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法国巴黎著名地标建筑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被烧塌,整座建筑损毁严重。消息传入国内,网上却出现了一种异样的声音,表示这是当年法国人火烧中国圆明园的报应,一场人类文化遗产的灾难再次成为一些人宣泄的舞台。
拿巴黎圣母院大火和圆明园被毁相提并论本就是无稽之谈。至于火烧圆明园,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圆明园的毁灭当然让人痛心,虽然它被毁灭的事件可谓人尽皆知,但它究竟为何被破坏却缺少关注的目光。在直接的肇事者英法联军之外,还有一个引发这场灾难的重要责任者,它的责任却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认识和反思。这个责任者,就是愚昧的清政府。
一、清政府认为皇帝的脸面高于条约效力
今人回过头来看晚清史,常常会对割地多少、赔款多少而义愤填膺,实际上富有天下的清朝皇帝并不害怕割点地,赔点款。因为一般的割地赔款在他们心中,根本不至于动摇国本,而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传统天下观的破灭,这才是“亘古未有之事”。
传统的天下观认为,天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天子不仅是中国的天子,也是四夷的首领。所以在继承了传统天下观的大清朝字典里,对国际规则这四个字根本一无所知,其他国家不是我大清属国就是化外之民,各国使者在清朝皇帝面前只有跪地磕头的份。如果又不肯下跪又想和天朝打交道的外国人怎么处理?只有让他们滚蛋了事,一概不予接受。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却从此颠覆了清王朝的三观,因为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
“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著。”
第一位能和清朝皇帝平起平坐的君主-维多利亚女王
意思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清朝皇帝地位一致,双方的官员平等,来往的文书按官职平行对待。这对深受传统教育的道光皇帝而言才是真正的奇耻大辱,至于赔款、割地,相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一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终于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稍稍低下了那骄傲的头颅。
显然,仅靠这一点冲击是不可能轻易撼动一个老大帝国的,食古不化的清朝君臣索性玩起了“鸵鸟政策”,除了要马上兑现的条款如割地赔款之外,其余的能躲则躲,能拖则拖,从上到下没人愿意去真正地了解和洋人打交道的规则,认真打探列强们的实力和野心,这就注定了清朝政府会因不明白如何与洋人打交道的规则,不了解西方列强的实力,而与急需扩大市场的西方列强爆发更加激烈的冲突,造成更加惨痛的后果。
西方列强急需清朝开放更多的口岸,打开中国内地市场的大门,哪能让清朝继续玩弄“拖字诀”。英法两国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各自派出公使带着舰队来到天津大沽口,试图前往北京来找清廷算总账,在联军的武力威胁下清朝又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西方列强取得了在北京派驻公使,允许进入内地贸易、自由传教等权利。
在今人看来,互相派驻使节驻扎在对方首都,这是互相建立外交关系的正常举动,然而秉持传统天下观的清王朝却并不这么认为,允许列强派驻使节常驻北京等于让洋人使节呆在天子脚下,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条约清廷虽然捏着鼻子签了,但万万不能履行。洋人舰只前脚刚走,清廷后脚就开始加强大沽口的白河炮台武备,防止洋人再次从天津登陆。1859年6月,前来换约的英军炮舰与清军在大沽口发生了炮战,联军有3艘船沉没,464名英国人和14名法国人战死,对清廷而言是难得的大胜利,可从外交层面来看此战却是无比的灾难——英国、法国政府由此认定清廷毫无诚意履行已经签订的条约,必须予以严惩,只有凭借武力才能让清廷乖乖听话。于是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战幕由此拉开。
圆明园被焚毁的诱因
清王朝的君臣们不了解世界大势,不知道如何开展外交,一心只想维护那摇摇欲坠的天朝上国体面,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战争爆发了。英国决定派兵15000人、法国决定派兵7000人,联军北上攻克大沽口、白河炮台之后,进驻武清县。
眼见联军大兵压境,咸丰皇帝又祭起了惯用招数——边打边谈,两边的外交谈判没有停止,能用嘴皮子解决的,当然是皆大欢喜。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和艰苦谈判,好不容易可以签字了,清方大臣们却表示自己没有全权,做不得数,得回北京向咸丰帝汇报后才能确定,拼命拖延时间。更令联军怒火万丈的是,前往张家湾与清朝谈判的使团和卫队39人被清军愚蠢地扣押了——咸丰皇帝以为使团成员和卫队都是“夷酋”,只要扣住了他们就能达到擒贼先擒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八里桥之战
