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浴场和洗浴文化,最让我们熟悉的莫过于东边的岛国邻居日本了,但在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日本有灿烂的洗浴文化,2000多年前活跃于地中海世界的罗马人也一样拥有,甚至更为灿烂。于是,对此有着深刻了解的日本漫画家山崎麻里以日本和罗马相似的洗浴文化为灵感画了一部叫做《罗马浴场》的漫画,还在2012年拍成了电影,并由阿部宽、上户彩主演;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片中对于罗马人的洗浴文化有着相当的直观的展现,让我们不禁好奇历史上罗马人的洗浴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洗浴文化的载体浴场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古罗马人的浴场一探究竟吧。
【电影《罗马浴场》里的浴场场景】
人人有澡洗
说到古代的浴场,我们首当其冲能想到的就是那些豪门贵族才能享受的顶级spa,诚然,这种服务少数人的浴场罗马人有不少,但罗马人的浴场并非仅仅只能服务于他们。在罗马,无论是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还是边境驻扎的士兵,都能在浴场里享受自己的生活。帝国境内如繁星一样多的城市里,几乎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类浴场,仅仅首都罗马城在3世纪就有容纳千人以上的浴场11座,小型浴场800多座;到4世纪初大小浴场加起来更是超过1000座。如此多的浴场对于最大面积仅仅20平方公里的罗马城来说是十分惊人的,如果只是服务少数人是断然不需要如此大规模的浴场的,因此可以说至少在罗马城,浴场同样服务于市民们的,这在史料里亦有印证,《奥古斯塔史》记载哈德良曾在浴场里遇到自己曾经指挥过的退伍老兵,而这个退伍老兵正因为没钱请搓澡工在墙壁上蹭,一名没钱雇搓澡工的退伍士兵都可以进入哈德良皇帝出入的大浴场,足见罗马浴场面向的是每个公民。
虽说如此,如果放眼整个帝国只有首都一家是这样的话,便也只是沧海一粟,沦为少数特权阶级的玩物罢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罗马浴场的分布没有局限在首都,而是连帝国的偏远行省也有相当规模,多达70座城市浴场遗址留存至今,涵盖范围包括德国、法国、土耳其、意大利、以色列、保加利亚、匈牙利、西班牙等曾经的罗马行省,较为著名的有罗马城内的卡拉卡拉浴场遗址、小亚细亚半岛的安卡拉浴场遗址,英国巴斯古城可容纳超过1600人的古浴场遗址。除了城市,罗马人对浴场的执着就是边疆的军营也不放过,位于不列颠行省的Gellygae军营、housesteads军营和位于北非吉米利的第三奥古斯塔军团要塞都出土了设备齐全的浴场遗址,罗马浴场分布于帝国的各个角落,服务于帝国的普罗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人人有澡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做到。
【位于土耳其境内的安卡拉浴场遗址】
会所级享受
罗马人并非只懂得洗澡,他们还明白洗澡是生活的享受,这种理念体现在他们不但拥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浴场,还拥有顶尖的浴场配套设施。早在共和时期,罗马城市里的浴场就把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商店等设施配置在浴场附近,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建筑群。而到了帝国时期,随着券拱技术的发展,这些功能建筑被再次整合,如锅炉房之类的辅助房间被安排在地下以腾出空间,服务性的房间则以对称的方式布置在浴池的周围使入浴的人更为便捷的享受服务,最为典型的就是戴克里先浴场和卡拉卡拉浴场,前者的主体部分在建筑群的中央,排列着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三个大厅,在这三个大厅的两侧则对称的布置着更衣室、按摩室、蒸汽室和散步小庭院;后者的布置略有不同,其前沿和两侧前部是清一色的商店,两侧商店之后的是演讲厅和图书馆,地段后部是运动场,运动场的看台后面则是水库,左右是演讲厅。单单从这两个浴场我们就不难想象这样的洗浴会有多么惬意:冷、温、热水随意挑选;叫卖的商家提供着商品、食物;帮人搓澡按摩的奴隶使洗浴者尽情享受;出浴后还可以在运动场、演讲厅打发时间;更为让人眼馋的是,在哈德良皇帝下令男女分隔之前男女是混浴的,活色生香的美女出浴场景就在浴池里不断上演。
【罗马浴场建筑群模型】
