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后的故事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后的故事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选择了文言短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其主旨是在体现陈元方的聪明懂礼。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采用的多是口语,绘声绘色,这个故事头尾也很简单:

陈太丘和朋友约好日中同行,朋友迟到,陈太丘就先走了。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在门外玩耍,客人来了一问,得知陈太丘没有等自己,当着元方的面就破口大骂。元方干脆利落,指出客人“无信无礼”,弄得客人一脸尴尬。

陈太丘即陈寔(shí),东汉时人,做过太丘长,陈元方是陈寔长子,本名陈纪,父子两位都是《后汉书》有传的人物,且为“颍川陈氏”之先祖。假如这个故事是真的,年仅七岁的陈元方,就能够准确把握“礼”的精神,确实挺了不起,也说明陈太丘的家庭教育做得极好。

陈寔出身低微,太丘长只是中下县的主官,这个家族既没有三公之类的显爵,也无赫赫军功,仅仅依靠出众的德行,在动乱的东汉末年逆市上扬,一举成为名门望族,不能不说是个异数。

《后汉书》记事简洁,看不出来陈寔有什么特殊才能,他早年在县里做吏员,县令邓邵偶然和他聊天,发现他是个人才,同意他去太学学习。回来之后,陈寔不愿意再做吏员,为此躲到了阳城山中隐居,还牵扯进一宗杀人案中,被同县吏员杨某抓去刑讯逼供,因为没有证据才被放归。

因为家境贫穷,陈寔再次选择出仕,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对待政治的思路很务实,当时宦官专权,大宦官侯览想在颍川郡安插自己的人手,郡守不太乐意,可是又不敢不听话。陈寔担任负责人事工作的功曹,他找到太守出了个主意,就是以功曹的名义直接宣布任命,主动替太守背了黑锅,太守当然感恩于心,离任的时候特意把这事透露出来,陈寔由此天下知名。

另外一位大宦官张让的父亲死了,归葬颍川,别的名士都拒绝去吊孝,陈寔却不顾众议前往,张让是汉灵帝一朝宦官之首,年幼的灵帝管叫他爸爸,可想而知权势熏天到了什么程度。张让不缺钱不缺地位,唯一缺的就是来自主流士大夫阶层的认可,陈寔去吊孝,等于卖给张让一个天大的面子,张让对陈寔自然敬重有加。

陈寔名望步步走高,做的官却不大,他当过亭长——这是刘邦早年做过的吏职,还做过负责监察的督邮——《三国演义》里张飞拿鞭子抽打的就是督邮,再往后,他才当了太丘长,汉代官员序列以俸禄论,太守两千石,太丘长应当是四百石,他为政的方式就四个字:以德服人。陈寔注重德行,可扛不住上司要横征暴敛,所以他终于还是辞官还乡了。

灵帝即位之后,士大夫领袖窦武作为皇帝的外公,当上了大将军,窦武本来就很有人望,他邀请陈寔为僚属,陈寔欣然前往。

陈寔任窦武僚属的时间点有些尴尬,此时宦官群体和士大夫群体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窦武打算除掉所有宦官,他精心准备了一份行动计划,有天晚上他从官署回家睡觉,这份行动计划被宦官偷偷拆开,灾难瞬间降临,宦官们迅速将小皇帝推出来,废掉了窦太后,窦武自杀,所有窦武一系的士大夫死的死,抓的抓,大批受到牵连的人士终身禁废,这就是有名的党锢之祸。

毫无疑问,陈寔父子双双受到牵连,党锢之祸一来,陈纪也废在家里,据说他发奋写了几万字的著作《陈子》,这本书没能流传下来,我们不知道身处禁锢之中的陈纪到底想了些什么。

熬到公元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皇帝在存亡之际,终于想起了被禁锢的士大夫们,由是下令解除禁令,但局势已经无法挽回。

年老的陈寔干脆把车轮悬挂在墙壁上,示意再不会接受朝廷的征召,陈纪则入朝为官,陈家绵里藏针的政治态度,在陈纪身上一览无余,屠夫董卓意欲迁都,陈纪都敢站出来反驳。他最后官至大鸿胪,成为九卿之一,这个职位虽然显赫,却谈不上很重要,汉末更要紧的其实是尚书令这样的职位,大鸿胪仅仅是国家门面,其实是没什么实权的。

借助父祖两辈积攒的耀眼光辉,陈寔的儿子陈群,在乱成一团的三国时代很是出彩,他在曹魏时代一直掌管尚书事宜,是当之无愧的朝廷重臣。

可惜《三国演义》对陈群着墨不多,所以他很少被人知道,但他在任时的所作所为,着实夯筑了后来数百年间的政治格局,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就是陈群一手创定的,直到科举制度诞生之前,这种制度在数百年间都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