本来以为可以外交解决的联军上下万万没料到清军居然会在这节骨眼上做出扣押谈判使团这一严重违反国际准则的行为,激怒了他们。联军迅速进发先攻占了张家湾,并与清军在八里桥大战一场,以微小的伤亡代价轻松击溃了僧格林沁的3万大军,来到了北京城下。
10月6日,联军追击清军来到圆明园,打开了这座皇家园林的大门,留守在这座园林里的仅有300名太监和几名持弓弩、火枪的清兵。面对如此巨大的宝藏,一场掠夺不可避免,联军很快便对这座宝库里财富进行了瓜分。法军和英军各派出3名军官作代表成立联合委员会,准备平分这笔丰厚的战利品,圆明园内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顿时成为了联军官兵疯狂掠夺的饵食。对中国的字画、瓷器缺乏了解的联军官兵最爱拿中国的金器、银器和漆器,英军中的印度兵则更喜欢丝绸、皮货和首饰,暴殄天物的蒙托邦甚至将丝绸制成了拿来栓马的缰绳,用绸缎来捆扎搜刮来的奇珍异宝。但相比起法国人,还是擅于打劫的英国人更加熟练,英军士兵们在低级军官的指挥下,拿着大口袋把各种各样的宝贝打包带走,显得更有组织性和条理性。
这么多宝贝当然不能全便宜了外国人,闻风而动的本地老百姓很快加入其中。据《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记载:“邻近乡民及海淀贫氓,纷至沓来,与在营华役互语,华役携有梯,遂架以登,络绎越墙而入。”
联军司令蒙托邦也记载道,“这个大城市里所有的贱民都来了,还有很多穷人通过围墙的缺口闯进圆明园。他们抢劫了好几处地方,带走了大包大包的珠宝。”(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平头百姓当然不会爱护清朝皇帝的皇家园林,由此便出现了做梦也难以想象的平民和洋人一起打劫圆明园的荒诞景象。
仅仅是抢劫,还不足以让圆明园毁灭如斯,还有另一件事成为圆明园最终毁灭的导火索。在英法的强烈要求下清廷终于释放了扣押的使团和卫队成员。然而39人中已经死了20人,只有19人存活,尸体还被喂了狗,真是惨不可言。据随军的记者报道:
“《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第四天死去,尸体在牢房里放置三天,后被扔到野地里,让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他看着手上的蛆虫满身蔓延,精神错乱,大叫了三天死去;一位法国犯人,蛆虫爬进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疯了……”
中国老话尚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说法,近代以来的国际准则对于谈判的使团更是有着严格的保护。清政府如此野蛮的举措彻底激怒了英法联军。额尔金勋爵声称,必须破坏圆明园,给清朝皇帝一个深刻的教训。
在当时英法联军内部的会议上,他们决定“若单要求赔款,在这种扰乱的情形中,中国政府除了民脂民膏以外,也付不出大笔款项。或是要求清政府交出那般苛待英人,和破坏和约的人们,一些可怜的属员,也许要呈献出来作替身了。假如要求僧格林沁本人,中国政府大约不能答应,更决不能实行。只有毁坏圆明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而且这种责罚,仅降在清文宗本身,与人民无关。”(《西书中关于圆明园的纪事》,《圆明园 第1集》)
10月18日英军拆毁了所有圆明园内的宫殿与园林,准许士兵们随意抢掠,为此英军向附近居民征用了许多车辆带走了能拿走的一切,随后准备将整个圆明园付之一炬。据当时记载,因为事出突然,英军一时半会找不到足够的火种和引火之物,这些东西竟还是周边平民提供的。
如今圆明园的残垣断壁
“为驱逐此类华人,复鸣号传令,整齐队伍。军队尚未齐列,复传令纵火。检视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水锅而已。”
“于是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一俟纵火之命下,即可施其技矣。”(《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在英军的蓄意纵火下,圆明园被彻底烧毁。
此后清廷虽曾进行修缮,但已无法重现当年的全貌,加上晚清、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砖瓦木料无人守护,经过多年的风霜,也就只留下如许残砖片瓦了。
战争的惨败、圆明园的毁灭给妄自尊大的清王朝上了沉重的一课,自此清朝君臣再不敢把条约当成一纸空文。圆明园的毁灭让人嗟叹,可毁灭它的责任人,不止是抢劫纵火的英法联军。无视双方白纸黑字签订的条约,无视国际准则残害使团的清政府同样难辞其咎。多年后,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在愤慨于英法联军的野蛮暴行同时,也不能遗忘由于清政府的颟顸自大,无视近代以来的国际外交准则和国家信誉给这个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坎坷。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