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争图集1937——1945(2)——战争的爆发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中日战争图集1937——1945(2)——战争的爆发

在北平附近的卢沟桥上,国民党二十九军的士兵严阵以待,防备日本的入侵,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二十九军首当其冲。这场局部小规模冲突很快升级为全面抗战,蒋介石最后决心抵抗,拒绝妥协,双方都向该地区增援。尽管当地的中日官员进行了谈判,中日战争还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八月初,一支国军步兵向北平附近挺进,支援遭受日军攻击的第二十九军,这支部队在长城附近。虽然戴着现代化的德式钢盔,但这支军队并不现代化,原因之一就是运送物资时需要一长串的搬运工。 1937 年国军的整体战斗力并不强,原计划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编制、装备作战思想武装60个师,到抗战爆发实际上只完成了20个师的训练。

原图印刷于明信片上,这张日本明信片的宣传的是图中这支部队在 1937 年 8 月向北平挺进。 8 月初,这些部队将到达北平市郊,但大军直到 8 月 8 日才正式进驻北平,与国军守备部队没有进行太激烈的战斗,因为他们在被日军完全包围之前就撤出了这座城市。

随着日军与国军战斗升级,国军的步兵和炮兵也不断向前线挺进。驻扎在华北的日军与中国地方部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并很快失去了控制。尽管有人试图调解,这场激烈但低水平的战斗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全面的冲突。画面中驮马拉着的那门炮看上去像是苏联 76 毫米 M1900/30 中型野战炮。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一名国军士兵手持德国制造的 MP-28 冲锋枪,这是中国人在 20 世纪 30 年代使用的众多武器类型中的一种。这名士兵的冲锋枪弹匣装在胸前特殊的皮制弹药袋里,士兵们很喜欢这种轻武器。

1937 年 7 月中国北方,日本军队在一次战斗结束后高呼万岁。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日本士兵特别狂热,在别的国家很少见到如此狂热的士兵。在战争初期,这种狂热冲淡了战斗中的苦难,但随着损失越来越大,战争结束遥遥无期,这种最初的狂热逐渐消退殆尽。

1937 年 7 月下旬,北平被日军占领,图为日军在北京郊区设置的机枪阵地。驻守北平的国军组织混乱,部队经常混在一起,根本没有做好城市的防御。日军华北卫戍军精心策划了攻占北平的计划,他们从西面和北面席卷了整个城市,中国军队从日军留下的缺口中撤退。

1937 年 10 月,保定附近的国军骑兵。骑兵在中国军队中实力并不是最强的,其主要用于华北平原地区。 1937 年夏末秋初,日军的快速推进,将北方的国军扫荡一空。这样的骑兵纵队是日本飞机最好的靶子,更何况日军很快就拥有了绝对的空中优势。

这是一包鞭炮上的爱国宣传画,描绘的是国军与 日军英勇 作战,原来的标签颜色鲜艳,背景是一辆绿色的坦克,中国国旗在军队中间飘扬。国民政府这样的宣传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北伐时期非常有效。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政府也充分利用了海报和其他方式进行宣传。

日本也制作了一系列彩色的 “ 漫画 ” 宣传明信片,展示中日战争的场景,这些明信片被分发给士兵们,让他们把这些明信片寄给亲人。这张明信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日军攻克长城,高呼象征胜利万岁,还有相当多的“爱国口号”。

在北平西南部的宛平,日本士兵在一条用铁丝网后的壕沟里警戒,一九三七年八月一日,第二十九军撤退到天津,北平于七月三十一日被日军占领,最开始城市里的秩序并不混乱,老百姓稍微放下心来,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情况急转直下。

中国北方,恐惧的中国村民欢迎鬼子进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即使当地的中国人举着日本国旗,摆出友好的手势欢迎侵略者,但也不能保证会他们得到优待。其实这些老百姓日本人来说很重要,应该争取,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拥护国民政府,如果日本人不那么残暴的话,他们可能会得到反对蒋介石的老百姓的支持。

