是根据1942年日本海军开始的命名原则,即乙型战斗机(乙戦),也就是陆基截击机皆以雷、电为名。

源田实,1904年出生于广岛县。1928年11月30日加入霞浦航空队,1929年11月从第19期飞行学员班结业,次年6月源田被编入赤城号航空母舰。他在30年代初主张航空主导论。为了引起民众的关系和得到捐助,源田在日本各地进行飞行表演。他率领的三机编队受到欢迎被昵称为“源田马戏团”。1938年11月末,作为日本驻英大使馆武官辅佐派驻伦敦。在此期间见证了不列颠空战。1940年10月初回国,11月升任中佐。从1941年12月开始,源田实作为第一航空舰队航空参谋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中偷袭珍珠港,印度洋海战,中途岛海战等航空作战。中途岛海战之后源田在航母瑞鹤上短期担任飞行长,立刻被调回大本营军令部第一课。委派其重组第一航空舰队(陆基)和神风特攻队。1954年入仕防卫厅担任航空幕僚监部(航空自卫队参谋部)装备部长,首任航空总队司令,第3任航空幕僚长。最终军衔是相当于上将的空将。因为洛克希德公司F-104星式战斗机的问题引咎辞职。

震电有着当时非常惊世骇俗的布局,除了特殊的推进式螺旋桨和前翼式设计外,震电的垂尾则分布在两片主翼上,修长而突出的机首中内藏了机上大量的系统。四门30 mm五式机炮(五式三十粍固定機銃一型乙)集中配置在机首,除了能够提高炮火密集度外,对提高命中率也很有帮助,不过震电所采用的六叶大直径柱友液压恒速螺旋桨,同样的和美军P-47产生了机身离地高度的问题,不过为了顾及飞行员的视野,震电的起落架显得十分的长,由于这个过长的起落架,使得机翼内无法在装设机炮,其也是二战中日本唯一一款采用前三点起落架的单发战斗机

震电预计搭载2130匹马力等级三菱ハ43四二型(MK9D改)发动机,设计最高时速750 km/h。然而负责ハ43四二型发动机开发制造的三菱名古屋工厂在1944年底遭密集战略轰炸而毁坏,连带使震电的开发生产大幅延迟,直到1945年6月15日才完成一号原型机。

震电一号原型机在7月间由鹤野大尉亲自驾驶进行地面滑行试验时,因机首抬升角度过高以致螺旋桨触地变形,因此临时以组装中的二号原型机螺旋桨替换;同时在两侧垂直尾翼底部加上九州K11W“白菊”式机上作业练习机(双座机乘员射击、通讯、导航、观测、侦察摄影等训练)的尾轮,以限制地面滑行时的机首抬升角度。

针对此缺陷,震电的量产结构预计重新设计主起落架脚位,并不再附加尾轮。

震电一号原型机于1945年8月3日,在九州岛岛福冈市的席田飞机场(今福冈机场)由九州飞行机试飞员宫石义乔首次飞行。并在水平状态飞出了293.5km时速 ,爬升和翻滚等性能表现的很不错。机体在略经修改后于8月6日和8月8日成功的完成了两次试飞,不过在第三次试飞完成后,发动机即过热故障待修。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日军海军将组装中的二、三号原型机及所有零件与设计图一并销毁。一号原型机则在席田飞行场由美军接收,同年10月海运回美国本土研究后拆解。

日方设计人员与美军在席田飞机场的震电一号原型机前留影

拆解部件现保存于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国家航空及太空博物馆(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机首部份则收藏在此博物馆下属的弗吉尼亚州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

大战末期的日军新式战机多有将活塞式发动机转为喷气发动机的构想,而震电的鸭翼布局也存在换装喷射引擎的改造空间,战后亦有开发人员证实代号J7W2“震电改”的喷气式机型将搭载当时开发中的石川岛芝浦ネ130喷气发动机。然而在大战末期日本国力耗尽、资源匮乏的状况下,量产喷气式发动机已是奢谈,更谈不上战机喷气化的进展了。

倒是战后模型厂商孜孜不倦的出品了幻想中的震电改,上面分别为长谷川公司于2009年出品的1/48震电改喷气机、2014年出品的同比例震电改夜战型、同年出品的1/72震电改与另一图纸机:中岛G8N1“连山”式陆基攻击机的二合一套装

