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身为东亚第一大国的清朝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起义波及了大半个中国,使得清王朝在十余年内失去了半壁江山,清廷为扭转颓势,进行了多面改革,任用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一众影响着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但太平天国运动却并非仅仅以此留名于史,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截然不同的是,它的独特性在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政治纲领,体现了其进步、开放的一面。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太平天国,当书里的天堂隐射到凡间的时候,就不那么美好了,对于这一点,苏南的人民有着深刻的体会。
【太平天国的两大束之高阁的纲领】
苏南的理想天国
公元1860年5月,太平军在李秀成的率领下捣毁了清军的江南大营,然后在一个半月内连下常州、苏州并进逼上海,得胜的太平军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继续南下,攻占了剩余的江苏省南部地区和浙江北部、东部等地,并将前者设立为苏福省以便统治这片江南富庶之地。
在苏福省建立之初,李秀成以安抚民众、恢复生产为目标锐意经营,为了解决战争带来的难民问题,他发放粮食以及十余万串铜钱来资助他们;对于当地生产严重破坏的情况,他亦用不足额收取赋税的方式缓解百姓的困苦;为了安抚民众,他令太平军张榜告示,不会侵犯乡民;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太平军往往对于清朝官绅采取一概诛杀的处理方式,但李秀成却以仁政对待他们,这一系列的举措或多或少的缓和了当地的矛盾,也因此,苏福省为太平天国的国库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以至幼天王都夸赞道:“富庶之区首苏福,陪辅京都军用丰。”
【忠王李秀成】
残酷的现实
乍一看,在李秀成的主持下,苏南地区的人民摆脱了战争的摧残,进入了美好的天国,不过李秀成的部分理念终归不能代表整个苏南地区实际的情况,尤其是李秀成的努力在属下的阳奉阴违下,显得非常无力。与李秀成不同的是,在太平军上上下下的眼里,苏南地区就是他们新征服的军事占领区,他们并未以发展根据地的想法经营当地,而是以享受、暴掠和欺压为目的进行统治。这一点在攻陷苏州城时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太平军攻破此城后,李秀成并没有如他自称的那样以仁政对待城内居民,而是放纵士兵奸淫掳掠,将市场商铺焚烧殆尽,以至于昔日繁华的商业都会竟无商贩交易,豆腐这样的日常食品甚至花费重金都买不到,纵使有一些商人逃过劫难得以贩卖商品,其价格也已是常人家庭无力承担,如火腿的价格飞涨了20倍之多。在这样一番肆意的摧残之后,太平军又害怕起来,他们担心城内居民继续消耗粮食回导致军粮供应不足,为此,他们的解决办法竟是毫无人性的将老幼数万人逐出城外自生自灭。
【秀美的苏州城】
苏州城的残暴行为终归不利于太平军在当地立住脚跟,对于此,李秀成有着清晰的认识,于是,他给手下下令命令他们要对百姓秋毫无犯,而他自己也反复强调抚慰苏南人民,甚至不惜“舍死一命来抚苏民”。但正如前文所说,李秀成的想法终归只停留在想法,在丹阳,太平军虽张榜告示绝不扰民,却仍加派捐税于民,横行霸道,以至于不堪忍受的当地居民冲破了十三座军营;在无锡,太平军再次上演了什么叫言而无信,秋毫无犯的告示贴出以后,仍结伴外出劫掠、奸淫妇女,分散于城市巷内的太平军更是见人便勒索钱财,对于闭门不出的人也不放过,直接破门而入,翻箱倒柜的搜刮;而在盛泽,太平军伙同当地地痞乡绅设立多项摊派税捐,设置关卡以勒索过往客货,稍有不顺,便以锁链加身。种种行径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说一套,做一套。
虽说是下属的阳奉阴违造成了这个局面,但李秀成并非无辜,同一众太平军首领一样,他也贪图享乐而剥削人民,在苏州城,他为修建府邸、花园而征发大量劳力和工匠,令其连年修建而不得休息,这他还不满足,又在常熟建造行宫,令当地水木工匠疲于奔命。如此大兴土木不但使苏南的人民苦于徭役,还给了李秀成下属恣意妄为的绝佳机会,为了满足劳动力的需要,他们大张旗鼓的掳掠人口,在将他们掳走以后,更是恣意差使,稍有不满便以鞭打、刺字或者斩首来处罚,结果使得逃亡的人数骤增,对于这样的情况,残暴的太平军不予安抚,反而对抓获的逃亡者采取杀无赦的策略。