1937 年底,一支日本高射炮队在北平城外的炮台上操作高射炮,可以看到炮台里积满了水。他们装备的是日本于 1921 年生产的 10 式 76.2 毫米高射炮。这种型号的高射炮通常由海军人员操作,虽然照片没有相关说明,但可以推测炮兵很可能是海军的登陆部队。在战争的头几个月,中国空军大部分都被摧毁了。

国军的战车部队正在向前线开进。这是意大利卖给中国的CV33/35轻型坦克,装甲很薄,只有两挺8mm机枪,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可以作为武装侦查车使用。在国军服役的数量不详,但是南京守备部队的确装备了20辆。 解放战争中也有被解放军缴获的,军事博物馆有收藏 。

(军博那辆CV33,位于负一层的装甲车辆区)

国军炮兵在接受训练,该炮是德国提供的 32 倍口径 150 毫米野战榴弹炮,又被称为“32倍15榴”。此炮32倍口径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专门为中国定制型号,原版的30倍口径射程只有13公里,达不到中国要求的15公里,故增大到32倍口径。1934年中国进口24门,1936年又进口德国24门二手的150mm炮。淞沪会战尾声,炮兵第 10 团部分火炮被已经埋下地雷的公路桥拦住退路,炮团战士忍痛将炮推入河中。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部署在岳麓山的两门该型火炮曾给予日军重大杀伤。今天锦州的辽沈战役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分别收藏一门该型火炮。

一个红军机枪组紧握拳头,眼神坚定,装备的应该是勃朗宁M1917型重机枪,注意他们还戴着红军帽,照片拍摄于延安。根据 1936 年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达成的统一战线协议,双方军队也互相往来。这个勃朗宁重机枪小组,是共产党自己的武装力量,不会听从国民党的调遣。

1937 年为数不多的一次胜利发生在平型关,一支自信过头的日军被八路军 115 师困在一个山谷里。在这张宣传照片中,一个八路军重机枪组正在向被困的日本军队开火。据一些报道日军在战斗中损失了 3000 人,以及 100 辆卡车和其他装备。虽然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之一,但这场胜利表明,如果中国军队从战争一开始就完全搞游击战争,可能又是另外一个结局。

一个负重的日本机枪手肩上扛着他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走向战场。他穿着日本陆军夏季制服,头戴浅卡其色帽子,穿着衬衫和裤子,松散地系着背包上的工具,包括一个毯子卷和炊具。这个年轻的日本士兵把一根带花的树枝插进背包里,可能他想起了自己的祖国(原文如此,但是我还是想说,日军里可能会有热爱生活反对战争的士兵,但是在日本狂热的扩张和洗脑运动中,每攻陷一个城市,日本社会都会掀起庆祝的狂潮,雪崩下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两名日本炮兵在操作九二式步兵炮。该炮口径70mm,射程2800米,于1930年3月投入使用。九二式步兵炮结构简单,重量只有两百多公斤,极易携带,两人即可操作,特别适用于中国复杂的地形。但是需要由一名军官和十九名士兵组成的小队负责运输火炮弹药和伪装。

1937 年夏末,日军在稍作休整。在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口粮供应充足,规定的口粮是每天3到4斤,包括大米、大麦、肉类、蔬菜,偶尔有水果罐头,还会有维生素药片,条件好的时候还有香烟、糖果、酒和缴获的食品和饮料。

国军炮兵用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 75 毫米 M14 山炮进行训练。这门炮是军阀混战时期

遗留下来的,并不算先进。一九二八年北伐成功后,国军装备了从各地收缴上来的武器。

抗战初期,日本轰炸机机组人员在战斗前听取任务简介。战争开始时,日本服役的主要都是老式的中型轰炸机,如 Ki-1 和 Ki-2 ,这种轰炸机是在上世纪 30 年代初引进的,到 1937 年已经过时了。后来开发了更多新的型号,如 Ki-21 和 G3M 九六式轰炸机 。这些轰炸机缺乏防护,只要是速度比它快一点的战斗机都能对其构成威胁,被中国空军击落多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