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北部的“小中国”,这里生活着一群不属于中国的汉族人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缅甸北部的“小中国”,这里生活着一群不属于中国的汉族人

null

在与中国云南接壤的缅甸东北部,有一个叫做“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竟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汉人,他们讲汉语、用汉字,和中国境内的汉人没多大区别,因此这个地区也有“小中国”之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异域土地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呢?

一、果敢地区历史沿革

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简称“果敢”。果敢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属于中国统辖的,在西汉时称这里被称为“哀牢国”,到了公元69年归附东汉,东汉政府在其地设置永昌郡,到明代时仍分属永昌府镇康州和孟定府。但是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同当时缅甸的宗主国英国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从此这片土地便被划给了英属缅甸。1962年2月,中、缅两国划定疆界,果敢被正式划入了缅甸版图。1983年,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人正式被缅甸政府定名为“果敢族”。

null

果敢的地理位置

果敢族是多次人口迁移的结果,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推动果敢族形成的几次大的人口迁移。

二、不愿降清的南明将士

null

崇祯自缢蜡像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北京并放清军入关,崇祯帝朱由检走投无路之下选择在北京郊外的煤山自缢身亡,自此明朝灭亡。但是朱元璋的后代们并没有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了南方,在南方纷纷建立了福王、唐王、鲁王和桂王政权,这些政权被史学家们统称为“南明政权”,其中以桂王永历政权坚持最久。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拥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年号定为永历。

null

永历帝朱由榔的影视形象

永历帝朱由榔在位期间,因为清军的围追堵截辗转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地,最后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携数万大军逃入缅甸境内。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经投降清朝的吴三桂入缅甸向缅王索要朱由榔,缅王很快便交出了永历帝朱由榔。朱由榔吴三桂被带回了云南,不久后便被绞杀于昆明。不过朱由榔的部下除了少部分投降清朝之外,大部分都因不愿叛明而逃入科干山避难,自此一个汉人部落崛起于缅北高原。后来清朝在今缅甸腊戍附近设立了“木邦宣慰司”,果敢便属于它统辖的土司之一。这些人作为明朝遗民,对清政府仅维持着表面的隶属关系,果敢实际成了“化外之邦”。

由于籍贯、民族的差异,这群将士形成了不同的部落。各部落互不统属,发展极不平衡,其中以“兴达户”部落发展最快。“兴达户”的杨高学祖籍南京应天府,明末迁到云南,后又随永历皇帝入缅。他的后人因能力出众被推举为首领,在他后人的努力下,各部落合并到一起,这也就形成了今天“果敢”民族的雏形。

null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

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果敢土司也被英国政府委任为“世袭果敢训政布司”。1897年,中英双方在北京签订了《中缅条约附款》,该条约将果敢划入了英属缅甸版图。英国东印度公司将罂粟种子运到了这里,并强迫当地人民大规模种植罂粟,鸦片种植很快遍布中、缅、泰三国交界处,这便是金三角的由来。但毒品贸易在金三角真正形成高潮,却与来到这里的中国国民党军队有关。

三、溃逃至缅北的国民党败军

null

在缅甸的国民党军队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大败,李弥指挥的驻扎在云南的第八军中的部分败军逃往了缅甸北部。第八军七零九团团长李国辉带领他两千余人的残部逃到缅北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复兴部队总指挥部”,他在很短时间内将残余的国民党部队扩大到九千人。

在没有军饷的情况下,为了让这支军队生存下去,李国辉率领手下开始种植鸦片,后来的罗星汉、坤沙等大毒枭实际上都是在李国辉打下基础下进行的鸦片贸易。李国辉在缅甸的事迹很快为蒋介石得知,1950年蒋介石派李弥到缅甸北部纠集逃亡旧部,以期为反攻大陆积累军事力量。李弥到达缅甸之后,将这些残部组成了“反共抗俄救国军滇南边区第一纵队”,还开办了“反共抗俄军政大学”,“果敢王”彭家声、毒枭罗星汉和坤沙都曾在这所军校学习。

null

毒枭坤沙

彭家声投靠缅甸政府,帮助政府大力分化瓦解土司队伍,杨氏后人杨振声在他的打击之下率残部南下泰国,果敢地区杨氏土司当权的时代自此结束。后来缅军入驻果敢,对果敢的汉人实行大民族主义,歧视、看不起这群汉人。祖籍四川的彭家声颇为不满,于是扛起反对缅甸政府的大旗,组成了“果敢人民革命军”。后来他还加入缅甸共产党,决定与缅甸政府反抗到底。彭家声的一生有三大功劳:开启缅北和平、禁毒和促进果敢经济发展,是当之无愧的“果敢王”。罗星汉和坤沙则是大毒枭。罗星汉生于果敢,他的祖上是跟随在南明永历帝身边的一名副将。坤沙则出生在缅甸掸邦,他继承了汉人父亲的莱莫土司的职位,前几年热播的电影《湄公河行动》中的毒枭糯康在早年实际上仅是坤沙部队里的后勤管理人员罢了。

null

电影《湄公河行动》里的大boss糯卡

在境外滞留的这批国民党残军最终也没有等到反攻大陆的机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便留在了缅北。不过缅甸政府一直想要将这批国民党残军驱逐出境,缅甸政府不仅请印度前来出兵协助,还请来了雇佣军参战,但战争却常以国军胜利而告终。后来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求助,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台湾方面将老弱病残撤走,主力却还是留了下来。

四、参加境外革命的知青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可是却有一批知青非法跨越国境来到了金三角。这一时期,境外缅甸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不少中国知青怀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跨出国门奔赴金三角战场,他们成为了缅共战士,还组成了缅甸共产党军队中一支特殊的队伍——“知青旅”。国内知青在农村锻炼时,这群境外知青在为了金三角地区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经历着他们未曾经历过的血与火的战争。

null

知识青年在农村

关于到境外参加革命的知青人数,有人说5000人左右,有的说2000人左右,现在已经无法准确统计。但一位曾经在金三角征兵站工作多年的游击队干部回忆说,最多一天曾经创造日接待中国知青600人的记录。战争过去之后,不少知青死在了缅甸土地上,也有部分回来中国的,也有因为各种原因留在金三角地区继续流浪的。

文史君说:

边缘地区的历史,总是容易被忽视,缅北汉人的发展便是在主流历史记载以外的一段过去。在中国边缘地区生存的南明将士,其后代逐渐被划分到缅甸这一国家,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着讲汉话、写汉字的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民族最难以消磨的记忆。

参考文献:

付永利、杨文涛:《缅甸果敢的历史与现状》,《普洱学院学报》2018年2月。

王士录:《缅甸的“果敢族”:族称、来历、状况及跨国互动》,《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

李伯重:《小问题、大历史:全球史视野中的“永历西狩”》,《西北工业学报》2018年第1期。

韩继伟:《从亡国悲情视角看南明永历王朝存在的三个时期》,《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8年2月。

邓贤:《中国知青终结》,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少年何愁)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