当然,除开人为的服务享受,设施本身的保障也是重要的部分,维特鲁威在著作《建筑十书》里曾经提到:“一切建筑物都应当恰如其分地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和美丽悦目的问题。”这句话在浴场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除了上文所说便利性,实用性方面罗马人也下足了功夫,冬天洗浴最大的难题在于保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马人将墙体和屋顶用空心砖制成,地板下面则用砖垛架空,之后将这些空出来的部分通上锅炉房产生的热烟以保证浴场的温暖。不但如此,由于墙体、屋顶本身可以散热,浴场内部还可以保证温暖却不会过于焖热,大大增加保暖的舒适度。保暖之外,采光通风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为此罗马人采取使用露天浴池、在大厅墙壁上开凿窗户以及在穹顶底部开天窗的方式进行自然采光和通风,配合保暖设施,既保证了室内的温暖,又不会昏暗、缺氧。发展实用性的同时美丽悦目的要求也不可忽视,没什么能比赏心悦目的洗浴环境更让入浴者感到舒心的了,对于这样的诉求罗马人有着充分的水平满足,罗马的艺术技艺师承希腊,以高超的雕刻艺术而闻名,在罗马留下的诸多遗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质量高超的浮雕和人物雕塑,这些雕塑栩栩如生,精细中不乏宏伟,但光有一种表现形式是不足的,这时多用于墙壁地面的马赛克画便是一个好选择,高超的作画艺术加上对于地面墙面的利用,使整个浴场都被艺术的氛围围绕,再配合气派的罗马柱,宽阔恢弘的大厅,带来了一种极尽奢华的感觉,这般媲美现代会所的体验即便放在现在都称得上首屈一指。
【今人笔下复原的罗马浴场】
享受背后的技术支持
如果只会享受,那便称不上文明,罗马浴场真正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是它背后的技术支撑。撑起罗马浴场的首先便是建筑技术,由于罗马人逐渐熟练掌握券拱技术,使得浴场可以建的宽阔高大,而混凝土的使用让浴场牢固、安全。除此之外,有一项技术至关重要,那便是水的供应,因为浴场不同于其他建筑,其使用性质意味着水的运用不可或缺,尤其是古人没有现代的运输能力和发达的供应体系,浴场对水的消耗又相当的庞大,因此如何稳定、大量的供水成为了制约浴场水平的瓶颈。那么,罗马人是如何突破这个瓶颈的呢?让我们从取水过程来看一下罗马人的供水艺术。
【罗马人优秀的建筑工艺是浴场发展的保障】
取水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地下水,一个是河流水,汲取前者主要通过挖井再用脚踏机械带动水斗将水乘出来的方式,汲取后者则多用虹吸与引流的方式。当水被提取出来以后面临的就是运到蓄水池的问题,这是整个供水过程中最难的地方,河流的运水相比井水麻烦的多,因为井往往就开在蓄水池甚至浴场的旁边,相反河流距离城市就有一段距离了,即便像罗马城那样有台伯河流经也会由于生活垃圾排放而不能直接使用,为了保证纯净水源就必须从相距甚远的上游引水,中间的路程就要跨越崇山峻岭,如果采用传统的容器乘装再运输的方式的话效率会出奇的低,这就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话虽如此,罗马人却不得不用河流供水,这是因为井水储水有限,提取速度也慢,根本无法满足大型浴场的需要。那么,如何稳定有效的运水就成了浴场能否运转的重中之重,既然人力运输费时费力,那么让水自己流就好了,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让水自然流动就需要产生一个高低差,为此罗马人特意选取相比目的地地势高的水源,再用水管或水槽连接,水槽以平缓的不断降低的坡度修建,这样高处的水就能依照重力原理自然流到低处的蓄水池了。原理非常简单,实际应用却很难,众所周知,地势高低不平的情况非常常见,尤其是多山的情况下,更会导致水会像过山车一样一会要流经山峰一会流经低谷,这就破坏了完整的坡度阻碍水顺利的抵达目的地,但这难不倒罗马人,他们开凿穿山管道避免山峰,架设如桥一般高可达50米的高架水渠填平低谷,为的是获得了一个相对平缓的坡度,水流也就能畅通无阻的流入蓄水池,于是水就完成了第一次运输,它们会待在岩石中开采的天然蓄水池或者用砖石和混凝土建造的桶型蓄水池里进行杂质沉淀和再分配。这些大小各异的蓄水池由多个管道连接,管道本身由陶或者铅制作,它们将水直接运到浴场等需要的地方。得益于这些水利工程,城市得以有充分的水源供应,这些高架水渠遍布帝国境内,仅现在还存在的遗址就遍布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罗马城则更为夸张的拥有至少8条大型水道,这8条水道每日可以运水101万立方米,充分的保障了巨大用水量的需要。
【供水示意图】
前面提到过,除了需要量大,浴场等公共水利工程的供水也需要稳定,为了保障这点,奥古斯都皇帝还专门安排了有一整套包括建筑师、管理人员等一整套班子的水务专员负责首都水利工程的维护和修建,在行省,没有水务专员却也有行省总督负担这个责任,著有《自然史》的小普林尼在出任比提尼亚行省总督的时候就主持整顿了行省首府尼科米底亚没有完工的水渠修复工作。有了专人保障,水路的畅通自然就得以确保,浴场水源的稳定供应就有了着落,正是在这一系列技术和人为力量的保障下,罗马水利以及依靠水利技术的浴场才得以蓬勃发展。
说到这里,大家对罗马的浴场和洗浴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那么有人就会觉得奇怪了,无非是为了保持卫生,罗马人把洗浴做的那么好干嘛?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只要去一趟高档会所或者洗浴城,花上一些钱在豪华的浴池里享受惬意时光,就能找到答案了,到那时你就会明白,在那个生产力有限的年代,当一个可以洗澡的罗马人是多么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