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是崇山峻岭,为何还要建长城抵御外敌,真的多此一举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本就是崇山峻岭,为何还要建长城抵御外敌,真的多此一举吗?

文/历史九点半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自西周时期便开始修筑,明朝是最后一个大规模修长城的朝代,前后2000多年,长城总长度超2.1万公里,因而也被称为“万里长城”。

null

图:长城山海关平面防御图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修建迎来小高潮,“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六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组成一道完整的防御城墙。

null

图:战国齐长城遗址

自古以来,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防御异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因此长城大多集中在北方。如果我们看现今保存下来的长城,会发现大多都是依山而建,而且都建在崇山峻岭之上。古代军队想要翻越崇山峻岭南下中原,几乎是很难办到的,而且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骑兵,更不可能骑着马翻越高山过来,南下通道都是通过平原或是峡谷地带进来。

null

图:万里长城

既然游牧民族南下不会直接翻越大山,而且大山本身就是天然的屏障,那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还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在崇山峻岭之上再修建长城呢?如果想要阻挡游牧骑兵大军,只需要在各个关隘、峡谷通道等处修建防御设施不就行了吗?

长城的修建是否真的多此一举呢?其实不然,因为长城修在崇山峻岭之上,并不是要阻挡爬山过来的敌人,而是敌人一旦进攻,长城能快速发现、预警、调兵遣将,阻击敌人,这才是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

null

图:长城

咱们都知道,长城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建一个瞭望塔,瞭望塔大都建在山顶,一目千里,当敌人调动大军,进攻到长城目距范围内时,长城上的瞭望塔便能第一时间发现敌人。发现敌人之后,瞭望塔就成了烽火台,当一处烽火台点燃后,相邻的烽火台都会接连点燃,一座传一座,迅速将情报送达到千里之外。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情况下,烽火台是古人最重要的军事情报传递系统。

烽火台白天燃烟,晚上放火,通过举火书目判断来犯敌人的兵力。比如明朝时就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而且烽火台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负责传递给长城附近的守军,有的通报给沿线官府,有的直接传向京城,各司其职。

null

图:长城以烽火狼烟预警

因此,长城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传递情报,这比八百里加急的快马都要迅速,相当于古代的通信卫星系统。这就是长城为什么要建在崇山峻岭之上的原因,因为视野更开阔,更便于传递情报,敌人当然不会从山上直接攻进来。

另外,长城的功能之一是运兵,当敌人来犯时,要把后方的士兵调往前线,很多时候由于山川地理阻隔,军队要选择绕行。如此一来就要耽误很多时间,战场瞬息万变,能做到最快调兵遣将的一方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长城运步兵,直接翻越大山抄近道,比绕行更节省时间。同样的道理,长城也可以用来运输武器粮草。

null

图:长城

所以,我们说长城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并不是说他能直接挡住敌人,当然也不需要在崇山峻岭之间建城墙来挡敌人,没有敌人会蠢到翻山去打仗,他也做不到。长城是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一张巨型情报网,给战争起到预警作用,承担着古代卫星通信的作用,相当于给部队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才是2000年来,历朝历代不停修筑长城的原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