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问明清之间的哪场战斗是最惨烈?那恐怕非大凌河之战莫属。自明与后金开战以来,无论是从广为人知的萨尔浒,还是被惊心动魄的松锦大战,处处都弥漫着明军惨败的悲哀气息。但是要说哪场战役最能代表双方的军事系统优劣,我们还是要复习下大凌河畔的故事。
1 精密的围困策略
△近代早期地图上的明末辽东
由于在野战中吃尽了技不如人的苦头,明朝军队开始想办法克制清军在野战方面的优势。大明朝廷很快就决定使用孙承宗的堡垒战略,以守代攻,蚕食不断游走出击的清军。大凌河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破土动工。
作为优秀的战略家,满清的大当家皇太极,已经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招的巨大威胁。如果明朝的堡垒战略得到全面落实,那么关外的八旗军将处处受限,优势尽失。两代人,努力几十年的成果也将功亏一篑。
△天聪汗皇太极
于是清军果断出击,力图在这颗钉子钉入木桩之前将其拔掉。值得一提的是,日后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的三为汉王还未投降,清军并没有获得先进武器技术的稳定来源。清军虽然有尝试仿制红衣炮,并用汉族叛军建立了自己的伪军炮兵营。但处于草创阶段的清军炮兵,在火力上还没有建立后来的那种巨大优势。因此,面对大凌河城这样的中世纪要塞,清军也只能采取最古老的围困战术。
八旗军首先在大凌河城的四面都挖掘壕沟。这些壕沟的周长足足有30哩,在守军的城池与壕沟之间,又相距3哩。这些壕沟深达1丈,宽度也是1丈。在壕沟外面还砌有防护墙,高度也有1丈。墙上设有垛口,方便围困着在墙头,从容射击。
接着,清军又在墙的内侧5丈距离上,又挖掘了1条壕沟,壕沟的表明都覆盖了一层泥土。清军士兵就在壕沟的周围扎营,营地外再挖1条深5尺-宽5尺的壕沟。完成固若金汤的围城阵地后,城里的守军根本出不来,城外的援军也别想混进去。
如此缜密的围困布局竟出自一直被明朝人骂蛮族和鞑子的清军之手,恐怕不能不让人对明朝人的世界观本身,刮目相看。
△清军的战壕围困战术 可以参考之后的雅克萨之战
之后为了防止城内的明军与增援部队夹击八旗,皇太极又派人伪装成锦州援军,引诱守城的主将祖大寿,让其以为自己有机可乘派兵出城会师。结果,发现上当的明军自然是中了清军的埋伏,损失惨重。祖大寿也自此破胆,不敢再战。
现在,皇太极可以专心对付赶来支援的明军了。后方的明军连续派了几批规模不大的应援部队,结果全送了人头。于是,便决定增派一只人数足够多的部队前往支援。
△大凌河城所在位置
2 援军杀到
△姗姗来迟的明军
过了一个多月,明朝的4万援军终于姗姗来迟。双方在距离大凌河十五里的长山展开决战。
由于明军装备的火器杂乱而低效,又因训练水平低而怯于近身肉搏,只能使用呆板的车营战法。这种战术的核心就在于用战车来取代盔甲与严密的队形,阻挡对方的投射力量和冲击。自己则躲在木质的野战城墙背后,用各类火器与弓箭射击。
起初,清军的攻击并不顺利。其左翼部队被明军的炮火和弓箭击退,无法从正面冲入。于是皇太极下令让负责制造火炮的佟养性拉来大炮,用这手头为数不多的西方近代科技,轰碎了明军赖以立足的屏障。
△野战能力羸弱的明军只能依靠车营度日
随即,双方展开面对面交战。八旗步兵推着盾车,徐徐前进。盾车的挡板挡住了明军一边,杂乱无章的优势火力。清军骑兵则使用传统的骑射战术,游走在明军侧翼,边冲边射。
按理说,明军在装备上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八旗军虽然装备了火炮,但是就数量而言,显然是下风。更何况在冷兵器方面明军也具有纸面上的优越。
明军弓箭手的训练标准是在开国的时就定下来的,其要求完全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士卒被要求最低能拉开为50磅的弓,最高则要有160磅。在对手缺乏护甲的情况下,这样的要求是绰绰有余的。须知,即便是赫赫有名的英格兰长弓,也基本不会超过明朝人定下的160磅标准。在精度上,明军要求弓箭手在138米外射中靶子,这也与英格兰长弓手相差无几了。
对面的八旗军虽然也有着世界一流的弓箭手,但是此战中主要以骑射状态出战,颠簸的马背严重影响了弓箭的射程,更会降低射箭者的准头。作战效能上,无法比肩两脚站平底的明军。
△在车营附近对射的明清两军士兵
