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其实是有丞相的,也是最后一个有丞相的朝代,胡惟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明朝的内阁就是伴随丞相制度而出现的,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朱元璋早年乞丐,和尚的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但也同时让他多疑,控制欲强。
朱元璋的控制欲属于报复性的控制欲,大概因为他早年艰苦的经历让他对到手的权力舍不得放手,多疑让朱元璋无法做到像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那样用杯酒释兵权对待下属,朱元璋废黜丞相这个职位也是控制欲在作祟,丞相或者宰相这个职位是百官之首,很多时候都是丞相带领百官跟皇帝做对。
朱元璋登基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六部,中书省下设置丞相,从明朝建立到丞相制度被废除,大明仅有四个丞相,分别是李善长、徐达、胡惟庸、汪广洋,除徐达外,另外三位都被处死。
明朝的丞相绝对是一个高危职业,最后一任丞相是胡惟庸,胡惟庸权力熏心,有些政务自己处理而不是上报朱元璋,导致朱元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胡惟庸案爆发,胡惟庸被处死,宰相制度被废。
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一个精力超级旺盛的人,宰相制度废除以后,也就没有中书省,六部都向皇帝直接负责,奏折也就全部由皇帝来处理了,朱元璋一开始还能应付,但是 王朝初步建立,百废待兴,事情也多,而且明朝仿照的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政务就更加千头万绪了,朱元璋也有处理不了的时候。
其实宰相很大程度上跟秘书类似,可以帮皇帝处理很多事情,所以没了宰相,虽然朱元璋享受了独揽大权的快感,但面对这么多政务也是吃不消,于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这其实就是朱元璋的四个秘书,也就是四辅。
而到了朱允炆,大概是因为没有宰相帮他拿主意吧,而且昏招迭出,最后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翻盘了,朱棣成为了第三个皇帝,朱棣虽也是有着旺盛的精力,但还是比不上朱元璋,而且朱棣喜欢御驾亲征,所以更加对政务 无法顾及,于是朱棣就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与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不过这个时候的内阁 真的是一个秘书机构,宰相是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而内阁只有议政权,行政权在六部,这就是贯穿明朝始终的制衡,内阁的权力也是随着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发展而壮大的,到了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内阁权力的扩大,要感谢朱棣和朱高炽。
朱棣时期,让内阁兼管六部,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短,但是却让内阁大学士兼有尚书职位,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内阁的地位,到了明宣宗时期,由于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政,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前面说到过,内阁有议政的权力,这个议政怎么回事呢,就是奏折呈上来之后先交给皇帝过目,然后皇帝让太监搬到内阁,由内阁大学士讨论处理方法,“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夹在奏章里 给皇帝过目,这大大减轻了皇帝的负担。
本来批复的意见应该由皇帝亲自来,但是朱棣的子孙都比较懒,连抄奏章都不愿意,于是朱瞻基想到一个办法,教太监读书,让太监读给皇帝听,再由太监在奏章上批复,这就是所谓的批红。
其实之所以把批红权力给到太监,其实也是制衡,内阁权力大,皇帝比较难过,所以拉了太监进来,由太监制衡内阁 所以内阁首辅虽然权力大,但有时候也不得不对太监客气一点,批红过的奏章还需要盖上皇帝的章,所以又有了掌印太监,也是让太监相互制衡
内阁的人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由皇帝任命,后来发展成了由皇帝任命的属于中旨入阁,文臣是不愿意中旨入阁的,文臣觉得这是文臣自己的事情,如果由皇帝指定,那么就成了皇帝的跟屁虫了。
《明史.科举》中记载“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只有进士出身,进入翰林院,否则是不能入阁的。这个制度在明代可以说是几乎得到完全的执行,从永乐到明亡,164个阁臣中只有7个不是进士出身,而且这7人还都是在内阁设立不久时,尚未定下非进士不入内阁之例时入阁的。
皇帝为了平衡内阁和六部,采用了廷推的方式,明朝任用高级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的,称"廷推"。参加廷推的官员有有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大致上是有资格上朝的那些。
皇帝搞个廷推,并不是为了民主,而是通过廷推,让文臣内部分裂,廷推还是很多派系的,这样皇帝居中调停,不至于内阁是铁板一块。
至于说内阁的作用,在个人看来还是很大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嘉兴和万历都曾经二三十年不上朝,但是国家依然运转正常,万历年间还打了三大征,最著名的就是抗日援朝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内阁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毕竟能够入阁的大部分人都是人精,反观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竟然前后换了19任内阁首辅,这导政策不能持续的执行,最后灭亡了。
这是因为内阁的权力是依附皇权的,皇帝把手中权力分了好多份,给了太监、内阁、六部、东厂、锦衣卫,因此明朝内阁也是皇权的附庸,不可能成为近现代意义上的内阁政治制度。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