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西方文明的入侵,清朝是否会成为我国延续最久的朝代呢? | 刘三解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假如没有西方文明的入侵,清朝是否会成为我国延续最久的朝代呢? | 刘三解

问题如下:

假如没有西方文明的入侵,清朝是否会成为我国延续最久的朝代呢?

西方列强入侵之前,清朝末年非常富裕,社会安定,从民国社会各地国民普遍拒绝剪发就可以看出,清朝还是比较入民心的,假如列强没有侵犯中国,清朝会不会延续下去?

强调一下,这个问题是网友提问,不是三解想出来的,不过脑洞开得挺大,很值得一谈。

回答如下:

假如没有西方文明的入侵,清朝的寿命应该会减少60年左右,也就是在1860-1870年前后寿终正寝。

很多人都知道明末进入了“小冰河期”,北方旱灾、蝗灾频发,粮食作物大量减产,江南主要经济区的气候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曾经繁荣的商品经济开始严重萎缩。比如明末陕西、山西等省的商人都会到松江贩运“标布”,随着北方经济的崩坏,这条贸易路线完全消失,一直到清朝的康乾时代方才复苏。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1830年前后,中国和当时北半球的所有经济体,都陷入了类似的气候危机,中国的部分被称为“道光萧条”。

表现形式与明末“小冰河期”类似,北方灾荒不断,江南的棉布、丝绸主产区则发生了连绵的水、旱灾害。

宏观经济上不可避免的衰退,也在从根本上影响着道光朝后清政府的财政,道光朝对于受灾省份的税赋减免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同时,以土地直接税为大宗的清朝整体收入则极少增长,以至于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道光朝的国库存银急速减少,已低于1000万两。

而在乾隆、嘉庆时代作为“国家应急提款机”的两淮盐商,也由于盐税这一清朝最重要的消费税财源的持续萎缩和私盐的蔓延而无以为继。

至道光末年,扬州盐商的总资本额已经降至500万两以下,不要说承担清朝“变相特别税”(实际的抢劫)的捐输,就连正常的税款也已经很难承担,以至于盐商纷纷破产或改行,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广州“十三行”,原本垄断行业的利润下降,甚至在挤压着比较小的“行商”欠债乃至于破产。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支出军费多达3000万两之巨,却根本无力报销,实际上已经成为填不上的窟窿。

到了道光末年,清朝已经进入了明朝在万历末年的窘境,即民间有钱也收不上来,而国家开支只见增加不见减少。

到了咸丰上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朝其实已经不是在依靠常态财政支撑战争,而是通过非常态的对民间的“劝捐”来支撑军饷,这种涸泽而渔的做法,如果继续下去,哪怕完成了对太平天国的镇压,其财源也不可能支持第二次。

清朝非常幸运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太平天国战争同期爆发,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而英国作为远东国际和贸易秩序的主宰者,也需要这样一个“合作者”来维持对华贸易的正常进行。

在太平军席卷江浙之后,终于事实上粉碎了原本中国自身的内贸市场关系,经过人口和社会关系重新洗牌的生丝产区、茶叶产区和棉花产区,不得不大规模转向“外向化”,而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也成为进出口(主要还是生丝、茶叶等手工特产品出口,早期进口则主要是粮食和鸦片)的窗口,大量涌入的、寻求安全的士绅和官吏,带来了资本,也带来了消费力,租界急剧繁荣。

租界的法律管理体制、西式海关体系的建立,则让这个经济体系的转轨产生的巨大税金,得以被收缴,更避免了清政府管制下必然的巨量腐败和浪费,留存了大批的“现金”交予清政府。

正是由于海关税收的高速增长,清朝才有了“同治中兴”的基本底气也正是由于这一套和国际接轨的财政组织,清政府得以开拓了“外债”这个续命的“神器”,让“塞防”、“海防”,乃至于后来的巨额赔款,有所依凭。

同时,在战争中交给地方财政的厘金,在这次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为内地的地方实力派创造了机会,外向型经济的爆发,同样带动着帝国内部贸易的繁荣,从商人头上刮油,让清朝跃跃欲试的汉人督抚们有了更强的底气。

在此条件下,清朝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联盟,又一次拥有了可以压制地方反叛力量的力量,直到“清末新政”开始后,中央开始与地方大规模争夺财权,然而,这一次将整个国家体制转向现代化的尝试,对于早已习惯于“自行其是”的汉人士绅们绝非福音。

事实上,哪怕晚清的士绅知识分子喊的“救国”、“强国”高调有多么高,在他们的利益立场下,对无论来自满人还是汉人的强力中央集权政府都不会抱有好感。

而清政府的新政走向,又连最基本的势力平衡都不愿意保留,这就为这些地方实力派的反叛,提供了足够的“口实”,当曾经的联盟一朝瓦解,清政府看似已经集中到手的权力和资源立时失灵,这已经不是袁世凯、冯国璋或者哪个人能够挽救的局面了。

更愚蠢的是,清王朝的掌舵人在其灭亡前夕,竟然还没有认清,皇族是与官僚共天下,在对袁世凯等北洋官僚的打击过程中,王朝的基本盘已经被皇族自己拆光了,最终无兵、无钱的境地,与大喊“群臣误我”的崇祯皇帝并无二致,而造成这个结果的错误其实也是一模一样的。

说实话,清王朝内部的痼疾和皇族力量的虚弱,让它早死晚死都得死,但死在1912年还是有一些偶然性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皇族自己“作死”,还得劳烦袁世凯帮他们出殡,同时葬送了本应出现的“近代化”中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