此外,明军还装备了大量的火器,包括了学习欧洲技术的佛郎机炮。所以,哪怕清军有着盾车作为屏障,但仍旧不能避免被车营火力杀伤。
但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在这场看似可以一边倒的对射中,明军居然输了。这些曾被皇太极评价为辽东最后精锐的明军,在持有大量火器的前提下,被清军用骑射从正面击溃了。
此后的战局自不必多说。在明军被射崩后,其他步兵也跟着四散窜逃,被蜂拥而上的八旗军肆意追杀,全军覆没。明军骑兵也在八旗分头追击之下被损失惨重,丢尽了脸面。
如果明军能够达到训练标准的一半,就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甚至只用弓弩与八旗军对射,也能占据优势的。更何况他们还装备了火绳枪和后装火炮,比传统冷兵器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唯一的解释就是明军根本没有纸面上涂抹的那么强大。
△明代的小型弗朗机炮
3 千疮百孔的机制
△武器杂乱 训练极差的明军基本上难以与清军抗衡
造成明军孱弱的主要原因就是的腐败。一些官员在巡视辽东防务的时候就曾发现,仓库里的器械都年久失修。大部分驻守的士兵都日子难过,吃的食物由于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味道如同粪便一般。这么一群吃饱都勉强的叫花子,带着年久失修的武器,能获得胜利有奇怪了。
按理来说,辽东军费支出并不算少。从万历皇帝开始,明朝专门为辽东战事而征收辽饷。此后的明军,应该得到千万辽饷的救济,绝不至于连饮食问题都难以解决。无奈,自古就有喝兵血传统的文武官员们,从来都不会在贪墨公款时,手下留情。庞大的军政队伍,为了相互牵制而设计的盘根错节,也造就了很多不出力却要粮饷喂饱的嘴。
当然,明朝对于腐败并非没有防范。例如在地方上,朱元璋时代就设立了13道监察御史,监察所辖各道,具备独立行使司法监察权,各地行政部门不得干涉。中央要定期从派出御史巡查各道,视察工作情况。在各省设提刑按察司,负责日常廉政监察工作,只对皇帝和都察院负责。另外各省督抚及行政长官对本地方本部门的官员同样具有监察责任。
△明朝糟糕制度的订立者 朱元璋
可以这样的设计已经非常完美了。但是结果却是这套制度创立之初就没起到多大作用。朱元璋在位期间,被杀的官员有几十万之多,气的朱元璋感叹朝杀而暮犯。但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恰恰是自己的集权才导致的如此大面积的腐败问题。越是集权的系统,其官威往往也就越重。加上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的传统,即使是村中或者是地方有名的长者,也不敢和中央派来的流官对抗。监察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中央的索贿工具。
所以,明朝精心设计的检查系统,因为社会浪潮的冲击而迅速变味。这帮地位不高的言官,俸禄虽低,偏偏权力极大,甚至连帝王都敢于抨击。为了凸显自己的政绩,便经常大肆攻击各路官员,乃至凭空捏造事实也时有发生,借机索贿官员。到了明末言官纠正腐败的功能基本丧失殆尽,完全沦为了党争的工具。
这样的风气自然传染至前线的各军。当朝廷的拨款首先被用于满足无耻言官势力的私欲后,各级军官也就能上行下效的分一杯羹。明朝的军户制度,决定了他们家族世世代代的出路,也决定了他们必须用各种手段来糊口。于是,兵丁的口粮、盔甲、饷银,便成为了盘剥与开刀的对象。兵丁本身也丝毫没有反抗的机会,只能寄希望于在溃败中成功跑路了。
△生活艰苦 看不到出路的明代边军
至于明朝士兵手中的繁多火器,大部分都来自效率低下的官营作坊。这些体制内手工作坊一样深受腐败的摧残,又不能靠市场与自身水准来缓解困境。所以,提供给前线士兵的也就尽是设计落后,质量不佳的次品。很多原本只停留下在想象阶段的试验品,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某场战役中的实战利器。进而演化为今天网络上明朝武器吹的有力证据。
明朝的往事告诉后人,就算有着无比好看的纸面数据,依然不代表拥有世界第一的强军。事实证明,当你的军队一演习就跪,军费钱一到地方就没,纵然再捧的天花乱坠也于事无补。从这方面来说,这个王朝的结局从开始就注定了。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