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国父:默罕默德阿里时代的反土耳其斗争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埃及国父:默罕默德阿里时代的反土耳其斗争

说到穆罕默德·阿里,文科生出身的读者朋友们应该还记得,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里专门有一章记录他在埃及的改革事宜。在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穆罕默德·阿里所治理的埃及是近东地区第一个实现近代工业化的地区,与当时形同朽木的“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阿里本人作为雄才伟略的一代英主,为何没能带领埃及推翻腐朽的奥斯曼帝国统治,反而继续臣服于它呢?笔者无意于详述他的改革经历,而是从当时欧洲与近东地区的国际局势来谈谈这个问题。

奥斯曼帝国: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

1683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盛极而衰是每个帝国的必经之路。自公元1683年奥斯曼军队在维也纳城下折戟之后,帝国开始由扩张转为防守,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了自身的变革上。因为当时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思想理念,推动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成为了“西方列强”。这自然会对直面欧洲的奥斯曼帝国产生震动和冲击。

可是作为一个传统的伊斯兰教封建政权,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8世纪后的帝国,已经到了类似唐朝繁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有伊斯兰教会和禁卫军的阻碍,各地的保守派伊斯兰贵族掌握着地方大权,且大多思想守旧拒绝变革,妥妥的坑队友。作为国家领袖的苏丹,常常因无法顺利地在全国推行自己的政令而徒增奈何。

土耳其伊斯兰贵族

从苏丹马哈茂德一世开始,帝国开始进行欧式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并试图加强中央集权。但是除了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取得了一些成果外,其他的苏丹皆处处掣肘。到了19世纪初,试图改革的塞利姆三世居然被守旧的伊斯兰教贵族废黜并杀害。这些改革举动的失败,表明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帝国的“滞止”时代。

你停步甚至落后了,人家可不会原地踏步。除了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兴盛之外,土耳其人的宿敌俄罗斯人,在两代英主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近代工业和军事改革而愈发强大。接连几次的俄土战争,土耳其人起先还能靠前代堆积的国力赢几局,但越到后面越应付吃力,中世纪式的旧军队被沙俄的新式军队教做人已是常态。不断地有地盘被他国抢去或独立,这换了谁都伤不起。

第六次俄土战争

1798年,拿破仑入侵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昔日威震欧洲的奥斯曼帝国对此已无可奈何,只能向法国的敌方英国和俄国发去求援信。这件事足以说明奥斯曼的下坡路已经无可挽回,只是旧有的国家体量摆在这里,还能硬撑个若干年。而本文的主角穆罕默德·阿里就是在这时崭露头角的。

拿破仑远征埃及

改革兴邦:一切向法国看齐

奥斯曼帝国借来了强大的英国海军,终于在1801年将法军赶出了埃及。当时的穆罕默德·阿里是奥斯曼苏丹派出的阿尔巴尼亚军团的第二高长官,负责监督法军撤出埃及。在工作完成后,他在当地组织了一个管理埃及的临时组织,并于1805年被苏丹任命为埃及帕夏,即埃及的军政长官。

奥斯曼帝国派驻地方的帕夏,相当于同时代中国清王朝的地方总督。在奥斯曼帝国中央集权强大的时候,帕夏们自然是老实听话的。可是到了19世纪,奥斯曼苏丹对于这些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诸侯们,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穆罕默德·阿里能够被任命为帕夏,也是因为他在就职之前就已经成为了埃及的实际话事人,苏丹只能够顺水推舟一把。

可是这位阿里帕夏可不甘心做一方地头蛇,而是想要开创一个强大的埃及王朝。当时拿破仑一世统率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多次击败反法同盟,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大地,给阿里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我就算不能成为他那样的天选之子,也要学习和汲取他的经验和光芒,做一个忠实的追随者,从而把埃及变得强大,不再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阿里长期在奥斯曼陆军中任职,深深地清楚帝国百草丛生般的弊病都是怎么来的。要想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国家,第一步就是要消灭那些腐朽不堪、只会拖后腿的旧势力。之前把持埃及局势的,是盘踞当地数百年的马穆鲁克军事贵族集团,阿里找了个机会,将他们的首领和主要分子一网打尽并全部处死,将马穆鲁克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埃及马穆鲁克骑兵

阿里在稳定了埃及内部局势后,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着力改变的是奥斯曼帝国原有的旧军事制度,为此积极引进法国的先进武器装备,聘请法国的军事教官来学习战术和训练方法,帮助埃及建立一支法式的近代新军。为此他不惜解散了他原来的老部下阿尔巴尼亚军团,靠着征兵制征兆埃及农民加入新军行伍。

