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梁启超在徐志摩婚礼上对徐志摩的评价?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如何看待梁启超在徐志摩婚礼上对徐志摩的评价?

徐志摩的离婚再娶,让家人不开心,让老师梁启超操心,让大师胡适分心,让全国的媒体关心,让前妻张幼仪撕碎了心。

null

1915年,出身于上海宝山大户人家女儿张幼仪,由四哥张公权作主,嫁给了浙江嘉兴的富家公子徐志摩,这年,徐志摩19岁,张幼仪16岁。婚后不久即有了孩子。

徐志摩婚后继续求学,先在北大,后出国到美国和英国留学。北大期间,结识梁启超,拜梁启超为老师,正式成为梁门弟子。而在英国康桥大学,也就是后来的剑桥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聪明美丽的林徽因,从此迷离了眼睛,零乱了脚步,开始疯狂的要和发妻张幼仪离婚。

徐志摩同张幼仪离婚,两个大家庭因此乱翻了天。无论张家徐家,都是名门大户,这个脸丢不得,故张幼仪将这个消息写信告诉当时在巴黎求学的二哥张君劢后,张君劢很快回信,开关一句就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而对徐家更是如此,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听到这个消息后,仰天长叹:“徐家对不起幼仪,徐家终究没福分守住这个好女人啊!”可见二人离异对各自家庭的影响之巨。

旧时,大户人家的婚事,都是各大报纸争相追逐和报道的对象,所以无论大报小报,也无论结婚离婚,各地报纸都争抢新闻,跟进报道,而这无论对家人还是朋友,都是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张幼仪,不仅遭受精神折磨,徐志摩逼她离婚的时候,她的肚里还怀着徐志摩的孩子,即后来出生的彼得,这对她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摧残。

null

4年后,徐志摩要与朋友王赓之妻陆小曼再婚,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父亲徐申如极力反对,在徐志摩和徐母的软磨硬泡下,最后勉强答应,但提出一系列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徐志摩必须请到老师梁启超证婚,请到胡适做介绍人。

于是,便有了梁启超在二人婚礼上那别开生面的证婚词:

“我今天来这里是为了说几句不太中听的,也好让世人知道这样的恶例并不足取,更不值得鼓励。徐志摩,你性情浮躁,做学问不成功,做人也不成功,你离婚再娶更是你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你今后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与行为,希望你不要一错再错,误人误己。不要以自私自利为行事准则,不要以荒唐与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做儿戏,以为高兴了可以结婚,不高兴了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世人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辈子最后一次婚姻,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福。”

这个证婚词写得好,好就好在照顾了各方面的情绪:

从徐申如这方面来说,儿子离婚再娶,而且娶的又是朋友之妻,离异之妇,可谓颜面扫地,但徐志摩请来梁启超这个天下闻名的大儒来证婚,有了名人的效应,有了道德的支撑,作为一家之主,脸面便不至于太难堪;

从梁启超方面来说,我虽然给再婚夫妇证婚,但我证婚词里说了,这是不足取的恶例,而且将二人一一教训了一通,我的立场已经表明,舆论便不会说我是非不分、助纣为虐;

从社会层面来说,有了梁启超证婚,胡适主持,无论守旧的,创新的,各方神圣便不会有过多的说长道短,报纸的报道,也不会太下作,何况,有梁启超、胡适出面主持婚礼,新闻价值自然立增数倍;

从当事人徐志摩和陆小曼方面来说,在婚礼上听老师几句表面斥责、暗含关心的批评之语,却换得了婚礼的成功,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最划算的一件事情。

null

所以,各方面都平衡了,婚也就结成了。

至于梁启超在证婚词中对学生的评价,在态度上正如上面所说:表面斥责、暗含关心。而实质上,也是明贬暗褒的,倘非如此,以梁启超这种洁身自好的人,他是不会来搀和这桩婚事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