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河朔地区的“胡化”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河朔地区的“胡化”吗?

问题如下: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河朔地区的“胡化”吗?

回答如下:

安史之乱的爆发有直接的诱因,也有制度化的远因,这之中,胡化恰恰是结果,而非原因。

具体来说,河朔地区,其实就是河北地区,在唐朝争取划分来说,属于河北道,而河北道的地理环境,在唐朝时与今天是完全不同的。

河北道,在唐朝时实际上是两块互相悬隔的地理区域,在今天雄安新区这一条线,也就是河北省中部地区,当时从太行山到大海之间,有一大片的湖泊和沼泽,这些水系,一直到北宋初年仍旧存在,成为宋辽的天然边界线,直到北宋末年,这些水系才逐渐干涸,成为随意出入的旱地。

在唐代,河北道北部以幽州、易州为中心,经济并不发达,甚至部分地区处于半耕半牧的状态,唐朝又在幽州北面设置了一系列的羁縻州,安置投附的游牧部落,所以,这个区域的胡化是比较严重的,是从南北朝以来的传统继承。

而河北道南部,魏州、洺州、相州等地,都是发达的农业区域,整个河北道的户口在天宝极盛时接近全国的1/3,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区域。

而后来长期割据和有百年不闻声教的河朔三镇,只有一镇在幽州,另外两镇在河北道南部,即魏博节度使和成德节度使。

上面是元和十五年的河北五镇,其中幽州、魏博、恒冀,是长期割据的三家,沧景、易定、邢洺则是废置变化,很长时间是被朝廷控制的半独立势力。

这个大区域,才是“河北胡化论”的指向客体。

说回安史之乱,直接的诱因是信任安禄山的唐玄宗老迈,杨国忠执政,不断上告安禄山谋反,安禄山本身的计划是等唐玄宗死后再反,结果不断受到杨国忠的逼迫,就迅速举起了反旗。

而制度性的远因,则在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实施后,为了减轻财政的负担,允许藩镇兼任转运使,将各个集中的财富中心或者说后勤总基地的钱帛物资供应给边军。

由于唐朝统治的疆域极大,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对于河北的管辖,其实是鞭长莫及,所以,西部的后勤、财富中心在凉州、长安,而东部的中心就在河北道幽州、贝州。唐代殷亮《颜鲁公形状》记载:

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储于清河,以备北军费用,为日久矣,相传为天下北库。

清河郡就是贝州,还在冀州的南面,这里是北军的后勤总基地。

换句话说,河北的藩镇只要占领河北道,其实就有了天下1/3,进则足以进取江淮,退则足以自保河北,而安禄山有雄兵20万,占天下军队总数的1/3(边镇49万+中央军12万),没有野心不是很奇怪的事儿吗?

所以,即便不是安禄山这个胡人,谁长期掌握这么强的力量,最终也会走上谋反之路。

而安史之乱后叛将们被安置在河朔地区,才导致了这个区域100多年的胡化进程,而不是反过来,在开元天宝年间,河北道大部分地区可不是胡化的,而是汉人高门大族的乐园。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