同时代的异形机

鸭翼结构飞机称为canard (法文“鸭”之意)源自1906年深秋巴西航空先驱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Alberto Santos-Dumont)在巴黎近郊试飞的14-bis,为首次在美国以外地区成功飞行的飞机,也是首架能以自身动力起飞者。Canard则用以形容此机如鸭子般伸直颈部飞行的姿态。

两次大战之间,鸭翼结构的德国福克-武尔夫F19“鸭”(Focke-Wulf F19 Ente)双发动机实验性轻型客机/运输机于1927年9月2日首飞,但9月29日进行单发动机飞行操控展示时意外坠毁,该公司的联合创办人格奥尔格.武尔夫(Georg Wulf)亦在此意外中丧生。福克.武尔夫公司后来基于此机的开发经验,提出鸭翼结构Fw 42轰炸机方案,但在模型风洞试验后因其非典型设计没有买家而取消。

Unicraft公司出品的FW.42轰炸机模型,虚构了其参加了西班牙内战的场面

二次大战时间点出现的鸭翼结构原型机除了大战末期的九州J7W1震电外,还包括战前意大利航空学会-安布罗西尼公司(Società Aeronautica Italiana-Ambrosini)的SS.4以及大战中期美国寇蒂斯-怀特公司(Curtiss-Wright) XP-55“上升器” (Ascender)。

SS.4在1939年3月7日首飞时,为世界首架鸭翼结构全金属可收放起落架的推进式单翼单座战斗机,各方面都是当时极新颖的设计。本机预计搭载一门30 mm及两门20 mm机炮,并以960匹马力的伊索塔.弗拉斯基尼.阿索(Isotta Fraschini Asso)XI R.C.40型液冷式发动机达到540 km/h极速。但首飞成功后翌日就因机体与主翼面栓接强度不足,导致飞行中解体而坠毁,试飞员安布罗焦.科隆博(Ambrogio Colombo)丧生,计划也随之取消。

Curamodels公司出品的SS.4模型

XP-55则是因应1939年11月27日美国陆军航空兵提出的R-40C计划而开发。此计划在预计提升战斗机性能火力及飞行员视野的同时,对机体结构也不设限制,因此在1943年间出现伏尔提飞机公司(Vultee Aircraft)的 XP-54 “天鹅”(Swoose Goose )、寇蒂斯-怀特公司的XP-55 (上升器)及诺斯洛普公司(Northrop)的XP-56 “黑色子弹”(Black Bullet)三架怪胎同场竞技。虽然最终由XP-54胜出,但终因性能不如预期而取消开发。

XP-54

XP-55

XP-56

modelsvit公司出品的XP-55模型

日本陆军研制的满洲キ98战斗攻击机/超高空战斗机以及海军研制的三菱J4M“闪电”截击机都是与XP-54类似的双机身中置吊舱螺旋桨推进式结构。而陆军研制的另一款立川キ94-I超高空战斗机除双机身外,中置发动机舱首尾各有发动机及螺旋桨,同时牵引及推进。

满洲キ98超高空战斗机想象图

国内模型厂商MENG公司曾于2012年出品过该机型模型

三菱J4M想象图

Unicraft出品过的J4M模型

在工厂中用于验证的キ94-I木质模型

Ushi models出品的キ94-I模型

此外,1942年5月1日首飞的英国迈尔斯飞机公司(Miles)的M.35“蜻蜓”(Libellula)实验机则属于串翼(tandem wing)结构,而非鸭翼机。串翼机的两片主翼皆提供升力,而鸭翼机的前翼其实是水平稳定面。本实验机的串翼及螺旋奖后置推进式设计使其翼展短、体积小、飞行员视野不受阻碍,因此适于航空母舰起降。

虽然M.35的飞行特性不稳定,但迈尔斯公司基于此开发经验,即以串翼结构双发动机大型化的M.39“蜻蜓”竞标英国空军部(Air Ministry)高速高空无武装轰炸机B.11/41采购方案。为验证飞行特性以利M.39开发,迈尔斯公司先制作一架八分之五比例的实验机M.39B,并于1943年7月22日首飞。此架M.39B前低后高的主翼配置与M.35相反,除考虑螺旋桨离地高度外,也消除了M.35较高的前主翼在低攻角对较低的后主翼产生的沉降气流。然而全尺寸的M.39终因计划取消而未能实现。

迈尔斯的一系列串翼机外形尺寸可由模型相比较。左至右分别为M.35、M.39、M.39B。

M.35与M.39的机名Libellula即蜻蜓科蜻属,亦即以蜻蜓前后翼的排列与功能上的相似性作为串翼机的象征。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7年转战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2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