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潜水!爱吃鱼!中国发现逆天小甲龙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能潜水!爱吃鱼!中国发现逆天小甲龙

能潜水!爱吃鱼!中国发现逆天小甲龙

古生物学家首次公布了一种肉食性的鸟臀目恐龙(鸟臀目曾经是清一色的素食者),真的是颠覆三观。这只神奇的鸟臀目恐龙可不仅仅只是吃肉那么简单,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来见识下这只奇怪的小家伙吧。

辽西的微型装甲车

这种神奇的鸟臀目恐龙叫做奇异辽宁龙(Liaoningosaurus paradoxus),属于甲龙下目的甲龙科。发现地点为中国辽宁的义县组,年代大约距今1.22亿年。

辽宁龙在2001年由徐星、汪筱林、尤海鲁等人所叙述、命名,其属名指其发现地点,种名则指的辽宁龙自身的鉴别特征不明确,因为它的身上既有甲龙亚科的特征也有结节龙亚科的特征。

图注:辽宁龙的正模标本,图片来自论文

甲龙下目是鸟臀类恐龙的一个演化枝,最早出现在中侏罗世。种类很多,分布广,几乎遍布了世界各地。这类恐龙最大的特点是身体上有不同覆盖程度的装甲,一些种类还在尾部末端长出了可以攻击敌人的尾锤,防御性在恐龙家族中是一流的。不过有得必有失,沉重的装甲,短小的四肢和宽阔的身躯让这些动物的行动变得较为迟缓。

图注:甲龙的尾锤,能防御部分掠食者,图片来自网络

辽宁龙的正模标本 (IVPP V12560)全长仅有34厘米,新标本(xhpm-1206)则更小,体重不足1千克。起初研究者认为辽宁龙正模标本上的一些特征能显示这只恐龙还是幼年,但是通过对新标本的研究发现,其神经弓与椎体之间缝合线开阔,说明这两只辽宁龙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由此可见,辽宁龙不仅仅只是最小的甲龙下目,还有可能是最小的鸟臀类恐龙。

图注:最大的甲龙下目——甲龙与最小的甲龙下目辽宁龙,以及成年人的体形对比,图片作者RAX博士

不吃树叶爱吃鱼

除了小巧玲珑的体形外,辽宁龙的新标本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在其腹腔内保存了数条鱼类的化石。这种情况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否能说明这些鱼就是辽宁龙最后的晚餐呢?论文中也给出了三种对此情况的猜测。

图注:辽宁龙的新标本,能看到其腹腔中依稀可辨的鱼类轮廓。图片来自论文

第一,这仅仅只是辽宁龙死后由于流水的推动使得恐龙被推到了鱼类的尸体上。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实在是微乎其微,最主要的是如果只是流水的搬运,如何做到所有鱼刚好都被压在了辽宁龙的腹腔之下?

第二,在辽宁龙死后,鱼类为了寻找一个庇护的场所,所以钻入了辽宁龙的尸体。但是辽宁龙的腹部也有坚固的骨板,很难被小鱼穿透。此外化石保存的很完好,并没有发现被啃食或者搬运的痕迹。因此这种假设也不能让人信服。

第三,这些鱼类就是辽宁龙的食物。其中最显著的地方就是这些鱼类的化石残骸模糊不清,就像被胃酸加工过。除此之外,还在辽宁龙的腹腔处发现了一小截爬行动物的尾巴,这也应该属于辽宁龙的胃容物。

图注:辽宁龙腹中的一小截爬行动物的尾椎残骸。图片来自论文

综上所述,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残骸都是辽宁龙的胃容物。换句话说,辽宁龙就是一只吃肉的甲龙类动物。此外,辽宁龙的牙齿也与普通植食性的恐龙不同,辽宁龙颊齿齿冠具有长而分叉的齿饰,这种齿系可以穿透像鱼类一样的小动物,便于捕食。

图注:辽宁龙的牙齿,可以看出辽宁龙的齿冠低矮,但是齿饰发达且锋利。图片节选自论文与网络

战车亦是潜艇

如果以鱼类为食,那必然少不了良好的水下功夫。辽宁龙的一些身体结构也显示了这种恐龙擅长在水下活动。辽宁龙的腰带部分连接疏松,这能够使其在水下更加灵活的运动。辽宁龙前后肢的指甲相比其他甲龙类也是更加尖锐,这样或许可以能更好的撕扯猎物。

图注:辽宁龙与其他甲龙类的四肢对比。上面分别是辽宁龙的前后肢,下面为包头龙的前后肢。可以明显看出辽宁龙的指甲更为尖锐。图片节选自论文与网络

虽然辽宁龙体形很小,但是依然继承了“战车家族”甲龙类的典型特征——装甲,它甚至还拥有其他甲龙类没有的特点:其腹部甲板演化成盾状,甲板可以保护腹部身体免受水下攻击。根据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到辽宁龙也是全副武装的,相信很多人会想到另外一种动物——龟。尽管这两种动物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却演化出了相似的身体结构,可谓是趋同进化的又一个例子。

图注:辽宁龙复原图,由赵闯绘制

辽宁龙是自 18 世纪发现恐龙以来已知的第一种肉食性鸟臀目恐龙,也是续棘龙之后,第二种有明显水生倾向的恐龙,同时也是最小的鸟臀类恐龙。辽宁龙真的是非常神奇的小家伙,各方面都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特质,也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其种名“奇异”的内涵。

参考资料:

1.Ji Q., Wu X., Cheng Y., Ten F., Wang X., and Ji Y. 2016. Fish-hunting ankyl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Cretaceous of China. Journal of Geology, 40(2).

2.Xu X., Wang X.-L., and You H.-L. (2001). "A juvenile ankylosaur from China". Naturwissenschaften, 88(7): 297-300.

3.Arbour, V. M., Burns, M. E., Bell, P. R., & Currie, P. J. (2014). Epidermal and dermal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of ankylosaurian dinosaurs. Journal of Morphology, 275(1): 39-50. doi:10.1002/jmor.20194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江氏小盗龙(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盗龙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