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昨天四川宜宾长宁地震的消息,让全国民族的心都牵挂起可这座除了美酒就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三四线小城。截止即使当前,已经因地震已导致12人死亡,125人受伤……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类的抗击和预防也许相当无力,但也并非没有意义和作用。 比如这次地震发生后不久,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地震预警广播,对大众就相当有教育和科普意义。
为什么地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报、怎么预报?面对地震预警广播,普通民众又能做出怎样的及时反应,从而尽可能保全自己和家人亲友的人生以及财产?
这篇旧闻是大风号作者“马也”写在今年512地震11周年纪念后的应时之作。经历过昨天的地震后,此文的意义更大,现凤凰网历史频道重新像广大读者推荐该文,愿他山之石可以对我们的抗震救灾有所启发。
正文:
昨天是512地震11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沉痛的话题,聊聊“他山石之石”,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防震抗震的故事、与经验教训。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多震国家,而在日本传统里,地震被列为日本人“四大怕”之首。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千百年来,日本人民饱尝了地震之苦,仅在20世纪,日本则遭遇过10次死亡人数超1千人的大地震。
日本历史上自有记载至今,损失严重的里氏6.8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20多次。其中,最大规模的地震是1707年发生的约8.4级的宝永地震,600公里的范围内都感到摇晃。死亡人数至少6万以上,房屋倒塌6万户以上。地震带来的海啸袭击日本太平洋沿岸,海浪吞噬了大约2万户人家。
而在日本历史上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则是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的关东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日本首都所在地东京,由于人口密集和木结构房屋集中以及地震引起的火灾等原因,死亡和失踪人口达14万人,受灾人口340万人,烧毁房屋44.7户,经济损失相当于现在的55亿到100亿日元,引起社会恐惧和不安……
由于长期受地震骚扰,甚至有血的教训。日本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与防震有关,也正是这一特殊的生存条件,催生了日本庞大而细致的抗震系统和防灾救灾机制,也促成了日本在2003年一次里氏7级地震中创作了“零死亡”的奇迹。
日本首先建立了先进的“地震预报系统”。
从1964年7月起,日本实施了7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日本在1964年提出实施第一个地震预报计划,目标是建立全国范围的地震预报研究基础数据的观测和收集体制。第二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主要以预报实用化为目标加强观测研究。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1974-1978),加强了以观测强化地区为中心的地震预报体制,引进了各种观测手段,实现了地震观测遥测化等,观测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第四、第五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以预测地震的“地点”、“震级”的长期预报手段为基础,建立探索地震发生“时间”的短期预报手段,进一步完善了地震预报体制。第六、第七个五年计划仍沿袭长期预报、短期预报的方式,提出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评价”的课题。
1978年,日本制定并实施《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从法制方面健全防震抗灾措施。
日本科学家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该系统储存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计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有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措施。
日本政府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规定,如果测得大地震即将发生,首相将在预测地震日期前两到三天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地震发生后,日本首相担任总指挥,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在第一时间进行联动。所有电力、煤气、供水、电信公司也都有义务帮助灾民恢复生活。
同时,日本每当地震发生后,政府会在“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设立“官邸对策室”,召集有关部门举行紧急会议。决定由官邸对策室负责迅速收集震灾信息。内阁府、海上保安厅、国土交通省、经济产业省、总务省也相应设置对策室或联络室。
此外,警察厅设置灾害对策本部,各县的警察当局也成立应对机构,全力收集信息。以消防厅长官为本部长的对策本部根据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手册,指示各地报告受灾情况。防卫厅长官召集各部门聚会商讨对策,自卫队也进入“非常勤务状态”,急派联络人员到事发地区。
与传染病、灾害天气以及恐怖袭击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相比,地震所导致的灾害复杂程度高,各部门协调的要求也更大,如何指挥协调地震、救援、医疗、军队、通讯、气象、后勤等部门抢险救灾,日本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错。
由此,日本自认为其抗震救灾体系已万无一失,但在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中,这个看似完美的防灾救灾体系却出现了严重的缺陷。
阪神大地震死亡及去向不明者共计达6433名,倒塌房屋10.49万户。根据神户市的统计,该市死亡人数4571人,受伤人数达1.4678万人,8万多户失去家园,经济损失达6兆9000多亿日元。这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和伊势湾台风灾害以来,受损于自然灾害最多的一次。
阪神大地震的教训是,虽然防震抗灾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地震使电话系统市政系统等瘫痪,表明了现代文明社会的脆弱性;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规划等也带来管理上的僵化。由于信息不畅通,导致政府对地震的先期处置滞后,大城市地区地震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够。
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及时的修正,更重要的是修改了《建筑基本法》,要求商业建筑(办公楼),居民楼都必须能抗8级以上地震,因此目前日本的高层建筑都是整体钢架结构,此类建筑在8级地震中不会坍塌(倾斜,损坏是有的)。
与之配合的是新的抗震技术的应用。
美国和欧洲的专家在考察了阪神大地震日本的情况后认为,日本建筑商比较重视建筑物的坚固性,但忽略了建筑物的柔性,因而其抗震能力不如美国的建筑物。能随地震一起摆动的建筑物一般不容易倒塌,在阪神大地震中,有些建筑物虽变形歪斜但并未倒塌,而有些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虽未遭破坏,但却整幢楼房倒塌了,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柔性不同。
日本迅速推广美国方面的经验,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
稍后,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上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
另外,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损毁;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基础上,政府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抗震加固。
此外,根据在日本的《灾害救助法》第37条,东京都必须每年按照在本年度的前三年的地方普通税收额的平均值的千分之五作为灾害救助基金进行累积。2002年已累计积累至110亿日元,其中存放在国家财务省资金运用部和银行的存款有60亿日元,事先购买储备物资有49亿日元。除了都政府之外,各区市町村政府也进行储备,甚至还有快餐方便面及其他食品。
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各级政府特别加强防灾市民组织和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而在防灾市民组织的指导下,市民根据“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的观点,在家里作为个人和家庭要求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地震:(1)准备灭火器和防灾用品;(2)想办法防止家具等的倒塌和窗子玻璃等落下来;(3)考虑住宅外部的安全对策,检查和修缮院墙等;(4)准备好水、粮食、医药品、携带式收音机等紧急外出用品;(5)预先确定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的家属成员的分工、避难和联络方法等……
2003年5月26日下午,日本宫城、岩手发生里氏7级、烈度6度的强烈地震,其范围波及北至北海道,南到关西地区,但到27日仅一天时间,除部分新干线铁路继续抢修外,大部分交通、供电、供水都已恢复,震区生活也已基本恢复正常。此次日本地震仅造成145人受伤,实现了“零死亡”。与同年发生在前阿尔及利亚的里氏6.8级的地震造成逾2000人死亡相比,虽然震级大致相同,后果却十分悬殊。
当然“03年宫城岩手地震”出现“零死亡”的情况有其偶然性,比如之发生的“04年10月23日新中越6.8级地震”带来人员损失是死亡40人,“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地区”里氏6.8级地震,造成11人死亡。但与1995年阪神大地震导致6000多人死亡相比,“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日本新抗震体系的确起到了相当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