为了辅助新军的建立,阿里在工农业方面也施行了许多改革措施。他引进海岛棉作为经济作物,强令大部分埃及农民种植生产,通过转卖棉花到国外纺织厂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后又在埃及本土建立纺织厂,以供给花销甚大的军事开支。他还下令建立近代学校、军事医院、生产武器装备的兵工厂和造船厂,比如著名的开罗兵工厂,并强制征召剩余的埃及农民到这些工厂服劳役。

尽管在底层民众中引发了许多不满情绪和动荡,但是这些改革都是富有成效的。埃及不仅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新式陆军和海军,还逐渐成为了一个“开化”之地,在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方面都与西方接轨。马克思都称当时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在国际关系上,阿里也是仅抱法国的大腿。即便在拿破仑失败后,埃及也还同法国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和联盟关系。法国为了摆脱孤立的国际环境,保持在埃及等地的影响力,也欣然接受与阿里的联盟。后来阿里发动的一系列对外战争,比如征服非洲中部国家苏丹和进攻叙利亚,背后大多都有法国支持的影子。

英法俄奥等西方列强的明争暗斗

西方划分的近东地区

1815年的维也纳合约签订后,原有的反法同盟各国为了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相关利益与影响力,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各方争夺和交锋的一个焦点,就是在奥斯曼帝国所在的近东地区。

英国固守其“大陆均势”政策,不愿意看到欧洲大陆出现一股过于强大的势力,对俄国这头北极熊是又利用又提防,和法国虽然是宿敌,但有时也会联合法国坑俄国,比如数十年后两国联手在克里米亚血虐俄军。

俄国的目标是打通南下巴尔干和叙利亚的通道,将势力拓展到印度洋沿岸,这是彼得一世时期所订立的战略,因此势必要夺取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地盘。

奥地利作为和俄国同样的君主专制国家,为了应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影响和争夺南欧,与俄国也是相互利用和防范的关系。更边缘的普鲁士王国也对南欧地区的局势表现出了兴趣。

至于埃及,那也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所希望夺取的势力范围,如果能殖民最好。但是现在的阿里把埃及建设地不错,还同法国结成了同盟,只能暂时静观其变。阿里在征服了南部的苏丹国之后,与他的老主子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发生了冲突。

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

早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全体希腊人当了亡国奴。1827年,希腊人在半岛掀起独立抗争,并得到了英、法、俄三国的支持。虚弱的奥斯曼帝国镇压吃力,只能命令阿里调遣他的新军前来平息起义。

独立后的希腊

阿里派他的儿子易卜拉欣率领埃及军队到此,才发现列强们已经派驻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守在海边。阿里很清楚自己的海军还不能和西方列强抗衡,认为应当承认希腊独立。但是苏丹强令埃及海军参加纳瓦里诺海战,结果自然是大败亏输,只有陆战取得了一些成绩。阿里对此大为恼火,在战后要求苏丹把叙利亚地区割让给自己作为报偿。

其实阿里早就想要这块肥地了,只是正好有个借口提出来而已。苏丹自然不会答应这个条件,这直接促使阿里出兵殴打这个这个曾经的主子。1831年,他借口叙利亚阿卡地区(今以色列阿卡市)的管理者收留了埃及为逃避服兵役而逃跑的6000农民,而发3万军队进攻阿卡。

今天的叙利亚地图

腐朽的奥斯曼军队哪里是埃及新军的对手,阿卡地区很快被攻占。阿里挥师攻上安纳托利亚高原,在孔亚战役中击溃了帝国大丞相率领的主力部队,打通了前往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道路。

阿里在辉煌的胜利下还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明白奥斯曼帝国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就算能够攻下伊斯坦布尔也无法取而代之,还会招致西方列强的干涉而失败,因此只是想另立一个听自己话的新苏丹,乖乖的把叙利亚让给自己。事实证明他的考虑是正确的:英国和奥地利声都援土耳其人,而沙俄为了维持一个比较弱鸡的奥斯曼土耳其替他守着通往印度洋的路线,应苏丹的请求,直接派军队到伊斯坦布尔附近,武力调停苏丹和阿里帕夏的争端。

虽然阿里无意与俄国发生冲突,但是作为盟友的法国为了避免俄国左右奥斯曼的局势,要求阿里对俄国做出放弃大片叙利亚领土,只保留耶路撒冷等部分地区,换取俄军撤兵,这就让阿里不能忍:我本来就是为了叙利亚来的,现在岂能让我放弃到嘴的肥肉?他无视法国的照会,命令大军继续挺近小亚细亚半岛。

