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雄踞东北,为什么张学良却衰败了? | 刘三解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张作霖雄踞东北,为什么张学良却衰败了? | 刘三解

这是一个很常规的“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故事,因为这种解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也符合他们对于军政的想象,不过实在不怎么靠谱。

问题如下:

张作霖雄踞东北,为什么张学良却衰败了?

回答如下:

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张作霖父子是英雄还是枭雄,评价纷纭,但是父子两代所处的时势变迁却不可不察。

null

张作霖雄踞东北,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军阀强权,有如下几个必备的条件:

1,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衰弱,各省或假意顺服中央,或公开联省自治,形成了军阀事实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力量羸弱,也无力约束地方,更遑论武力统一;

2,九国公约的签订,华盛顿条约体系建立,实质上是英美列强,尤其是美国对日本独霸中国的忧虑,采取了多国条约联保的方式,保障中国主权,束缚住了日本单边武力侵略、蚕食中国的政治选项,只能以扶植代理人的方式来保障和扩张其在东北的所谓“特殊权益”;

3,自清末开始的东北移民潮,哪怕在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时代,也一直没有停止,地广人稀的东北四省的农业开发浪潮,恰恰在张氏父子统治的时代达到了顶峰;

4,东北的大豆三品(大豆、豆粕、豆油)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成为紧俏商品,如德国就需要东北的豆油作为原料来生产炸药,而日本则需要豆粕来作为肥料,这种强劲的特产品出口,形成了东北地区外贸长期的顺差局面,大量的外汇进入了东北,支撑了东北的经济与财政;

5,从晚清(同治年间批准,光绪年间大规模放行)开始的东北移民潮,让东北地区的地方宗族势力、士绅力量薄弱,张氏政权在王永江的铁腕财政之下,迅速完成了东北地区财政的集权化,通俗地说,可以基本不受掣肘地从民间经济抽水。

到了张学良1928年接任之后,以上的5个优势条件,只剩下1个尚存,还因为张作霖长期的进关征战,增加了几个积重难返的劣势:

1,长期分裂的局面,随着国民政府的北伐而面临终结,张学良执政时代,只剩下两个选择,一个是投靠日本,成为日本卵翼下的“自治傀儡”,类似于伪满洲国;另一个是投奔国民政府,改旗易帜,承受违逆日本关东军意志的一切后果;

2,日本国内对于华盛顿条约体系越发不满,而日本军队内部的对于其国内遭遇“大萧条”冲击后的“悲惨生活”无比不满,急切希望通过鲸吞东北来壮大军队的自主权和转移危机,同时,对于英美长期对日本的束缚,也视为民族压迫,甚至不惜一战。

另一边,美国在进入“大萧条”之后,经济低迷,军事力量和财政手段都急剧萎缩,对于日本军队的威慑力和为中国主权提供保护伞的能力和意愿也急剧下降为零。

这也是1928年,大萧条之前,美国能够吓阻炸死张作霖的关东军不敢按原计划“缴械奉军”;而1931年,仅仅只有不到2万人的关东军敢于全取东北的原因所在。

3,移民潮和农业发展的机会仍在,但是,东北的地价在权贵的攫取下大幅度上升,再也没能重现20世纪初大规模“闯关东”的大发展状态;

4,1929年开始,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价格急剧下降,大豆三品的需求也极度萎缩,一方面,德国研发出了豆油的替代化工品,另一方面,日本也开始发展化肥工业,这个价格下跌,甚至一直持续到了1939年。

这种外汇输入的减少,令本来就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东北纸币发行雪上加霜,原本几乎完全靠着外贸收入维持信用的东北货币体系,眼看着就陷入了灭顶之灾。

5,东北奉系集团已经形成了新的权贵体系,垄断了东北农业的收储环节,而他们使用的工具就是官银号发行的奉票,这种权贵体系,侵蚀了本应该快速增长的税收税基,而变成私财进入了张作霖家族、吴俊升家族等权贵的腰包。

6,为了弥补入关争霸巨大的军费开支,奉系疯狂引发纸币“奉票”,造成了东北和华北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服务于军事的养兵费用、东北兵工厂的维持费用,都在十几年的积累下,成为了巨大的财政窟窿。

事实上,到1930年代初,整个辽宁省的财政收入不过3700万元,而各色开支则达到了1亿元,不足部分只能靠印钞填补。

上述财政的背景是:

在张作霖疯狂进关争霸前,奉天省1918年度收入1562万余元,支出1211万元,盈余350余万元;1919年年度收入1576万余元,支出1147万元,盈余428万元,到1920年底,奉天不但还清了内外债,库存结余还有1100多万元。

可以说,正是由于张作霖长期的争霸战争,已经把东三省打成了空壳子,看着兵强马壮很唬人,其实里面的瓤子早就糠了。

九一八事变时,小日本的随手一捅,无非是给这个纸老虎放了气而已。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