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brineqin 无授权禁转
近代以来,中国南方数省的居民,为了生存,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移民大潮,这就是比较著名的“下南洋”运动,数百万中国人涌向了东南亚,四百年时间,为当时还十分落后的东南亚等地带去了先进的华夏文明,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是历史上有名的一部移民史。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下南洋呢?
清朝时期的南洋,以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著称,而且距离中国很近,当时的英国和荷兰殖民当局盘踞当地,由于土人好吃懒做的性格,他们迫切需求大批的劳动力。
而对于当时的中国,人们其实是不愿意离开故土的,毕竟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那就是父母在不远游,人首要做的是孝敬父母,侍奉晚年,所以到外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思想,就更不要说是到国外去了。
小规模的下南洋是从明朝时期开始的,当时在海上走私的华人偶会携带从人,家眷到南洋做生意,郑和还曾任命华商许柴佬为吕宋总督管理吕宋(菲律宾)长达二十年之久。
而到了以康乾盛世闻名的所谓人人都可吃饱饭的大清朝里,下南洋的人数开始井喷,因为所谓盛世里生活不下去的还是大有人在,而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使得他们失去了土地,无数的农民沦为官绅勾结的牺牲品,没有饭吃,没有活干,他们只有悲惨的死去。
于是,下南洋这条路来到了他们面前。
殖民当局招募了数百万的下南洋的移民,他们割橡胶,挖矿,修路,干的都是最繁重的体力活,承受着几乎到了极限的体力劳动,这是一部中华先民的血泪史,为此而死去的大有人在。
然而移民们最少是能吃饱饭的,能吃饱饭,就能生存繁衍后代,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牢牢的在南洋生存了下来,而殖民者对下南洋的华人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基本的改变,比如提供免费土地,安置房屋,设立华人聚集区等,这使得活不下去的中国沿海百姓有了一个可以活下去的地方,而他们的后代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拥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是他们的身影逐渐的从田间矿山扩展到商业经营,从事各种服务业,园林,渔牧业等,在南洋站住了脚跟。
勤劳的华人是南洋开发的主力军,在这里中国的人口成了极大的优势,所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甚至扩展到了建立国家的地步,公元1776年,广州人罗芳伯成立了兰芳公司,并在1777年改称共和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其主要业务是为当地的土著酋长提供安保工作,后来很多部落都加入了这个共和国,这些可能会被现代人熟知,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当时的南洋还有十多个华人建立的共和国,只不过没有那么出名罢了。
清政府将下南洋的华人视作“祖宗弃民”
当然,这种带有浓重帮派宗族性质的“共和国”遭到了殖民当局的敌视甚至是武力威胁,华人们向当时的清政府请求归附,却被清政府拒绝了。
清政府对南洋移民的华人之心态其实是可以想象的,从清军入关后的作为来说,无一不是要将国人控制住,通过海禁隔绝国人和海外的联系,又有文字狱和剃发易服等政策施行,将整个中国都整成了顺民,然而其对百姓的控制还是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效果的,百姓们出了海,出了洋,自然清政府就无法控制他们,更无法禁锢他们的思想了,所以对这些出海求生,可能会接触到汉人思想的人,政府是十分痛恨的,这点从红溪事件中殖民者对华人的屠杀后乾隆的反应就能看的出来,得知侨民被大规模屠杀后,传说中英明果睿的乾隆皇帝竟然说道:“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从这些话里,透露出一种决然的狠劲儿,那就是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我们不管。
而后来的兰芳共和国也被殖民者攻灭,清政府依然是不闻不问。
这种不闻不问的态度搞出来的笑话就是,荷兰人怕清廷追究他们的责任,把大屠杀事件的责任人,当时的荷兰总督逮捕起来了,结果清朝搞了各结论是华人“死有余辜”荷兰人“干的漂亮”所以人家就再没把清朝当回事了。
从此以后,明朝在南洋的余恩,华人对国家的向往被清廷彻底的破坏,南洋移民中接受了更多的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思想,这也是辛亥革命中和抗战中有大批南洋华人参与的主要原因。
南洋华人通过数代的积累和中国人特有的品质而聚集起了大量财富,到了现代,有了共和国的支持,他们再度在东南亚的经济,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家有什么有趣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