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良渚文明刻画符号是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于成龙:良渚文明刻画符号是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

作者简介:

于成龙,黑龙江省绥化市人,200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历史学博士,著名青铜器专家;2004年7月~2019年5月,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现为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教授;学术研究范围遍及中国考古学、古文字学与中国古代青铜器、玉器及书法等文物专项研究。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及良渚街道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距今5300~4300年,由瑶山遗址、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与古城区遗址4个片区组成,总面积达1433.66公顷。该遗址群于1936年发现,至今已有83年。经过几代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于该遗址群处发掘出: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的城址,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具备复杂功能的外围水利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之一;分等级墓地及其他一系列相关遗址。同时,出土的大量精美玉石礼器,作为信仰与制度的象征,极具特色。凡此种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一处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揭示了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且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真实完整保存至今的良渚古城遗址,即可作为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的实证,又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

文明起源及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而关于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界很早即开始关注,并提出许多观点、理论;但是,对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在较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认识。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良渚古城遗址之于中华文明的意义,正如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原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严文明先生所述:

良渚古城的发现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良渚文明是广域王权国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先生曾指出:经过多年的考古,良渚文明也得到世界考古学界的公认,完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意味着它所见证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已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及进一步推广: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 的观点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弗农·斯卡伯勒:

良渚的考古研究工作不止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良渚古城遗址因本次申遗成功,更为大众熟知;数日来,媒体争相报道,街头巷议。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良渚文化”,为我们展现出5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文明;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与之同时,在黄河及西辽河等区域也出现了文明。换言之,在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迈入文明阶段,出现国家,进入“古国时代”,共同塑造了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

“文明”,此处系用作人类发展进程的名词,与“野蛮”、“蒙昧”相对而言。长期以来,学术界将城市出现、金属冶炼及文字使用,做为文明肇始的标志。19世纪后期,美国民族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曾写道,“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①。文字,在判定文明出现的要素中,最为重要。

如此,距今5000多年前,在中华大地的“古国时代”,是否出现了文字?

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及2006年5~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湖市博物馆联合发掘平湖市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期间出土2件残石钺,距今约5000年,现存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①:

其一编号西T101②:10石钺,上端残,存一双面管钻孔,弧刃,残高9.20厘米,刃宽9.90厘米,器表磨光。器一面右上角刻划1字,似左右结构;而该面其余笔画,则组成一个酷似某种动物的象形符号。器另一面右侧连续刻划6个符号,形态规整、排列整齐,其中有相同符号重复。此外,该重复出现的符号在陶器上也以单体形式出现多次。

其二编号H41:1石钺,青灰色板岩,残存器体中段,存一单面钻孔,残高5.70厘米,残宽11厘米,器表磨光。器一面据现存笔画组合及布局观察,似为4字,笔画繁复;而从笔顺、字形推断,该面所刻划文字应为上下行文。器另一面上端刻划2个并列单体字,其下所刻划有残,笔画极其繁复。

上举浙江平湖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石钺上的刻划文字,构形中多直线、折线,少弧线,刻划方式基本一致,且笔顺较为规范;而且,两石钺上的文字均连缀成句,具有明显的表意性质。由此观察,这些文字当是较为成熟,且初具系统的原始文字。

2013年7月6日,来自全国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对浙江平湖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石钺上的刻划文字进行论证,认为该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原始文字;其与同时期出现的城址、水利系统及墓地等遗址、遗物,无疑是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文明业已开始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徐新民、梅亚龙、张蜀益、杨根文《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中国文物报》2013年6月21日第006版

朱海洋、陆健《浙江发现中国或最早原始文字 比甲骨文早千余年》,《光明日报》2013年7月9日

刘慧《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重大发现  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浙江日报》2013年7月7日第001版

张炳火主编、良渚博物院编著《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

王洪波《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引关注》,《中华读书报》2015年6月3日第001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