【看似威武雄壮的太平军非常残暴】
凋敝
终于,在太平天国的暴力统治下,苏南的经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而诸多经济产业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商业。前文提到过苏州城在城破时商铺被焚烧一空,商人无法正常经营,而各地的苛捐杂税又非常沉重,这些无疑都沉重的打击了商业的维系。不但如此,太平军还将黑手伸向了常见的贸易流通之中,在盛泽等地,太平军每隔10里便设置一道关卡对往来客货抽取关税,导致商人只有20%到30%的货物可以过关,物价因此翻倍。如此种种,不但深刻的影响着苏南地区的商业发展和维持,还间接影响到了上海的对外贸易,由于太平天国掌控的苏南、浙江东、北地区贸易凋零,运转不通,而太平天国对上海的攻击又迫使当地的海关无法正常工作,所以那些外夷的商船可以毫无阻拦的往来于上海各大口岸,上海的商旅们对内销售无门,对外却可以获得免税的销路,结果导致上海的对外贸易大幅增加,一时之间的盛况竟让后人产生太平天国治下的上海商业发达的假象。
【上海因为内地的战争而转向同外国人贸易】
如果说商业对于苏南来说只是缓慢的凋零,那么农业的破坏就是立竿见影的悲剧,尤其是明清以来苏南地区以鱼米之乡而闻名,供养了庞大的人口,供应了大量的农业产出,而这也就意味着苏南的农业,是统治者不能不重视的事情。对于这一点,太平天国并非没有认识,甚至相比清廷还更为清晰,早在起事之初,太平天国为了安抚并取得农民的支持,就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解决农民积压已久的怨恨和矛盾。但悲哀的是,忙于劫掠、盘剥的太平军早就将《天朝田亩制度》抛诸脑后,对于苏南因战争而荒废的土地,他们从未有过组织、鼓励开荒的举措,而对于失修、堵塞的运河,也不管不顾。如此一来,苏南荒废的耕地便日积月累,形成庞大的规模,江苏省地方志对此记载道“苏属四府一州荒地不下二百余万亩,以镇江、苏州为最多”而直到1869年太平天国已几乎被镇压下去的时候,苏南的荒田仍有原来的50%到60%,破坏之大,可见一斑。
【太平天国导致大量苏南人民流离失所】
这样的破坏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口的减少,史载“江南宜兴一带,有十里无人烟者。”“苏城之东,被贼至惨昆山耳,西则江阴耳,房屋十焚八九,人民十存一二。”如果说这尚且是个例甚至记载者的夸大之词,那么从1860年到1865年间的太平天国人口数量对比此前数量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到太平天国的统治有多么残暴,据曹树基博士的研究推断,苏南地区在太平天国统治前后,人口损失足有1413万人,损失比例甚至达到了太平天国统治前人口的37%。虽说这么多人口损失也有战争中双方杀戮的因素,但是古代杀戮的效率是有限的,人口损失最多的还是对当地经济的破坏造成的饥荒和逃亡,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太平军统治时的破坏是恐怖的,苏南地区因为太平军的统治而凋敝。
地狱的终结
所幸的是,太平天国在苏南混乱而悲哀的统治仅仅持续了4年,由于太平军并未积极备战,劫掠放纵的结果便是军备废弛,群众对天国的支持消极而无力,于是,在当地得不到支持的太平军面对清军的反攻只能以不断的失败收场,接连的受挫促使将领们开始考虑自己的退路,比如,太仓的守将和常熟的守将就先后准备投敌,苏州的守将郜永宽在李秀成带亲兵万人离开后立刻投降了清军,以至苏州被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太平军的防堤上已尽是漏洞,因此,在1864年7月,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京)被清军攻破,苏南各地均被收复,“太平”的“天国”在战争之中宣告终结。
【电影《投名状》里太平军与清军的交锋】
对于苏南人民来说,这并不是苦难的终结,在清廷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时,他们被统治者盘剥,当太平军赶走了清朝统治者时,苏南人民迎来了更为残暴的统治,而当太平天国崩塌,清朝的高压统治便又将压到人民的头上,真正能拯救人民的,只有现代文明,无论是何衣冠,蓄发还是留辫,都不过是一样的本质,因为反满清而站在他的敌人一边毫无疑问是肤浅而短视的,注定将要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过。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