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

英国和奥地利怕俄军南下吞了伊斯坦布尔,逼迫苏丹放弃向俄国求援,答应阿里的领土要求,并联合法国派舰队向俄国施压。此时的伊斯坦布尔面临三支大军的进逼,苏丹叫天天不应,只得选择让法国斡旋,承认了阿里对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上的汉志等地区的统治权,换取阿里撤兵。俄国在撤军之前,逼迫苏丹签订了《温加尔·伊斯凯莱西条约》,从而把持了黑海与地中海连接处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

第一次土埃战争结束,阿里赌的这一把可是赚大发了,西方列强居然支持自己夺取了这么多地区,儿子易卜拉欣也做了叙利亚总督。此时的阿里已经以埃及君主自居,开创了自己的阿里王朝,不过仍然以帕夏的身份奉奥斯曼帝国为宗主。这实在有点像西汉初年的南越国王赵佗,在国内以皇帝自居,面对汉朝使臣则去掉冕服,而以国

穆罕默德·阿里的扩张图

胳膊拧不过大腿

埃及首都开罗

西方列强之间的争斗,对阿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们可以支持埃及夺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同样也可以逼迫埃及把吃进去的东西都吐出来。这都是埃及与西方列强间巨大的实力差距造成的,一定程度上来说,埃及只是英法俄等国的一颗不太好控制的棋子而已。

有朋友可能会问,埃及不是经过改革而强大起来了吗?笔者想说明的是,埃及的强大只是相对于过去以及它的宗主奥斯曼帝国而言,面对掌握的领土和殖民地面积多达上千万,掌握当时世界最强大军事实力的英法俄等国,埃及实在只是一个弟中弟。之前阿里好不容易建立的新式海军被英国舰队几乎秒杀就是一个明证,要不是法国罩着埃及就难说了。

而且年事已高的阿里这时也没有原来那么清醒了。他迷信于自己军队的“强大”武力,忙于四处征战,煽动也门等地区也脱离土耳其的统治。其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也越来越激进和失调,造成了诸多的问题和社会矛盾,工农业发展都陷入了停滞的危机,而连年战争所导致的财政亏空难以弥补,成为了后来埃及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

19世纪英国战舰

阿里清楚埃及如果履行这个条约,原本建立的脆弱的民族工业将被廉价的英国商品冲得七零八落。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后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被外国商品和资本冲击的惨状。英国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怂恿苏丹向阿里复仇,让其于1839年派遣军队重夺叙利亚,引爆了第二次土埃战争。

奥军依然废柴,在叙利亚边境的努塞宾被埃及军队打崩。阿里又一次下令埃军进入小亚细亚半岛,威逼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舰队向阿里投降,原苏丹马哈茂德二世惊惧而死。易卜拉欣主张取苏丹而代之,阿里却只要求获得埃及的独立和政治自主权。

同第一次土埃战争一样,英国强烈反对埃及攻占伊斯坦布尔,但也提防俄军势力进入。这时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提议各大国商讨保护土耳其的存在,解决土埃之间的争斗。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表示支持,而法国主张由土耳其和埃及直接协商。英国干脆绕过法国,发出军事援助土耳其的信号,两国因此产生裂痕。

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 梅特涅

这时俄国也玩起了英国佬的手法,趁机激化英法矛盾,提出站在英国一边,一起反对埃及的行动。在1841年英法俄普奥五国的会谈中,法国坚持站在埃及一方,支持其获得叙利亚。俄国则主张埃及放弃叙利亚而保留本土,并联合其他四国一起向法国施压,做出一副不惜一战的架势,成功孤立了法国。

法国再次面临反法同盟的危险,不得不怂一把。五国最终签订《伦敦协定》,要求阿里放弃对叙利亚、汉志等地的统治权,只能保持1.8万人的陆军,未经允许不得制造战舰,重新奉奥斯曼苏丹为宗主,才能保留阿里家族世袭埃及帕夏的权利,如果不答应那就要武力废黜他的地位。

列强说到做到,英国和奥地利海军封锁了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海岸,并炮轰叙利亚的贝鲁特,逼迫阿卡地区投降联军。阿里自知不可能打得过联军,只得接受了《伦敦协定》的条件。埃及一夜回到解放前,之前吞并的土地都被迫还给了奥斯曼帝国,军力还受到列强限制,自己阿里建立的强大埃及王朝瞬间化为泡影,并在数十年后重新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今属黎巴嫩的贝鲁特

穆罕默德·阿里想要让埃及独立并走向强大的愿望,本身并不是不能实现的。如果阿里能够稳扎稳打,保持国内的改革平稳顺利进行,而不是一昧的发动对外战争,再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左右逢源,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他的事业是可以维持下去的。可惜他在国内改革尚未彻底成功且遇到诸多问题时,仍然四处征战,夺取了底盘却又不知适可而止,结果触犯了列强们的“逆鳞”,从巅峰跌落谷底,做弱者的觉悟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