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革命”的军阀陈炯明从未背叛过革命事业?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反革命”的军阀陈炯明从未背叛过革命事业?

null

翻开“历史的日记”,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今天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被慷慨激扬的文字记录的大事件:1925年,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盘踞在广东省东江一带的粤系军阀陈炯明,要备用反革命武装瓦解和颠覆广州革命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粉碎陈炯明的反动阴谋,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号召下,广州革命政府决定讨伐陈炯明,于1月15日颁布东征宣言。

作为广东革命政府东征讨伐的对象,陈炯明无论是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还是共产党主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教科书上描述陈炯明都以“逆党”、“叛军”、“叛徒”称之。但1990年代以后,部分学者开始对陈炯明“背叛革命”之事进行考证,方才让世人重新认识陈炯明。

null

好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陈炯明背叛革命的真相。

●粤桂战争居功至伟 陈炯明得孙中山重点关照培养

孙中山作为革命者,一直以来掌握的只是理论武器和声明威望,而没有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这一点在以他名义号召成立的护法军政府成立的时候也是一样。即便孙中山贵为护法军的大元帅,但是南方实际上是被两派军方分治的,一派是亲孙中山的、以海军为主要兵力的粤军,和另外一派对孙中山心存芥蒂的、以陆军为主要兵力的桂系。

在孙中山自己的护法军政府之内,还有桂系军阀以陆荣廷为首的反对派存在,而且在1916年,实力占优的桂系军阀已经做出了,排挤孙中山的政治动作,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大元帅首领制,改成了七总裁合议制,以西南各省军阀首领魏总裁,架空了孙中山,此后孙中山辞职。

null

粤军和桂军的矛盾,在孙中山走后一直不断激化,终于在1920年爆发了一场战争。

8月11日,旧桂系出动部队进攻潮汕的粤军,第一次粤桂战争爆发。此时受到攻击的粤军,名以上是孙中山领导,但孙中山不在军中而是避居上海了。战事的发展却又不如桂系的期望。

亲孙中山的粤军还是有相当的战斗力,仅仅两个多月,粤军已经扭转了战局,桂系军阀首领陆荣廷宣布取消护法,与北京南北议和。

11月,桂系军队被赶出了广东,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此时孙中山从上海返回了广州,宣布重组护法军政府,继续护法运动,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色,居功至伟的粤军大将陈炯明,也开始受到了孙中山的重点关照和培养。①

●“反革命”陈炯明资助“共产党人”留学 裁军办教育

1919年冬,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进入高潮,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提议:“中国可以有两万人去日本留学,为什么不可以有两万人去法国留学?”

null

有识之士纷纷解囊,陈炯明特意从当时的军事支出中拨款10万两予以资助,占了当时总募捐额的1/4。时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拨款给赴法留学生每年固定4800法郎的资助。邓小平、周恩来、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赵世炎、李富春、李维汉、王若飞等一大批后来的共产党人都曾赴法勤工俭学。

陈炯明力邀陈独秀筹建广东教育委员会。陈独秀提出出任教育委员长的三个条件:“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以广东全省收入的1/10拨作教育经费,以及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的学说作统一趋势。”陈炯明皆一一答应。每逢省署行政会议,陈炯明都邀请陈独秀在身边就座,以示尊重和支持。1921年,广东教育经费预算为153万余元,实际支付为111万余元,陈炯明闻后决定裁兵,“每年可省军饷500万元,即以溢额拨为教育经费。”②

●陈炯明反对孙中山北伐 源于他不理解“训政”必要性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出兵围攻总统府,并炮轰孙文寓所,意在驱逐孙文离开广东。孙文转移到到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并离开广东。史称“六一六事变”。

陈炯明于1920年代与孙中山因政见分岐而决裂。孙主张“中央集权”,要以武力“北伐”来统一中国;陈主张“联省自治”,要建立与欧美民主国家相仿的联邦政制,以和平“南北妥协”的手段来谋求中国永久的统一。 

null

陈炯明和一般军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具有民主思想,反对军治、党制,提倡民治。这就未必为国民党人以至孙中山所同意。孙中山的理想是成立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领导全国革命,他把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他眼里,人民是“ 无知可怜”的幼儿,革命党则是保姆,他说: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null

