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 以后会有什么发展?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 以后会有什么发展?

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那么“护国战争”之后,中国必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民族英雄,其影响、威望和贡献,与孙中山、黄兴诸先生会有得一比,至于蒋介石、汪精卫之辈,则望尘莫及,而相比于后来南北混战的军阀们,便无异于霄壤之别了。

null

为什么?因为蔡锷首先是一个真正的爱国将领,做任何决断,决不从个人利益、一己之私出了,他讨袁时的誓言说:“我们以一隅抗全局,明知不能取胜,但我们所争者乃四万万同胞的人格,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这是何等慷慨激昂,这是何等爱国豪情!

蔡锷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他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与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为“士官三杰”。他有着扎实的军事学习经验和理论基础,亲自开办过陆军学校,根据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经验和带兵心得,专门编辑《曾胡治兵语录》一册,作为训练新军的教科书,后来蒋介石接手黄埔军校,所用教材便是从蔡锷《曾胡治兵语录》的基础上,增加了左宗棠的带兵语录而成,且奉基为“治心治军之本”。

null

自云南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蔡锷率军不过3100多人马,所带补给不过两月之用,他与众将士入川,与袁世凯的4万正规军拼死战斗,真有当年项羽“破釜沉舟”的英雄豪气!蔡锷还曾经创造过“后退决战法”的兵法,说步步为营,节节设防,以打击侵略者。倘若我们后来在抗日战争中用这一兵法对付日本强盗,抗战或不至于像蒋介石领导的那种模样,蒋介石与日本人打,至少在军事战略上是仓促而零乱的,导致了后来的被动和惨败。

蔡锷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政治立场坚定。袁世凯千方百计召蔡锷离开云南到达北京,对他进行百般拉拢,任他为昭威将军、参政、统率办事处处员、经界局督办,名为重任,实为收买他、看住他,使他远离云南,远离自己的根据地。蔡锷为中国革命前途着想,丢下一方督帅之要职,接受北京的虚职,应邀赴京就任。但当他看到袁世凯有称帝的野心后,一方面,沉迷声色犬马,沉迷酒色,在八大胡同逛窑子,与当时的名妓筱凤仙(也称小怪仙)男欢女爱,艳事不断,以迷惑袁世凯;另一方面,却利用袁世凯放松警惕的机会,由北京到天津,终于逃脱虎口,再往云南,集结兵马,开始了震惊中外的“护国运动”,使袁世凯的“皇帝梦”戛然而止,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null

然而,为革命夜以继日的操劳,他的身体遭受了极大的摧残,随着护国战争的节节胜利,蔡锷却已经病入膏肓,就在袁世凯取消帝制的当年,蔡锷因病去世,年仅34岁,一代人杰,英年早逝,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叹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