陈炯明并不赞成此说,他曾经批评: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陈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陈炯明所倾心的,是联省自治。③

●“六一六事变”陈炯明没炮轰总统府 史载孙中山炮轰广州市

根据当年香港中英文报纸和英,美两国外交官的报导,“六一六事变”时下令炮轰广州的,其实是孙中山,时间是(1922年)6月17日,所谓“炮轰观音山总统府”是孙中山早得粤军警告,本人已离府,粤军要求守军投降不遂,而开土炮“三响吓之”。

null

当年中英文报纸都没有粤军炮轰总统府的新闻,反倒有孙中山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的大标题,炸死无辜平民过百人。中国历史几千年来都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十年来教科书只提陈炯明炮轰观音山总统府,但无人提孙中山炮轰广州市。③ 

●陈炯明“叛变”为国民党御用文人编造 其功绩遭抹杀

认真研究过有关史料的人都知道,1922年的所谓陈炯明叛变,其实是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推行武力统一的两条政治路线之间的斗争。谁是谁非可以从容讨论(当时包括胡适在内的许多学者和公众舆论都认为正确的是陈炯明)。

null

但为了神化孙中山,国民党却认为陈炯明是“叛变”乃至“叛国”,组织御用文人编造出一部《陈炯明叛国史》,并且不准人们说半个不字,1922年以前陈炯明对革命的巨大贡献也一笔抹杀,历史就变为一笔糊涂账了。而随着多年来官方审定的教科书的灌输,人们习非成是,听到真实情况评述,反而觉得是奇谈怪论。④

●学者:陈炯明并没有叛变革命” 临终遗言两声“共和”

“陈炯明发动兵变的目的并不在于要将孙中山置之死地,更像是想将孙中山软禁起来,以达到阻止其指挥北伐的目的。”对近年来有学者将陈炯明定成一个军阀,称他“叛变革命”,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教授、孙中山基金会理事段云章直言“这是不正确的”。

null

孙中山和陈炯明从起初政见上的分歧发展到后来的流血冲突,彻底决裂,除了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与二人极端自信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虽然之后吴稚晖等从中调解,希望陈炯明能够归附孙中山,但均遭到陈炯明拒绝。

有学者作出假设,如果孙、陈二人当初有一方稍作退让,妥善处理革命内部矛盾,或许中国的政治面貌会不一样。“如何谈如果?可叹!”段云章倍感唏嘘。

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陈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从中,我们依稀能够读到陈炯明未消的怨气和内心的纠结。

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病逝于香港,遗言称“吾家事无可告者”,并连呼两声未竟的“共和!”。他停尸在家中的一张行军床上,挪用了本为其母亲备用的棺材。⑤

【笔者说】

如今,有好事的后人给了陈炯明这样一番更为公允简历:

“陈炯明,字竞存,1878年1月13日出生于广东海丰。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与孙中山的政治纲领不合,最终于1922年分道扬镳,为国共两党均不受欢迎的争议人物。

1925年,粤军在东江两战役中战败后退居香港。

同年,前身为前清洪门秘密会社的“美洲致公堂”,正式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举陈炯明为总理。致公党主张建立联邦制政府为统一中国之原则,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而赞成多党制的民主政体。 

1933年后病卒于香港。”

null

出于对革命先贤的尊重,人们在为革命者陈炯明证明的同时,也将陈炯明“反革命叛变”的事件一笔带过,善意地掩盖了历史的真相。陈炯明也罢,孙中山也好,那些曾为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前辈们,虽然各自的理念不同,但富国强兵,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目标却是一直的。

抛开政见、党派的成见,他们都是值得后来者尊重的英雄。

引用参考资料:

①摘自凤凰卫视2011年4月25日《腾飞中国》

②摘自《广州日报》2012年6月2日第B9版 ,作者:张映武,原题为《陈炯明:不惜裁兵省钱办教育》

③摘自凤凰网历史

④本文摘自《缠斗》,作者:袁伟时,出版社:线装书局

⑤摘自《南方日报》2011年9月29日第A18版,作者:赵琦玉,原题为《陈炯明:成“乱臣贼子”的辛亥元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